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附屬學校 黃志敏
最近網上有篇《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的文章說道:有個北大本科、留美研究生的昔日高考狀元,卻在手機名單上“拉黑”父母,并且10年都不愿回家看父母!他最近在網上發表萬言書控訴父母在“愛”的名義下對他做的“惡行”,更是引出了中國家庭教育廣泛存在的“度”問題。關愛、管教、約束、保護等家教熱門詞,是家長們必然面對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但是,大多家長卻感到非常茫然,感覺很難把握好一個“度”,經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弄得自己精疲力竭甚至自我懷疑,也難以得到孩子的認同,甚至種下“恨”的種子。所以,在教育中把握好“度”的問題對于家長們來說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愛是家長對孩子最基本的感情,但是愛卻是一門藝術,是家長的必修課。家長對孩子的愛應該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不能是無原則的與無限度的。如果家長對孩子愛得過分,愛得無原則、無限制,拋棄了理性,超過了理智,以致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害怕孩子的啼哭與不滿,百依百順,或者是怕孩子吃苦受累,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動手,完全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紈绔子弟”,那么孩子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耐謙讓、也不懂如何自己照顧自己;有些孩子小時候表面看來溫和聽話,但長大后需要面對難題時,往往無所適從,甚至可能會出現性格突變,導致行為問題。
另一方面,有些家長認為教育孩子越嚴越好,高標準高要求,并伴之以責罵甚至暴力。這些家長喜歡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孩子的缺點與不足掛在嘴邊,說話比較刻薄,總喜歡用挖苦嘲諷的字眼訓斥評價孩子,如總是說孩子“笨手笨腳,比豬還笨”,還有如說孩子“沒出息”、“丟人現眼”等。甚至一點不避諱在別人面前直接斥責奚落孩子,讓孩子感到丟臉,抬不起頭做人,嚴重損害其自尊,令其性格變得越來越膽怯、退縮,越來越缺乏自信。
家長應盡量避免對孩子提出過于嚴格與苛刻的要求與標準,給孩子提出的要求要考慮孩子的心理與年齡是否能理解和接受,提出的任務能不能完成。剛剛學會牙牙學語,你就不能讓他去被唐詩宋詞,剛剛學會走路,就不能要求他會跑。責備孩子時要避免使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做的好的時候要給以鼓勵,不能總是故意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時時責備孩子,不能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值。要知道,適當批評孩子是成長的營養,但如果把話說絕,反過來就可能引發孩子嚴重的逆反心理,最終只會導致孩子拒絕接受批評教育。
所以,嚴也罷,愛也罷,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方法上要遵循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與個性特征,做到恰如其分,寬嚴有度。
孩子天性是向往自由的。只有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里,孩子才能順乎人性的健康發展,才能自由地思考和創造,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塑造健全的個性與人格。有的家長喜歡搞一言堂,經常以權威口吻規范孩子的舉動、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扼殺孩子的夢想,把自己的想法凌駕于孩子的思想之上,用“我是為你好”、“我就是對的,你就得聽我的”這樣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待孩子,甚至仍然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傳統觀念,以暴力壓服的方式限制孩子的自由。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會使孩子長期處于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只懂唯唯諾諾,并使孩子逐漸失去自信,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此外,這種教育方式往往也容易讓孩子崇尚暴力,凡事喜歡暴力解決,在孩童時期為了發泄不滿,該孩子會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當孩子長大他更可能會對父母存有懷恨的心理,會把以往積壓的不滿發泄回父母身上,正如那個把父母拉黑、不愿回家的高考狀元。
與那些過分專制的家長相比,也有的家長反過來。有的家長抱著“兒孫自有兒孫福”、“樹大自然直”的想法來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教育聽之任之,幾乎沒有任何的約束與管制。也有的家長確實是因為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來管理孩子,盡管他們嘴上常常也說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動上卻往往仍是工作最重要。這種情況對于農村的留守兒童來說更是十分普遍的。因為父母要外出打工掙錢,無暇在家照顧孩子,只能是把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甚至親戚朋友。這些所托之人往往只能給孩子提供最基本的吃住,談不上有恰當的管教,基本上就是“放羊式”。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教育采取放縱的方式這無疑是存在嚴重風險與過失的。
未成年的孩子當然有不少道理是不懂的,需要大人的教育和培養。有些事情還是有潛在危險的,這個也需要家長保護。但是家長要把約束與自由,安全與成長結合起來,把握好這個度,讓孩子在約束中享受自由,在安全中得到成長。
這類父母對孩子總是喋喋不休,事無巨細,樣樣過問,對孩子缺少平等和尊重,忽視孩子的獨立性,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手讓孩子去做。或者無論孩子做什么,都要站在身后指指點點:“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樣不行,那樣才可以”。如當孩子想奔跑時,有的父母則會害怕孩子摔倒受傷而禁止他跑,結果孩子便會逐漸養成不好動而好靜的習慣,最后會導致身體發育遲緩且柔弱多病。孩子想學媽媽一樣燒出幾道自己喜歡的美味,但是家長害怕孩子被油燙傷、擔心煤氣泄漏、擔心碗碟摔壞,不愿意讓孩子嘗試,最后孩子終于對家務不感興趣了!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天性被束縛,健康的成長被限制,心智的發展也會受到阻滯,性格也會變得膽怯、退縮、缺乏自信、無法獨自面對困難。
在現實中還有另外一種家長,對孩子的成長缺乏必要的關心與關注,導致有的孩子“有人生、無人養”。這里面既有農村里的留守兒童,也有城市里的準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要么不在身邊,要么即使在身邊,也因為工作等原因而無暇顧及孩子,對孩子的學習、思想以及生活都疏于管理,讓孩子處于一種放任自流的、自生自滅的狀態。一旦孩子因為某種品行問題違反校紀校規甚至是違法犯罪而引起家長的關注,可能就已經悔之晚矣。
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明白,對孩子應該合理地關心與保護,既要對孩子有一些原則性的要求,保護其安全成長,避免各種潛在的危害;同時也要學會必要的“放手”,不做那種“直升機”父母,給孩子一些自我鍛煉與成長的機會,哪怕是承受挫折的機會,讓孩子像展翅的雛鷹而不是匍匐的小雞,翱翔在成長的天空。
作為孩子的首任教師乃至終生榜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十分重要。“無度則有毒,有度則無傷”,家庭教育的“度”是一個永恒的復雜命題,需要我們每個家長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總結,努力把“愛”與“度”相結合。希望孩子們都能在家長的正確教育與培養下茁壯成長,挺拔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