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奔騰不息。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做好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守護長江流域綠水青山,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事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吧鷳B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站在時空交匯的歷史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也為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2018年11月,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召開第十七次會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陜西、湖北等七省(直轄市)人民政府30余名代表齊聚貴陽,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共商新時代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發展方略,就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目標和舉措等達成一致共識。為全面落實會議部署,七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如下倡議:
一、提高政治站位,護航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增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正確把握“五大關系”,切實提升政治站位,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決扛起水土保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治責任,維護和增強水土保持生態功能,書寫長江經濟帶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美麗畫卷。
二、勇擔主體責任,構建最嚴格生態保護機制。切實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領導,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原則,全面建立省級人民政府對市縣人民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強化政府水土保持主體責任落實。堅持政府主導、兩手發力,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導、水保搭臺、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規劃實施、資金保障、組織發動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廣泛凝聚和調動各方面力量,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增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推動形成共護綠水青山、共抓大保護的強大合力。
三、堅守生態紅線,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廊道。積極踐行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大力推動長江上游生態廊道建設,著力解決坡耕地水土流失突出問題,依法劃定并公告禁墾陡坡地范圍,切實加強禁墾陡坡地監管。創新政策機制,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加快推進坡耕地治理。
四、堅持以民為本,創建和諧共生的美麗長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道路,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綜合效益。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科學規劃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運用系統治理思維,協同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和水系生態整治,夯實農業綠色發展基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促進精準脫貧。著眼于“建設一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打造一處幸福美麗家園”,提供更多更加優質的生態產品,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為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發揮積極作用,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五、全面強化監管,提升水土保持社會管理水平。著力提升水土保持隊伍能力水平,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運行有效的水土保持監管體系,織密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使之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實行最嚴格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依法嚴懲水土保持違法行為,堅決遏制人為新增水土流失。創新監管技術手段,加快推進“互聯網+監管”,全面強化水土保持監測,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測預測長效機制,實現水土保持監測全覆蓋,為生態文明宏觀決策、安全預警、評價考核、責任追究提供有力支撐,推動實現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萬里長江一盤棋,巨龍騰飛正當時。讓我們攜起手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力開創新時代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新征程,合力建設“安瀾、綠色、和諧、美麗”長江,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永潤華夏、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