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波,范彥淳
(河南省水利廳 水土保持處,河南 鄭州 450003)
1980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山區經濟政策若干規定》,恢復了濟源、陜縣、嵩縣、密縣、魯山、南召、商城7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1984年省水利廳成立水土保持處和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全面恢復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監督檢查和科研工作。1989年河南省進行了第一次水土保持普查,全省總土地面積16.7萬km2,其中山丘區面積7.91萬km2,水土流失面積6.06萬km2。1993年《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出臺,并陸續出臺配套法規。2000年以后,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投入,河南省開展了多項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至2017年底,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3萬km2,建設塘壩、谷坊、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36萬座,全省6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年土壤侵蝕總量由2.33億t減少到1.20億t,年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億多kg、果品生產能力7億kg,改善了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2 000多萬人從中直接受益。與此同時,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不斷完善。
(1)連片治理區。1987—1994年,河南省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共治理小流域800多條。20世紀80年代后期,形成集中連片治理區54片,總面積5 000 km2,初步治理面積近4 000 km2,各集中連片治理區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均達到70%以上,成效較為顯著的有濟源王屋河、舞鋼尹集、鄭州五指嶺等連片治理區。其中:王屋河水土保持連片治理區是河南省在濟源市西南部淺山丘陵區選定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科學研究與自然資源開發的試點連片區。1989—1993年,通過集中連片綜合治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開發自然資源,使農、林、牧各業得到了全面發展。連片治理區內初步實現了生態效益的良性轉化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大幅度增長,推動了山區經濟高速發展,形成了“四線三區”的綜合治理模式?!八木€”是指四道防線:坡頂魚鱗坑、水平溝與喬、灌、草結合的第一道防線;緩坡隔坡條田、反坡條田與經濟林結合的第二道防線;坡腳梯田與溝壩地結合的第三道防線;溝道谷坊、塘堰壩、淤地壩結合的第四道防線。“三區”是指三個基地:以刺槐為主的坡頂用材林基地;以蘋果、紅果為主的緩坡經濟林基地;坡腳糧煙基地。連片區內共營造水土保持用材林263 hm2,發展經濟林453 hm2,完成坡改梯1 293 hm2,修塘堰壩26座、谷坊3 050座、水窖1 580座,新增壩地118 hm2,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3 km2。至1993年底,連片區治理程度提高到89.84%,蓄水效率達到58.4%,保土效率達到84.78%,年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1 573 t/km2下降到379 t/km2;林草覆蓋率提高到43%,占宜林宜草面積的87.5%;基本農田增加151%,人均0.095 hm2,人均糧食707 kg,農業總產值由原來的1 544萬元提高到3 302萬元,增長114%,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342元提高到683元,增長99%。
(2)“十百千”示范工程。1999年,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戰略部署,保護水土資源,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充分發揮示范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健康發展,水利部和財政部決定在全國選擇10個城市、100個縣、1 000條小流域作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示范工程(簡稱“十百千”示范工程),并強化了建設和管理,專門制定了管理辦法,明確了達標驗收的標準。截至2003年,河南省共有10個縣和112條小流域達到了驗收標準,被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示范工程”。這些示范縣和示范小流域起到了很好的輻射、宣傳作用,激發了周邊群眾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其中:2000年,新縣被財政部、水利部聯合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工程示范縣”,新縣八里畈、剛店、滸灣、吳陳河、蘇河小流域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新縣位于豫南大別山腹地,地處江淮分水嶺,1984年被河南省水利廳列為全省水土保持重點縣。受歷史和人為因素影響,1980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 411 km2,占總面積的87.5%,平均年土壤侵蝕模數達3 340 t/km2,年土壤流失總量達344萬t。1992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將新縣定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重點縣。從此,新縣把水土保持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改善生態環境、開發山區資源上,采取集中連片治理與千家萬戶承包治理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恢復土壤植被與培植發展支柱產業結合的方式,連年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1992—1996年多次被評為全國、全省水土保持先進縣。把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林果支柱產業開發結合,即縣抓萬畝連片、鄉建千畝基地、村辦百畝水土保持林、組戶營造十畝新林的“萬千百十”水土保持工程,是新縣水土保持工作重要的特點。到1999年底,全縣累計初步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876 km2,占應治理面積的62%,累計綠化荒山393 km2,森林覆蓋率58.2%。
