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躍兒 張亞軍
芭學園:
實施以給孩子建構人格和心理護理為目標的幼兒教育,打造適合于人類生活的人格狀態。為中國孩子設計了具有國際水平的幼兒教育,利用人類生活的基礎內容,變成孩子的玩具,在使用這些玩具中獲得屬于個體的發展。芭學園的課程模式就是玩耍,區別于娛樂的玩耍,用來學習和發展的玩耍行為叫做“工作”。
利用豐富的環境,為孩子提供充分的潛能發展機會,芭學園認為任何能力都必須在為他人服務、為自己生活服務的前提下才具有意義,所以注重培養愛人類、溫情、謙卑、有敬畏感、守規矩、自律的人。
芭學園的教育,具有人類生活的所有元素,如家庭生活、學習生活、社會生活等等,所以芭學園的教育不能以某一項技能命名,因為孩子有無限的可能性。
訪談錄:
張亞軍(以下簡稱“張”):與普通幼兒園相比,芭學園有何特色?請具體談談芭學園一些獨到的教育方法和舉措。芭學園的孩子與眾不同嗎?
李躍兒(以下簡稱“李”):我們盡量不去評價其他幼兒園,就來談一下人類正常的教育。0到6歲應該是發展基礎人格和基礎心智結構的階段。基礎心智結構是什么呢?就是這個孩子天生所帶來的一些氣質類型。一些作為人格的基礎特征加上他出生后環境對他的影響,使神經元連接成為一個獨特的只歸屬于他自己的心智模式。這種心智模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個心智結構應當能適合被教育者20年以后所面對的社會。
0到6歲的兒童為什么受到全人類的保護?到底保護的是什么?其實就是保護兒童先天的氣質類型和作為人這種生物的自然屬性。一個人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是由6歲之前已經建構起來的心智結構和心智模式所決定的。這個階段的秘密被小小的物質身體所包裹,外界是不知道的。只有觀察兒童,才知道兒童在什么時間利用什么樣的環境元素來發展自己哪方面精神的內涵,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需要幫助,什么時候不需要幫助。所以說芭學園教育跟普通意義上的為了賺錢而辦的幼兒園是不一樣的,正如一些畫畫的人跟繪畫藝術家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不懂幼兒期,那么教育就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使得人類的特質下降。
芭學園對孩子進行了三方面的建構。一個是智力自主。他的智力,不會因為強勢的人要他怎樣而發生改變。如果你說的理是無可辯駁的,他就會認可,就會同意,就會認真做那件事情,無論你在不在看著他。第二個是道德自律。芭學園畢業的孩子,在生活中不是靠他律,不是迫于權威來決定做與不做。自律是建構在兒童的心智結構中的一種對于自己良好行為的張揚、對不良行為的一種控制。第三個是對孩子進行人格審美的幫助。芭學園的孩子不會蹲在垃圾坑里端碗飯吃,也不會容忍家里有一只很丑的垃圾桶,他會拿一張漂亮的紙把那個垃圾桶包起來,使其看上去沒有那么難看。這就是芭學園孩子所做的事情。他們會保護美好的東西,發現生活中不美好的東西而去改造它們。他們的人格是有審美力的,是有審美品位的。他們能夠深深地去照顧別人的精神,他們的禮貌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
像這樣一些特質,我看大多數幼兒園是在教,而不是在建構。可能你到其他幼兒園,所有的孩子見了你也會說“叔叔好,阿姨好”。芭學園的孩子會走到你的面前問你“你是誰的爸爸?你是不是需要吃一點零食?”他會拿一個棗子放在你的手里,說“你吃吧”,就像一個慈愛的大人對孩子那樣。芭學園現在長大的這一批孩子,在人群中特別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歡迎,就是因為他們在人群中能去照顧那些弱勢群體,能夠去關懷那些被大家孤立的孩子。在美國班里,其他的孩子都動員我們的孩子不要跟那個被歧視的孩子坐在一起,芭學園的孩子就是愣跟那個孩子坐在一起,回來的時候媽媽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說:“我發現他也沒有什么對別人不好的地方,第一天是沒有座位,只有他旁邊有座位,我坐在他旁邊了,如果第二天我不跟他坐在一起他該多傷心?!边€有一個孩子才六歲,他媽媽天天回來都嘮叨說:“阿姨碗都洗不干凈,我要把他辭了。”這個孩子就為阿姨講情,說:“媽媽,也許她練習得少了?!彼€背著他媽媽把阿姨洗的碗拿起來摸了摸,上面真的是粘的。他對阿姨說:“阿姨,你能不能把這個碗再洗一遍?”當阿姨洗完了以后,他就捧著這只碗到媽媽身邊說:“媽媽,你摸一摸,阿姨現在能把碗洗干凈了?!碑攱寢尠l現這個孩子的意圖以后,感動得流淚了。
張:《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是您的代表性作品,請您簡要概括一下該作品的內容,您要傳達什么樣的兒童教育理念?
