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炳春,緱明亮,陳秉芳
(1.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青海 西寧810012;2.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青海 西寧810012)
研究區內出露地層較為單一,主要為晚三疊世巴塘群第二巖組(T3bt2),本巖組是巴塘群中分布最廣的一個巖組,構成巴塘群的主體。是研究區內分布最為廣泛的巖層,也是本次普查工作的重點地層,地層總體走向為北西—南東向,傾向南西。
該巖組由沉積環境、沉積旋回及沉積來源,可分為三個巖性段,自下至上分別為:下巖性段為中厚層—塊層狀灰巖組成;中巖性段為一套中酸—基性火山巖及火山碎屑巖,其巖性主要為安山巖、安山質凝灰巖、流紋巖、凝灰熔巖、玄武巖等;上巖性段為粉砂質板巖、砂巖,粉砂巖夾泥質灰巖組成[1,2]。中部局部地區地層主要由酸—基性火山熔巖及火山碎屑巖組成。下巖性段與中巖性段為斷層接觸,中巖性段與上巖性段為整合接觸。巴塘群中的火山巖主要產在這個巖組中,是研究區的主要含礦地層[3]。
區內斷裂主要為北西—南東向,共有兩條區域斷裂出露在研究區,分別為F3、F4。還有次一級斷裂,分別為F5、F6。
(1)F3斷裂,研究區北部經過,長大于30km,斷裂兩側地層產狀紊亂,巖石破碎,破碎帶寬200m~300m,可見斷層泥、碎裂巖、斷層角礫、糜棱巖等,沿斷層線見斷層陡坎連續、清晰。
斷裂北盤以巴塘群第二巖組地層為主,其次為印支期石英閃長巖及上巴顏喀拉山群第三巖組,南盤地層為巴塘群第二巖組。斷層力學性質表現為壓扭性逆斷層。
(2)F4斷裂,研究區南部經過,長大于30km,傾向北東或北北東。斷層通過地段為明顯負地形,線性特征明顯,兩側地層產狀混亂,片理化強烈,破碎帶上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發育。
研究區內的次一級斷裂有兩條,北西—南東向。其斷裂是控制礦化帶的規模,兩條斷裂都是逆斷裂,為層間斷裂,破碎帶上巖石十分破碎,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發育,褐鐵礦化、藍銅礦化等較發育。
(3)F5斷裂,分布于AS7異常區中部,形成規模較大的壓扭性的破碎蝕變帶,為一北西—南東向,長約4km,傾向南西。沿斷裂形成寬10m~30m不等礦化蝕變帶,呈現出寬大的片理化及糜棱巖帶,帶內片理十分發育,片理面上線狀、片狀、粒狀礦物為絹云母、綠泥石,斜長石、石英等,都具定向排列,顯千枚狀構造的特征。破碎帶中見有銅鉛鋅礦化現象,圈定兩條礦(化)體,但規模較小。
(4)F6斷裂,分布于AS7異常區中南部,形成規模較大的壓扭性的破碎蝕變帶,為一北西—南東向,長約6km,傾向南西。沿斷裂形成寬10m左右破碎蝕變帶,該破碎蝕變帶為順層產出。
區內褶皺構造,表現為復式背斜,規模較大的為f2復式背斜,分布于當江科南西側,研究區東部邊緣。軸向為北西—南東,寬5km~8km,長約20km。
核部由巴塘群第二巖組(T3bt2)組成,兩翼為巴塘群第三巖組(T3bt3),北翼被F3斷層破壞保存不全,兩翼地層傾角50°~70°。
區內巖漿巖相對發育,噴發巖分布最廣,規模較大。侵入巖以石英閃長巖為主,侵入期為印支期。
(1)侵入巖,石英閃長巖體(δο51)位于當江科,巖體侵入于巴塘群第二巖組(T3bt2)中,巖體外接觸帶可見角巖化、硅化、混合巖化,巖體中圍巖的捕虜體十分普遍。
(2)脈巖,區內脈巖主要為石英鈉長斑巖脈(λψ),分布于AS6異常區中部,呈扁橢圓狀。巖石淺灰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
斑晶為鈉長石,基質微晶結構,主要由鈉長石、白云母、石英等組成。
通過綜合分析認為:區內礦(化)體主要產在晚三疊世巴塘群第二巖組(T3bt2)硅化灰巖、大理巖及凝灰巖中,成礦受地層和斷裂構造雙重控制,具有多成因、多期次疊加的特征。
(1)早期的火山沉積作用富集了部分礦質以黃鐵、黃銅礦為主的火山噴流沉積成礦作用下形成的如ZK1501、ZK1502孔發現的MⅥ-2銅礦體,礦體賦存于凝灰巖中,巖石硅化,局部見重晶石細脈,局部礦化富集呈塊狀黃鐵黃銅礦石。
(2)后期伴隨有巖漿期后或與斷裂活動有關的含礦熱液在構造有利部位成礦形成構造熱液充填型礦床,如ZK1601、ZK401、ZK402、ZK1502等孔在硅化灰巖、大理巖中賦存的細脈狀方鉛礦、閃鋅礦,礦化主要以方鉛、閃鋅礦為主,局部見少量黃銅礦,礦化弱、分布不均,礦化與硅化密切有關。
(3)區內構造十分發育,具有多期次活動的特征,早期具逆沖推覆性質的層間斷裂構造為成礦構造,基本控制了礦(化)體的分布,但礦化分布不均,礦(化)體在構造蝕變帶中呈斷續透鏡狀分布,后期斷裂構造斜切地層及礦化蝕變帶,對構造蝕變帶及礦(化)體具破壞作用。
綜上所述:初步認為礦床成因為火山噴流沉積—構造熱液充填型礦床。研究區處于區域成礦帶上,地層條件有利、構造活動強烈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1)地質標志:區內主要的賦礦層位為晚三疊世巴塘群第二巖組(T3bt2)硅化灰巖、大理巖及凝灰巖及其接觸部位,是最直接的找礦標志,其次是北西向斷裂構造發育地段。
(2)地表露頭和礦化蝕變標志:在地表露頭中有明顯的褐鐵礦化、鐵方解石形成的褐黃色的條帶;礦化蝕變強烈地段,主要是褐鐵礦化、黃鐵礦化,孔雀石、銅藍,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硅化、碳酸鹽化等較強的地段,礦化蝕變越強越有可能成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