(3)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家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投入,河南省實施了多項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1992年起,淮河水利委員會把平頂山市魯山縣、信陽市新縣列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實施了一期、二期工程;1994年起,長江水利委員會在南陽市淅川、西峽等縣實施了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三期、五期、六期、七期工程;1997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在洛陽、三門峽開展了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2002年在鄭州、洛陽、三門峽開展了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2007年,水利部在南陽淅川、西峽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一期工程;2008年,水利部在河南省啟動了革命老區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2012年水利部在南陽淅川、西峽、內鄉,鄧州,洛陽欒川,以及三門峽盧氏啟動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二期工程;2013年,水利部開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河南省魯山、南召等7個縣共21個項目區被列入水利部專項建設方案并分年實施。其中:①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涉及南陽、洛陽、三門峽3個省轄市和淅川、西峽、內鄉、鄧州、欒川、盧氏等6個縣(市),流域面積7 815.34 km2,水土流失面積4 143.65 km2,是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2007—2010年,國家分4批安排河南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一期工程,涉及淅川、西峽兩縣21個項目區,共完成投資47 982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126.46 km2。2012—2015年,國家安排河南省丹江口水庫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二期工程,涉及南陽市淅川縣、西峽縣和內鄉縣,洛陽市欒川縣,三門峽市盧氏縣,鄧州市,共12個項目區,共完成投資23 318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75.63 km2,極大地改善了河南省丹江口庫區周邊的生態環境。②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河南省大別山片區、桐柏山片區和太行山片區是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區于一體的區域。受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區域內水土流失嚴重,農業基礎薄弱,生態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繁,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008—2012、2013—2017年水利部在太行山、大別桐柏山區開展了兩期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先后在固始、商城、光山、羅山、新縣、平橋、桐柏、確山、泌陽、舞鋼、林州、安陽、淇縣、輝縣、衛輝等15個縣(市)進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共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1 631.79 km2,使治理區內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環境容量十分有限,要想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完全依靠國家投資是不現實的。早在199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開發農村“四荒”資源 加快治理水土流失 建設生態農業的通知》,鼓勵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荒山荒坡綜合治理,努力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500多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大戶或公司,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積1 000多km2,總投資超過50億元,形成了一定的建設規模,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陜縣二仙坡小流域依托三門峽龍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資金和技術,先后投資近1億元,治理“四荒”面積387 hm2,發展果園267 hm2、用材林87 hm2,建設淤地壩2座,配套提灌站2處、蓄水池2個,鋪設主管道9 060 m,架設滴灌帶18萬m,發展果園滴灌200 hm2,引進和培育各種生態苗木及經濟苗木20余種15萬株,并相繼完成了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以蘋果為主的二仙坡果業基地,年產精品蘋果2 000萬kg,年產值達8 000萬元。基地實行“公司+農戶”的方式對周邊的農戶進行果樹栽培培訓,對果樹進行統一管理,形成從栽植、修剪、施肥、打藥到包裝、銷售的一條龍服務,使當地農民收入大幅提高,同時每年安排附近農村剩余勞動力400余人參與基地生產,增加農民勞務收入380余萬元。
(2)駐馬店市樂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采取獨資開發、建設、管理模式,投資7.5億元,對老樂山進行了綜合治理,開發面積達68 km2,綜合治理程度達到80%,坡耕地全部得到治理,土壤侵蝕強度降到輕度以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生活污水處理率均在7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96%以上,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優美的生態環境促進了旅游和休閑農業的發展,拉動周邊間接就業人員上千人,帶動了周邊農民增收致富,為當地脫貧致富及縣域經濟增長作出了貢獻,2016年被水利部評定為國家級生態清潔小流域。
(3)商城縣對規模大、集中連片的坡改梯工程積極推行產權制度改革,由項目區各鄉村在貫徹落實土地順延承包的基礎上,本著“明細土地所有權,穩定土地承包權,用活土地經營權”和“依法、自愿、互利、有償”的原則,鼓勵善經營、會管理的優勢產業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實行承包經營。同時,商城縣還探索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新路子。2010年坡改梯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竣工后,由熊善鋪牽頭成立了“山鄉油茶合作社”,種植油茶200 hm2,采取規模化開發、集約化經營、系統化管護,由農民以治理后的坡耕地自愿加入合作社,實行參股分紅,為農民獲取經濟效益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廣泛贊譽。
水土保持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河南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除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多種媒體進行經常性的宣傳報道外,還采取專題講座、街頭咨詢、編印畫冊、公益廣告、送法上門、手機短信等手段,多方位、多角度開展集中宣傳。為了讓水土保持國策走進千家萬戶,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從2003年開始,河南省還從全省各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單位或集體中陸續命名40家為河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其中孟津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等12家被命名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孟津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鄭州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遂平縣嵖岈山溫泉小鎮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被教育部、水利部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水保教育社會實踐基地。2010—2017年河南省陸續創建了1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洛陽市,2個生態文明縣(市)——濟源市、義馬市,1個生態文明工程——燕山水庫,2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綜合治理工程——新縣、西峽縣,3條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信陽市平橋區郝堂生態清潔小流域、三門峽市澠池縣柳莊生態清潔小流域、駐馬店市確山縣老樂山生態清潔小流域。