李:這本書是在芭學園教育理念之下的一整套教育操作手冊。這套教育手冊早在2008年就在芭學園內部流通使用了,可以提供給想對孩子進行人格建構的學校進行交流。我們認為:人類的知識和技能就像數字后邊的“0”一樣,人格是“0”前面的數字,“0”的前面是“1”,那個數字就是“10”,“0”的前面是“9”就是“90”,所以人格建構決定著技術和知識的價值。
這本書就是用我們的教育理念來命名的: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個名字就是號召人們必須要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教育無論多么好,多么高級,它必須適合于孩子的腳。每一個孩子的腳都不一樣,即便大小一樣,胖瘦一樣,感受也不一樣,所以作為幼兒教育者,眼睛里必須裝著孩子個體的需求,而不是把孩子們當成群體。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必須進行個體的教育。
芭學園教育理念起自于《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符合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對兒童發展和教育的解說。芭學園能夠為社會做的貢獻就是把內部的教師手冊公開出版,提供給所有想要做這樣教育的人士,讓他們可以參考。我們比較拒絕盲從的現象,世界上再好的一個教育,它是不是適合于我們眼下的孩子,是不是適合于中國的環境,這是需要搞教育的去思考的。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本書從由教育目標所決定的教育理念開始講起,把這個教育理念解碼成具體可實施的教育內容,也就是課程,就是我們在這本書中所看到的內容最多的部分。這部分的內容包括能夠幫助到孩子的環境、教具以及教學行為。然后再設計出跟這個課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這個教學方法要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它跟教育內容,跟課程,跟教育目標是什么關系”。然后根據教學法再去培養教師團隊。最后還需要有一個能夠管理教師團隊的管理團隊。管理團隊如果不合適,就會把這種鮮活靈魂的、具有情感的、能夠愛孩子的老師變成機器,像靈魂上扣了一個沒有窗戶、沒有門的水泥房子,就會悶死。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本書,就是講了這樣的一個教育系統。懂教育的人拿到這本書,就可以去創造一個人格建構的幼兒園,或者是把一個幼兒園改造成芭學園這樣的幼兒園。今年華東師大出版社和我們一起把這本書進行了改造,使教育者能夠更加容易看懂,容易操作。這本書在2015年的時候,被浙江省推薦為幼兒園教師的必讀書。
張:李躍兒芭學園目前已發展成為從幼兒園至小學,從山林基地到親子發現,從教育培訓到教育產品輸出的全生態鏈教育體系,這個過程是怎么發生的?您的“教育航船”要駛向何方?能描述一下您的教育愿景嗎?
李: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向需而生。剛開始只是想尋找到一個能夠幫助孩子們不受苦,產生熱愛的動機、熱愛的能量的教育,只是想找到使孩子們能夠快樂學習的一個方法。到后來發現這其實不只是一個教育法的問題,而是教育的整個目標和理念問題。一開始從孩子所出現的問題著手,當略有效果之后,送到芭學園有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三歲被送到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出現很多問題:有的是害怕;有的是被溺愛,溺愛到不會工作;有的是對這個世界不感興趣,不去探索;有的是精神無法控制身體。這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極其可怕的。我們發現,其實孩子在一歲之內,他的人格的最初模式就已經鏈接好了,以后就在這個模式上去豐富和壯大。
早先的時候沒想辦親子園,只是想辦一個山林基地。來自全國的了解芭學園教育的人,可以帶著孩子來這個地方,通過五六天手把手的展示,他可以去操作這個教育,通過對孩子的一舉一動解釋,他能夠理解孩子。只有面對真實孩子的時候,他才能夠把理論和實踐對得上。
新一代80后、90后的家長,不太愿意深入地探索和了解一個教育理念。即便是學習教育,他也是當玩,玩玩就行了,沒想到要系統的或者是真的扎扎實實去掌握它。所以沒辦法,在山林基地搞了幾年以后,只好又辦了親子園。
幾年前我們的幼兒園孩子畢業了,但放眼望去,找不到一個既能夠開展教育又能夠持續對孩子進行人格架構的學校。怎么辦呢?芭學園就只好辦了小學,辦了芭學園教育的實驗班。在小學實踐芭學園的教育,非常艱難。但是不管怎么樣,現在芭學園教育實驗小學已經到六年級了,所培養出來的孩子是非常讓我們滿意的。孩子沒有那么辛苦,都很熱愛學習,而且學得特別好,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把所學的深層知識掌握住,而且考試的成績也不比應試教育的孩子低多少。
小學畢業了以后,家長還是不愿意去應試教育的初中啊,怎么辦呢?那就只好計劃再往上辦初中實驗班,初中完了以后再辦高中實驗班,這樣芭學園等于是為人們展示了一個成功的、系統的教育,就是從零到十七八歲這樣的一個全基礎的系統的教育,叫K17吧。所以人們如果想要模仿這個教育,他們就會更加有信心,我們等于是為大家實踐了、展示了這個教育所具有的能量和可能性。也許以后人們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去完善它,這就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不是辦很多的學校去賺錢,而是去搞教育,去實踐教育。
我的教育愿景就是不要把企業搞大,不要紅旗插遍全國,而是去不斷地完善這個教育,并且去傳播這個教育,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樣的教育,才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公民,更加利于學生的生存,使其一輩子的生存狀態真令自己滿意。這樣整個社會就幸福了。我的教育愿景就是這樣子,就是一所小學,一所初中,一所高中,最好是一所幼兒園,一所親子園!
