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宣城市宣城市第一幼兒園 李 萌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團隊合作越來越被人看重。合作能力也被認為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幼兒合作意識越來越受到相關研究者的重視。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四種基本能力來培養新一代。其中“學會共處”是指要培養孩子在人際活動中能與人共處與合作,這是當前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幫助他們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5-6歲幼兒社會領域的發展目標中指出“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合作能力也被認為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幼兒合作方面的相關研究也為掌握幼兒合作學習的本領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未來社會中,只有能與人合作的人,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只有善于與人合作的人,才能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5-6歲是兒童社會組織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合作能力的培養將對他們的一生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為他們的未來奠定最堅實的基礎。中、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他們也越來越傾向于與同伴溝通,不斷發送信號吸引同伴的注意,從而達到與同伴交往的目的。然而,如今大多數幼兒在家庭中很少有合作的環境,不知道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父母的溺愛和教育方式方法也不合適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
戶外活動對于發展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特別的作用,經常參與戶外活動的幼兒,合作與競爭意識、交往能力、對集體和社會的關心程度都會得到提高,而且,幼兒在戶外體育活動中獲得的合作與交往等能力能遷徙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所以在戶外體育活動中對大班幼兒的合作能力培養很有必要,我們要在組織戶外體育活動時為幼兒營造合作的氛圍,提供合作的條件和環境,攜手家長使其在與人交往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并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讓他懂得與人交往的樂趣,這樣幼兒的合作性行為才能得到發展。
戶外體育活動的過程是幼兒與環境、材料的互動過程,提供什么樣的環境和材料,就可引發什么樣的體驗活動。在戶外體育活動中為了更好地為幼兒提供合作的機會,在創設環境、投放活動材料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戶外體育活動中創設形式多樣的游戲情景,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如傳椅子游戲中,需要幼兒小組合作傳遞,在最初游戲時設計情景,敵人來了,前方需要后方的支援,我們需要把手里的椅子一個接著一個傳遞給前方,這樣一種游戲情景的設置大大提升了幼兒與人合作的興趣。孩子被投放的器械和情景吸引了,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也就越來越高了,還能使幼兒感受到合作游戲的快樂。
體育器材既是輔助材料,又是活動材料。它的教育潛力主要取決于其功能的開發和利用。鑒于幼兒發展水平的不同,科學地選擇相應的工具和互動可以在戶外體育活動合作行為訓練中發揮雙重作用。每個班級都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特點設置運動區。當我們投入器械時,要考慮為孩子們提供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如環、桿、繩、袋、輪胎、油桶等常用器械,發揮一物多玩的作用,拓展幼兒的思維,促使幼兒的合作。還可投放些為合作而設計的自制器械,如有兩人穿的大鞋子,多人玩的“大花轎”等。
由于兒童運動的發展水平有高有低,教師應根據個體差異,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合作活動,以便于開發每個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如在“穿越火線”的游戲中,幼兒要兩人合作,經過的道路有三條。第一條,較低的平衡木組成的小木橋;第二條,有大小、距離不等的小坡;第三條,我們將麻繩交叉、高低錯落地組成蜘蛛網,幼兒要從下面匍匐前進。這些大小、粗細、高低、動靜不同功能的材料,為不同運動能力的幼兒提供了充分選擇的機會,使每個幼兒的基本動作和合作能力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提高。
教師除了在各個游戲活動中提供不同數量、品種的材料與器械,還要隨著幼兒活動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調整器械。同類材料提供的數量可少于幼兒人數,這樣活動中幼兒必須與同伴共同使用器械,以此促進幼兒之間的交往合作。另外,教師還要根據對幼兒活動的觀察,對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活動可適宜的增加材料,還可增加輔助材料來加強合作的難度。對興趣不高的材料可以適當改變材料或降低活動難度,提高幼兒合作游戲的興趣。
教師作為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適當的指導策略和技巧,能有效促進幼兒戶外體育活動中合作性行為的產生。
趣味性的語言能營造輕松的活動氛圍,使活動變得有趣活潑,激發幼兒合作的愿望。如游戲“向前沖”,需要幼兒合作推油桶前進,開始孩子們并不怎么感興趣,當老師說“我們都是小小解放軍,看看哪組解放軍能夠推動油桶穿越障礙贏得勝利!”孩子們聽后紛紛自主分組進行推油桶比賽,合作游戲興致很高。
教師要向幼兒傳授必要的合作方法,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活動前,教師可以通過談話討論,讓幼兒明確活動目的、商量如何合作玩。讓幼兒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協商、分工后,再開展游戲。活動中,通過教師個別化的指導,讓幼兒學習和掌握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方法。活動后,分享交流幼兒間的密切配合以及合作的方法,積累合作經驗。如游戲“大腳丫”,請幼兒討論、演示怎樣才能走得快,通過交流分享讓幼兒了解一定要兩個幼兒速度一致、互相協調才玩得好。
規則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良好的游戲規則,有利于合作活動的順利開展,便于教師對幼兒的了解和對幼兒活動的觀察,并且也有助于幼兒活動質量的提高。在建立游戲規則時要尊重幼兒的意見,在與幼兒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規則,以便孩子們真正理解和接受這些規則。合作游戲的玩法和規則,通過圖文結合的張貼畫方式放置在每個運動區域,幫助幼兒熟悉、遵守規則。
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教師對幼兒每次合作完成后及時給予正面評價,會加深和強化幼兒的印象,使幼兒逐漸掌握合作的技巧,提高合作的水平。對不配合的現象和行為給予提醒和鼓勵,引導幼兒總結合作中的失敗與成功,使幼兒更好地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在戶外體育活動后,可以啟發幼兒自我評價,通過畫畫或者講述的方式來表達游戲中合作時的感受,利用活動照片或錄像的再現等方法,幫助體驗合作帶來的喜悅和快樂,滿足幼兒心理需求,增進幼兒之間的友誼,從而產生積極與人合作的態度。
幼兒合作性行為的缺失,很大一部分源于家庭。因此,幼兒園可以通過講座、微信、親子互動平臺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合作能力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了解戶外體育活動的作用和實施技巧,鼓勵家長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嘗試在家里對幼兒進行配套的教養方式。此外,還可以定期向家長告知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及幼兒在園的行為表現,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幼兒的發展變化,積極有效地推進幼兒合作性行為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