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泉
(瓦房店市水土保持辦公室,遼寧 瓦房店 116300)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水利部《關于開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的通知》(辦水?!?004〕50號)精神要求,瓦房店市水土保持辦公室聯合大連金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計劃在已建的大連金鑫生態園的基礎上創建大連金鑫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金鑫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建設,不但可以填補大連地區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空白,而且可以成為展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預防監督、監測預報、宣傳教育、示范帶動與輻射、科普培訓與教育、科學研究與人才培育、觀光農業的重要陣地和平臺,從而促進大連市水土保持科技交流和生態文明建設。
大連金鑫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位于大連市瓦房店市西北部的張屯小流域。張屯小流域屬于典型的遼中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區,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勢西高東低,流域東西長、南北較窄,大致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土地總面積3 041.9 hm2。流域內土壤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面蝕、溝蝕)為主,水土流失面積1 431.9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7.1%。流域內經濟結構單一,以農業為主,其中糧食種植占較大比例,經濟作物、林果產值比例較小,還有大量的坡耕地未得到合理利用。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集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科普、生態旅游為一體。通過積極引導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園區建設,實現了以生態環境建設促進水土保持科技普及和生態旅游發展,以生態旅游產業帶動小流域環境持續改善的良性循環。經過近10年的建設,大連金鑫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05.68 hm2,包括坡改梯5.82 hm2,栽植水保林17.13 hm2、經果林58.09 hm2、經濟林4.64 hm2,實施封禁治理220 hm2,建設干砌石谷坊25座、蓄水池20座、方塘5座、攔蓄壩2座,累計水土保持投資2 126.50萬元。園區的建成改善了小流域生態環境,促進了流域產業結構轉型,提高了流域內居民收入。
園區的建設依照傳統小流域建設的成功經驗,通過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實現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發展經濟、改善環境的目的。根據園區內土地利用現狀、水土流失特點、水土保持措施類型等,把“治理一條流域,改善一方環境,建成一處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建成一處基地”作為項目建設的落腳點,將園區建設成東北地區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的典范,起到宣傳教育、示范帶動與輻射、科普培訓與教育作用。園區現由水土流失試驗觀測區、精品果園示范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四部分組成。
水土流失試驗觀測區位于園區后山圍墻內側西北角,區內西、北兩側為圍墻,南側為蓄水池,東側為園區道路,占地面積共0.32 hm2。觀測區由水土流失監測試驗區(西側)、氣象觀測站(東側)兩部分組成。氣象觀測站主要收集和記錄降雨量及降雨過程,主要有自動雨量計、風速儀等。水土流失監測試驗區建有不同植被覆蓋度、不同坡度、不同治理措施的6個徑流觀測小區,以便觀測在相同降雨強度下,不同下墊面對水力侵蝕的影響,為合理布設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精品果園示范區位于園區西側,占地面積38.12 hm2。區內主要是經果林,主要樹種有蘋果、大櫻桃、大榛子,水土保持措施為果樹池臺田。果樹池臺田是一種特殊的果樹梯田,形似方形池子,一個個彼此相連成網狀,在坡地上沿等高線布設,在池內栽植果樹,池緣筑有土埂,起到攔蓄地表徑流,保水、保土、保肥,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經濟林田間配套作業路為觀光采摘提供了可能。果園采用節水灌溉系統,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區包括坡耕地治理示范區、荒山荒坡治理示范區、溝壑治理示范區和小型水利工程治理示范區四塊,總面積201.47 hm2,本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對園區內山、水、田、林、路進行綜合治理。
(1)坡耕地治理示范區。該區以石坎梯田為主,集中展示土石山區坡耕地治理技術。根據原坡耕地坡度和原耕作情況確定梯田土面寬度和埂坎施工線,要求沿等高線放線,大彎就勢、小彎取直。在實際施工中,根據地形選擇經濟合理的土面寬和石坎高,以確保石坎穩固、土面平整、埂坎占地少、土地利用率高、筑坎和回填用工少、耕作管理方便。根據地塊確定田面寬,選擇最經濟合理的埂坎斷面。為了便于耕作,埂坎應盡量少占地,石坎斷面一般采用墻背傾斜、外墻垂直的梯形斷面。應用庫侖土壓力理論計算石坎穩定性并參考實踐經驗,選擇石坎高度小于1.3 m,上底寬0.3 m、下底寬0.4 m的尺寸較為合理。
(2)荒山荒坡治理示范區。該區主要是對園區內荒山荒坡布設坡面治理措施進行集中展示,主要包括栽植水保林、經果林,以魚鱗坑、果樹池臺田整地措施為主?;纳交钠轮卫硪运A譃橹?,并根據地域特點適當栽植經濟林。水保林的喬灌木林冠層能夠截留降水,改變落到地面的降水量和降水強度,減少雨滴對地表的直接打擊能量,延長降水滲透和徑流形成時間;喬灌木地下部分的強大植物根系,可以調節地表徑流和固持土壤。在坡面較緩的荒山、荒坡坡腳區域種植經果林,不僅保持水土,而且可以增加經濟效益。
(3)溝壑治理示范區。該區主要是在二道溝、尹屯東山、頭道溝的侵蝕溝道內布設干砌石谷坊群,對溝道下游小河道進行治理。谷坊布置在小支溝、沖溝或切溝上,能穩定溝床,防止因溝床下切造成的岸坡崩塌和溯源侵蝕,以節流固床護坡為主。谷坊的高度一般不超過5 m,常用石谷坊的規格為高0.4~5.0 m,頂寬1.0~1.5 m,迎水坡1∶0.5~1∶1.5,背水坡1∶0.3~1∶1.0。谷坊的位置宜選擇在谷口狹窄且上游開闊、基礎良好、溝段順直、不受天然跌水影響的部位。
(4)小型水利工程治理示范區。該區內建有蓄水池、方塘和塘壩,利用積蓄的雨水對周圍果園進行灌溉。小流域內雨水通過石坎梯田、水保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層層攔蓄后匯入下游溝道內。在溝道較低位置修建蓄水池、方塘和塘壩能夠積蓄雨水,在保障小流域內水保林、經濟林灌溉的同時,開發生態旅游。建設的水保措施要與周圍景觀相協調。
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恢復生態系統原本的面貌。生態修復示范區位于園區北側,頭道溝及其他三條溝道上游至分水嶺處,總占地面積220.00 hm2,布設在林地內,主要采取工程圍欄及撫育管理等人工干預手段減少人為破壞,依靠自然力量恢復植被,提高林木郁閉度,減少水土流失。
大連金鑫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具有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水土保持成果展示、水土保持科研宣教、休閑旅游觀光等功能,可以為大連市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提供試驗研究平臺,開展北方土石山區水土流失治理技術科技攻關,為北方土石山區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向社會展示大連市水土流失治理的各項新技術和新成果,帶動周邊地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推動大連市水土保持工作快速發展;為大中專院校提供實習基地,成為中小學水土保持科普宣傳教育基地,提高人們的水土保持意識,增強人們對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流失治理緊迫性、重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