張:您的機構所代表的是與公辦教育相并列的民辦教育力量,在較高的學費下為何優質民辦教育機構仍讓家長趨之若鶩,民辦教育機構的生命力是什么?您如何看待公辦民辦教育兩者的關系?
李:其實學校教育真的不在于公辦還是民辦。如果我們所有的公辦園在有國家的場地、穩定的資源、教育部門的監督之下,能去搞像芭學園這樣的教育模式,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但是把教育搞到像芭學園這樣細致,老師有藝術的靈性、有文化素養、有對孩子的深厚的愛,愛到比家長還愛孩子的程度,在公辦園這樣的體制之下是很難做到的。第一,工資的高度達不到,使得老師不可能付出這么大的代價去做這件事情。第二,教師的培訓和培養是體制化的,不能為芭學園這樣的教育去量身訂作。
有各種各樣的學校,有普及化的,讓所有的孩子有學上就可以了;有比較講究的學校,像芭學園這樣;有精英的學校。像芭學園這樣的學費,目前在北京屬于中等價格。普通的小區,隨便的一個幼兒園都有這樣的價格。剛才問到為什么價格這么高,家長還趨之若鶩。其實家長們如果經濟能夠承擔的話,會把經濟力量拿來,先對孩子保證他六年的人格建構。所以這就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了,看咱們如何去判斷什么是對人類有價值的。
民辦教育的生命,就是不要太讓錢蒙住了眼睛。教育是一個獨特的行業,如果做教育太想著要去賺錢,損壞的一定是孩子的生命。所以說,民辦教育有能力、有機會、有可能性朝著一個精細的、更加高級、更加有良心的教育去發展。公立園主要解決大部分孩子的入園問題。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好處,我覺得這事不能互相替代。
張:您認為近年來國內學前教育的發展如何?還存在哪些突出的問題?您對學前教育領域的政策有什么期待?
李:從2004年我剛開始做芭學園到現在,尤其近五年來,國內的學前教育發展得特別棒。人們普遍認可尊重和愛這樣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能夠幫助孩子人格發展,能夠對孩子進行心理護理,能夠讓孩子在自由工作中按照自己的氣質類型、自己發展的規律去發展,這是一個極大的、先進的理念普及,也是一個極大的突破。
現在學前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虐童問題,這是讓我心里最難受的事情。幼兒園的這個突出問題,需要我們對所有的幼兒老師進行心理和人格的建構,進行道德的教育。而這種對老師的道德教育是建構式的教育,絕對不是灌輸式的教育。先不要說教育的質量和模式的先進性,最重要的是解決幼兒教育工作者能夠愛孩子、尊重孩子、懂得孩子這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從國家的《綱要》《指南》等政策看,芭學園的教育跟國家所倡導的教育方向完全一致,教育理念完全一致。近兩年來國家對我們民辦園的支持和幫助非常大,對我們做的好的地方進行保留,對我們的弱項部分進行耐心的指導。我們昌平區教委就是這樣,我們真得非常感動和感恩。他們的工作方式非常樸實,尊重我們,特別關懷我們。針對我們不足的地方每次都手把手教我們,等我們做到以后,再給我們相應的獎勵。
政府對民辦園的幫助越來越大,對教育的關注越來越多,教育工作方式越來越文明。國家的教育政策非常好,適合于所有的教育舉辦者。我們辦教育的應該遵守國家的政策和條例。
張:有人認為目前國內基礎教育領域普遍存在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甚至也蔓延到了幼兒園,導致幼兒園教育內容超載現象,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如何破解?
