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一周年。這一年里,廣大農村干部群眾辛勤耕耘,農業發展碩果累累,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宏圖正在漸次展開。
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發力,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干貨滿滿,進一步謀劃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和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給。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這次會議的提法格外亮眼,就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如果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勾勒出了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那么,這三個“成為”無疑使鄉村振興戰略更加富有質感。
農業有奔頭,產業興旺是基礎。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農業高質量發展有了新開端。發展農業產業,不僅要求農業由追求增產轉向注重優質、安全、高效、生態,而且要加快推進農業政策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發展方式由粗放經營轉向可持續發展。今年我國糧食又是一個豐收年,產量有望連續6年保持在6000億公斤以上,這意味著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提升。同時,種植、畜牧、漁業結構不斷優化。各地積極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電商持續快速發展。
農民有引力,生活富裕是根本。解決農民富的問題是農村小康建設的根本性任務,也是做好農村工作的牛鼻子。但農民的穩定增收,不單是三農內部的問題,還涉及城市的積極拉動和輻射帶動。脫貧攻堅已成為全社會的“大合唱”,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大扶貧格局已經形成。一手培育鄉土人才,在全國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另一手大力引進外來人才,鼓勵大學生、復員軍人、企業家、科技人員、農民工等各界人士返鄉、下鄉創業。目前,全國已有700多萬人投身農村新產業、發展新業態。隨著各區塊都市圈的培育與成長,農民轉變成市民,鄉村變成郊區,一二三產融合不斷加速。
農村有樂頭,生態宜居是底板。鄉村振興戰略,實質上就是產業結構調整。農村要成為美麗家園,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加強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促進鄉村綠色經濟真正強起來。一年來,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鄉村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場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的戰役,主攻方向是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各地推廣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農村改廁、治污水、治理垃圾三大工作全面展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即便中部和西部一些連片貧困地區,異地城鎮化也培育了領路人,留下了優美環境,為下一步脫胎換骨提供了條件。
一場深刻改變中國未來發展格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宏偉畫卷,正在中華大地如火如荼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