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明
(廣南老寨灣金礦有限公司,云南 文山 663300)
云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一直以來,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開采地之一,與此同時,由于人為開采活動以及本身地質環境的脆弱性,導致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極易發生重大的地質災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還應當充分了解當地環境特點,并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手段。
到目前為止,云南地區受到地質災害的小型礦山數量眾多,并且危害都比較嚴重。歷年來,由于地質災害而被破壞的道路、村莊等數不勝數,給云南省的居民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在1950到2005年之間,云南地區的礦山地質災害嚴重程度位列全國第一,還發生過幾次規模較大的礦山地質災害,死傷無數。
云南礦山地質特點脆弱,極其容易受到外界客觀因素變化的影響,再加上長期的人工開采活動,地質災害的發生原因往往比較復雜。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礦山地區再發生過地質災害之后,還容易出現原地復發,因此需要格外注意災后的重建和治理工作[1]。
云南地區季節區分比較明顯,降雨情況較為集中,雨季時的降水量甚至可以達到全年的95%,因此,礦山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也多半在這一季節中。
長時間大量降雨通常是災害發生的直接誘導因素,在這樣的情況下,山體土壤受到侵蝕嚴重,又容易出現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形成災害鏈現象。
(1)將礦山作為重點防范區域。相較于全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而言,云南地區在經濟條件和其他開發條件上,相對較為落后。也因為這樣,在地質災害發生后,難以對所有財物和人員實施全部搬遷,因此,做好提前防范措施仍然是應對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對策。更加需要相關單位認真落實國家相關文件通知,設立專門的災難防范部門[2]。
(2)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通過調查實踐可以得知,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在歷年來,已經在云南地區的災難防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是值得廣泛推行的。這一制度能夠促進相關開發企業將災難防治工作列入投資之中,認識到災難防治的重要性,規范生產行為,從而起到維護環境安全,防止礦山地質環境遭到破壞的目的[3]。
(3)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安全教育和防治知識普及。云南地區由于經濟和人文建設水平相對不高,許多管理人員并沒有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從而導致災難頻發,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財物和人員傷害。因此,應當從源頭出發,加強對于礦山地質條件、災難防治、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知識普及,通過強有力的監督和管理手段輔助,形成在開發利用資源的同時,也不忽視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4)逐步解決老礦山地質環境歷史遺留問題。許多開采時間較久的老礦山地質問題十分嚴重,這都是由于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沒能打下良好基礎,留下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要想使的云南礦山地質災害得到有效防治,就必須重視老礦山的地質修復問題。實際上,這些礦山由于盈利微薄,環境問題較為嚴重,解決起來比較棘手,影響也較大,因此,需得由國家出面,妥善解決老礦山的地質問題[4]。
(5)嚴格把關新建礦山準入條件。為了不重蹈老礦山的覆轍,新礦山開發時必須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進行審核。必須保證新礦山的開采地址不會對當前地質環境造成較大破壞,同時,位于礦產資源的允許開發區域之中。根據流程,必須對礦山開發的可行性進行深入研究,才能予以批準。
(1)監測預警措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準則,做好預防措施,才是礦山災害防范的重點對策。首先必須建立專門的部門,設置責任人員,與國家氣象局、土地資源局等機構相互聯合,時刻監測當前地域的氣候條件、地質條件變化,以便能夠準確預測災難的出現,將損失降到最低[5]。
(2)搬遷避讓措施。有時,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災后的重建與治理難度較大,環境條件較為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較為重要的開礦設備和建筑物,如果具備搬遷條件,可以實施整體搬遷的措施,盡可能的避免建設于災難高發地區,保證其安全性。
(3)工程治理措施。地質災害發生之后,應當在第一時間采取治理措施。其中,為了尋求較好的災后重建效果,增強相關建筑的后期抗災能力,行之有效的工程治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排水防護、加固等工程手段,是災后重建中比較常見的。
(4)生物治理措施。在進行災后重建工作時,不僅要考慮被損毀的礦山開采建筑與設備,通過工程治理手段來修復,還要考慮到自然生態所遭受的破壞,這時,就需要采取生物治理手段加以修復。根據地形的不同,劃分其適宜的生態作用,通過增加植被覆蓋面的方式,恢復受災地區的自然生態,同時起到加固土壤層的作用[6]。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實現云南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地質環境的保護相互協調的問題,就必須充分結合實際情況,重視礦山的災害防治工作,向人們普及安全生產的相關知識,從礦山開采的審核開始嚴格把關,將地質災害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