李:我認為這個問題在三年之前還是非常嚴重的,因為那個時候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不知道在幼兒園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除了教東西就沒有別的了。孩子從三歲開始就學習畫簡筆畫呀,去學習拼音啊,到大班的時候,把一二年級要學的內容差不多學完了。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小學的三年級現象。孩子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都不用學,就考一百分,導致孩子沒有養成鉆研的習慣,沒有把分數跟努力之間的關系建立起來。到了三年級孩子需要去思維,去用功的時候,發現用了功也沒考到原來那么高。家長、孩子以及老師都瘋了,這個孩子怎么會就退步了,而且班里大部分孩子退步。老師和家長這種吃驚的態度,就會把孩子嚇壞,就對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傷痛。這兩年國家采取了嚴格的制約措施,比方說不許幼兒園辦銜接班,但是小學一二年級卻沒有幫助孩子解決適應的問題,所以很多家長也比較焦慮。
現在的幼兒園先進多了,都知道給孩子工作材料去操作,哪怕拿蒙臺梭利教具去教孩子,起碼比讓孩子去背知識要好得多。把知識的東西,轉化成孩子可理解的形式。整體來說,中國的幼教在進步。
所以說,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一種積極的現象。在中國幼教這種超載的現象在減輕,并且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F在所有的幼兒園都知道,兒童的天性是玩耍的,在玩耍中能夠獲得發展。所以我們期待著中國的學前教育能夠朝向國際的水平發展。
張:芭學園身處首都,這意味著芭學園只能植根于大都市的土壤嗎?芭學園也尋求合作與加盟,您認為芭學園理念與實踐需要得到怎樣的傳播?
李:我們一路都在證明,現在無須證明什么了。芭學園最早是在一個家屬房里邊,以“兒童之家”的形式存在。原先我想:有20個孩子,我就可以去實踐這個教育了,不用費那么大的勁要去找一所大的校舍。結果沒想到,芭學園最后辦成了一個大幼兒園。當然這也證明芭學園不是小眾教育。后來有人說“芭學園”不能夠連鎖加盟,不能夠傳播和擴展,只能辦這種直營,我們就做了自己連鎖的五所幼兒園。教育被克隆和被傳播是沒有問題的,不但不受大小的限制,而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只不過要根據當地的情況進行一些調整。
如果芭學園的教育搬到云貴山區,就不會在學校里設置那么多的關于土壤、關于種植、關于跟動物在一起養殖的課程,可能更多的要以智慧的開發、智慧的建設以及科學的探索為主。我們一定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去進行調整。所以芭學園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合適的,因為它是適合于人類的教育,它是以孩子的生命的根本為基礎的教育。如果芭學園搬到非洲,就可能加入關于狩獵的課程、關于種植的課程、關于去改造環境的課程、關于如何去打井和找到水源的課程。所以教育一定是為生活、文化缺陷的彌補而設,是為受教育者承擔未來生命任務的工具。
很多人只是辦了一個幼兒園而已,拿幼兒園作為一個職業。當一個教育成為職業的時候,可能就是教育的災難。所以我認為芭學園的教育還是需要傳播的,我們接下來會想盡辦法,利用自己打造的“育兒學堂”這樣一個平臺,讓芭學園的理念、課程、教學法以及教師培訓得以傳播,也可以利用每年全國的教師培訓、家長培訓去傳播教育。希望大家攜起手來共同努力,使得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格特質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
張:芭學園發展至今讓您覺得最自豪的是哪些?遭遇的最大困難和挑戰是什么?
李:芭學園發展至今讓我最自豪的是我們團隊經?;ハ嗝銊?,抵御住了各種誘惑,包括很大的投資公司的投資,包括給很多錢被并購,包括很好的國際連鎖的發展機會,包括全國的一百多家想要連鎖加盟的要求。我們就甘心去干這樣“小小的”芭學園。家長“嘲笑”我們:芭學園到底出什么毛病了,到現在還沒有發展起來。政府官員也說:我們知道芭學園,但是它沒做起來。我們能頂著這樣一個不太光彩的、不會做商業的名聲,去把這個教育做好。在中國能夠辦幾百家幼兒園,能夠紅旗插遍全國的幼兒機構很多,只要找到一個好的經理人基本就能做到。但是能夠抵制住錢的誘惑和發財的誘惑,能夠去保證教育的質量,去保證對我們的民族、對我們的孩子負責這樣的一個信念,卻不容易做到。
在人們看來,我們苦巴巴地、窮巴巴地去搞教育,到現在芭學園還沒有接受過任何融資。大家都在嘲笑我干了十幾年了,開的還是一個破途勝,所以我比較自豪的就是我自己能夠節儉,團隊也能夠節儉。我們不要去比自己多么豪華,而是為了孩子去搞教育。
遭遇的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就是我們沒有時間和機會去做商業的發展。因為我們想要給老師更大的保障,更好的福利,讓老師的工資拿得高一點,這樣呢,老師就能夠非常體面地去做教育,有信心在芭學園去做教育。
我們遭遇的困難,也就是我們應該自豪的地方。所以哪怕芭學園被擠倒了,消亡了,它也是一個閃著光的歷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