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于生產、加工企業來說,品牌化可以賣出好價格,提高效益。
當品牌做得很好時,產品就區別于其他大多數同類產品,這時它的產品就不僅僅只有它本身的價值了,品牌的價值就附加到它的產品上,自然可以比其他普通的產品賣出更高的價格。
2.對于行業來說,品牌保障了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信心。
在消費者心中,品牌化農產品代表著信賴、安全和高品質,對農產品品牌化的需求已逐漸從個別種類延伸到農產品全產業鏈中,例如品牌化糧油、品牌化蔬菜、品牌化水產、品牌化肉制品等。
3.促進我國整體農業發展。
近兩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創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以及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做出了重要部署,鼓勵農業品牌的創立。
1.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形象不突出。
例如水稻是吉林的主要糧食作物,每年有80-100萬噸向外輸出,但現在在吉林注冊的100多個品牌,卻沒有一個在全國知名。市場上多是無品牌的散裝大米,即使有品牌,也多是“免淘大米”“清水大米”等毫無特點的名字。
農業部《中國農產品品牌發展研究報告(2014)》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農產品的注冊商標數是60萬件,到2012年則增長到了125.15萬件,4年間翻了一番。在農產品品牌數量持續增加的同時,我國農產品真正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卻屈指可數。
2.品牌設計雷同問題嚴重。
許多地方的農產品有搶注品牌等現象,產品設計特點也不明顯,往往在品質、加工、名稱、外包裝設計上雷同。導致宣傳乏力、惡性競爭,沒有形成合力和品牌效應,發展難度很大。
3.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
由于品牌產品意識薄弱,導致科技含量較低,很多初級品只是經過簡單加工就流入市場,參與競爭,造成產品價值低,利潤微薄。
農產品有明顯地域品牌差異性,最容易依據品牌進行發展。我國目前是通過“三品一標”進行品牌的認證。
1.以品質優秀的特色產品做保障。
好的產品是品牌化成功的首要因素,就像通過互聯網營銷成功的“勵志版”褚橙,如果沒有質量過硬的產品,營銷手段再好也不會被廣大消費者所認同,所以產品質量很重要。
2.拓展靠譜的推廣渠道。
好的特色產品宣傳、推廣需要有實力雄厚的營銷平臺,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開銷路市場。好產品+營銷平臺=打造產品品牌化。
3.與同類產品做差異化。
許多同類產品從里到外差異很小,無論是口感、形狀還是其營養成分都高度趨同。還有許多雖然內在品質有差異,但外觀上依然不易區分。比如,紅富士蘋果就有30多個品種,不吃一下還真不好區分。所以對于某一種差異化很小的農產品別說是做成品牌,就連銷售出去都不容易。當你的農產品要建立品牌的時候,請一定要重視你的消費群體對你的產品的差異化感覺。
1.從種養開始就對品種進行改良。
以新西蘭的黃金奇異果為例。它本就是從中國引種后,對原先口味偏酸的綠色果肉獼猴桃進行了改良,推出了口味偏甜的黃色果肉的全新品種。2012年新西蘭佳沛國際奇異果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8%,遠遠超過奇異果的故鄉中國的出口量。
2.從包裝上進行差異化設計。
用外在形象彰顯和提升內在價值是大多數產品慣用的方法之一。當然這樣的包裝也要建立在產品確實符合標準的情況下。東北野山參馳名中外,但品牌和產品的同質化也相當嚴重,怎么辦?在人參療效認知不清的前提下,用外在精美的包裝就能展現出人參的價值。
3.做深加工產品開發。
豬肉的品牌不容易建立,但將豬肉做成火腿腸或者臘腸,做起品牌來就相對容易些。重慶石柱的辣椒很出名,但這一品牌做起來就比較困難,如果將辣椒制作成辣椒醬,甚至在辣椒中提取辣椒色素、辣椒籽油等,就能在價值飆升的同時建立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