這些基地和園區是展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宣傳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窗口,充分發揮了示范、教育、輻射、帶動作用,并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帶動了社會各界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2011年洛陽市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圍繞特色城市定位,堅持水土保持與文物保護、河渠治理、牡丹產業、環境整治相結合,打造了一批生態河道、景觀水系、園林綠化、森林公園等精品示范工程。建成環市區森林區,鞏固完善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4處,建成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1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2個,城市公共休閑綠地超過60處,城市水系沿線綠化長度與水系長度之比達到80%以上,市區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 m2以上。2012年11月,洛陽市被水利部評定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城市。
(2)孟津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位于洛陽市孟津縣城南側,占地80 hm2,2000年3月動工興建,2009年獲得水利部命名,是全省唯一一個第一批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科技園建設以“提高品位、完善功能、展示成果、科教一體”為總體思路,建成標準徑流小區4個、降雨氣象自動觀測站1個,興建了科普展廳、植物模擬根箱、人工降雨試驗場、工程措施展示18處,并制作水保文化宣傳版面50余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范區、科研科普區、生態修復區、植物園區、百花園區和休閑娛樂區6個區域組成了園區總體框架,彰顯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同時為更好地做好水保普及教育,園區與縣教育部門聯合開展了水保普及教育進學校、入課堂、進基地的宣傳活動,每年接待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達萬余人次,園區已成為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和華北水利水電職業學院、河南科技大學等院校的教學實習基地,連續多年獲得洛陽市城郊森林公園建設優秀單位,并榮獲“河南省環境教育基地”“洛陽市孟津縣南嶺市級森林公園”“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園區為洛陽市大中小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了解水土保持知識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成了豫西丘陵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水??破战逃睾蛯ν庑麄鞯闹匾翱?。
(3)西峽縣地處豫西南邊陲,豫鄂陜三省結合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核心水源涵養區。西峽縣把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綜合治理工程作為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示范縣的主要內容,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積極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2007以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200 km2,形成了“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生態防護”三道防線,打造了五里橋孔溝、丁河木寨、回車黑虎廟、軍馬河長探河、桑坪萬溝等9條生態清潔小流域,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6.8%,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為全省水源涵養、水質保護、水生態環境優化研究奠定了基礎。2014年8月,被水利部評定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綜合治理工程。
在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同時,全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強化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管理,督促落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建設。新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全省共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2 224個,工程區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300 km2,累計減少水土流失量2.01億t,有效遏制了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完善監測站點布局,開展監測站點標準化建設,推進了監測工作信息化,為水土流失消長分析提供了技術支撐。
改革開放40年,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顯著,6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但是,全省還有2.03萬km2的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且已治理的區域限于當時經濟技術條件,單位面積投資少、工程措施防御標準比較低,有些已經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步伐,不能滿足周邊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新需求,需要進一步完善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總書記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新思想為指導,全方位推進水土保持工作進入新時代。
一是牢固樹立和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以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有效維護為目標,扎實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逐步構建科學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二是建立水土保持投入穩步增長機制,推進以獎代補政策實施,完善水土流失治理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三是全面強化水土保持監測,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測長效機制,實現水土保持監測全覆蓋,為生產建設項目監督管理和生態文明宏觀決策、安全預警、評價考核、責任追究提供有力支撐,推動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焙幽鲜∷帘3稚鷳B建設將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斷向法制化、信息化、規范化、科技化和精細化方向發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書寫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