和 延,普米倉,戚林坤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一0隊,云南 大理 671000)
云南省永勝縣分水嶺銅鉬礦為近年來新發現的一個斑巖型銅礦床,礦區位于麗江臺緣褶皺帶東側邊緣,南北向程海斷裂與北東向箐河斷裂交匯部位,同屬馬廠箐至寧蒗斑巖成礦帶[1]。前人在此開展過大量的地質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豐碩的研究成果。
目前在該區已發現或探明羅卜地、銅廠、白象廠、小龍潭、馬廠箐、北衙、老街子等多處斑巖型Cu、Mo、Au、Ag、Pb礦床(點),顯示區內巨大的找礦潛力。文中基于筆者基于前人研究基礎,對分水嶺礦區的成礦地質特征進行分析,并探討其礦床成因,有利于該區找礦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及周邊找礦工作的突破。
研究區位于揚子陸塊區的上揚子古陸塊西帶,三級構造單元鹽源-麗江被動陸緣帶內,東側緊鄰楚雄陸內盆地。深大斷裂賓川-程海斷裂系與箐河斷裂系亦在該區交匯。區域位于特提斯-喜馬拉雅斑巖銅礦帶,區內分布著數個喜馬拉雅期中酸性-堿性斑巖群(體),這些巖(群)體中目前已發現和探明的礦藏主要有藏東的玉龍、云南香格里拉雪雞坪、普朗等超大-中型富堿斑巖和與斑巖有關的銅、鉬、金、銀、鉛、鋅多金屬礦床。寧蒗-祥云斑巖帶處于該成礦帶的南延,區內出露斑巖(群)體多處,巖體主要沿北西向金沙江-哀牢山深斷裂帶、南北向程海-賓川深斷裂分布。已發現多處斑巖型Cu、Mo、Au、Ag、Pb礦床(點),顯示巨大的找礦潛力。
區內出露地層單一,主要為白堊系至古新統江底河組,在礦區西部分布于角巖外圍,巖性為紫色、紫紅色中厚層狀粉砂質泥巖夾少量同色細至中粒長石石英砂巖。F2為區域性斷裂羊坪斷裂,屬程海—賓川斷裂系,位于礦區西部羊坪水庫東緣,長大于6km,走向近南北向,傾向西、北西,傾角64°~74°,斷層西側為二疊紀玄武巖,白堊系至古新統江底河組粉砂質泥巖夾砂巖。
破碎帶寬十幾—幾十米,為正斷層,西盤抬升,東盤下降。二長花崗斑巖出露65處,主要分布于角巖邊部及紫紅色地層中,呈巖枝狀產出。石英二長斑巖12處,最大面積0.1709km2。數個煌斑巖脈。
礦區西部變質巖主要為角巖、少量蝕變砂巖,是白堊系至古新統砂泥巖受熱接觸變質形成的。部分中-粗砂巖蝕變后還保留砂巖結構,為蝕變砂巖。變質后的巖石呈灰綠、深灰、灰色等不同顏色。在與巖體接觸部位沿裂隙見有銅、鉬礦化。
區內的銅礦主礦體KTCu13-1、KTCu14、KTCu15-1、KTCu15-3、KTCu15-4、KTCu16-1等6條,位于渣皮箐溝北西部。
工程控制長202m~204m,控制傾斜延深長314m~364m;礦體呈脈狀、少數呈透鏡狀,礦體平均厚度2.59m~6.49m,平均品位0.21%~0.43%,銅礦化多呈微細脈狀沿裂隙分布,部分產于石英脈中,含礦巖性主要為角巖,次為蝕變砂巖、斑巖、煌斑巖。鉬礦主礦體KTMo3-1、KTMo3-5、KTMo6-1、KTMo6-2、KTMo7-3、KTMo8等6條,位于渣皮箐溝南東。
礦體呈脈狀、或由脈群組成,礦體厚度2.66m~9.73m,多為低品位礦,平均品位0.046%~0.14%;產狀310°∠45°~55°,鉬礦化多呈微細脈狀沿石英細脈斷續分布,少量產于裂隙中,含礦巖性主要為斑巖,次為角巖、蝕變砂巖、煌斑巖。
礦石結構主要有細粒晶質結構:主要是黃銅礦呈細粒、微細粒它形粒狀(0.02mm~0.08mm)分布在斑巖或蝕變砂巖、角巖礦物顆粒之間。脈狀穿插交代結構:黃銅礦或輝鉬礦呈細脈狀、尖角狀穿插交代斑巖、角巖,這是本區的主要礦石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細脈狀構造與浸染狀構造,以細脈狀構造為主。
分水嶺銅礦成因為斑巖型銅鉬礦。南北向的程海斷裂在喜馬拉雅期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影響,在深部產生巖漿活化,形成巖漿房。當有不同走向的構造與程海斷裂交匯貫通時,形成巖漿通道,深部巖漿沿此上升定位,形成中酸性巖體。
沿程海斷裂成群成帶出現的中酸性巖體,即是如此形成。伴隨著巖漿侵入冷凝,析出大量含礦巖漿熱液,這些巖漿熱液與下滲天水一同形成成礦熱液。與此同時,巖漿中的揮發相過飽和,在巖體頂部及與圍巖接觸帶形成水熱爆破構造(為大量的破裂裂隙)。
在成礦熱液與揮發相的反復作用下,來自地幔或地殼深部的成礦物質于破裂裂隙中形成銅鉬礦化,在破裂裂隙密集部位,形成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