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棟,路隆煒
(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 海東 810600)
2010年青海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交了《青海省冷湖行委小賽什騰銅礦詳查報告》,按照4號主礦體的礦體規模、礦體形態復雜程度、構造對礦體的影響程度、礦體厚度穩定程度、有用組分均勻程度等五大地質因素,確定其類型系數之和為1.7,結合其它礦體規模均很小的實際,確定本礦床的勘查類型為第Ⅲ類型偏簡單型[1]。根據《銅、鉛、鋅、銀、鉬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4-2002),確定詳查工作的勘查工程網度為:按走向×傾向100m×100m的網度探求332資源量[2]。
本次勘探工作共圈定14個礦體,而規模較大的礦體主要為4號礦體,其資源量約占礦床銅資源量的61.57%,且本次勘探工作也是以4號礦體作為勘探對象,為此,本次礦床的勘查類型是以4號主礦體的地質特征來確定本礦床的勘查類型。
(1)礦體規模:礦體長度最大390m,延深265m,礦床規模屬小型,類型系數為0.3;
(2)礦體形態復雜程度:礦體形態為樹根狀,礦體傾向多分枝,礦體形態復雜程度為復雜,類型系數0.2;
(3)構造影響程度:礦體內有少量巖脈穿插,構造對礦體形態影響不大,構造影響程度較小,類型系數為0.3;
(4)礦體厚度穩定程度:礦體厚度變化系數74.17%,屬較穩定型,類型系數為0.4;
(5)礦體主要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程度:礦體品位變化系數84.84%,屬較均勻型,類型系數為0.4。
綜合以上五個主要地質因素,類型系數之和1.6,為第Ⅲ勘查類型的上限,參照DZ/T0214-2002《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范》礦床勘查類型的劃分標準,確定本礦床的勘查類型為第Ⅲ勘查類型偏簡單型[3]。
本礦區的工程布置原則基本遵循第Ⅲ勘探類型偏簡單型的勘查工程間距要求。地表槽探工程基本按50m~100m間距布設,鉆探工程按基本網度走向×傾向100m×100m進行布設。施工槽探工程33條,主要分布在15~24線間,工程控制間距為25m~145m,而4號主礦體的工程控制一般為50m。施工鉆探工程50個,其中見礦鉆孔33個(含1個水文孔,見礦孔率66%),未見礦鉆孔17個(未見礦孔率34%),累計進尺11807.90m。
對4號主礦體地表進行了系統的槽探控制,從0~15線均按50m間距進行了控制,實際控制間距為25m~55m,同時為進一步查明礦體的地表形態,又按80m間距施工了TC730、TC07-7兩條沿脈探槽,詳細查明了4號礦體的地表形態規模;深部全部采用鉆探工程進行控制,共有26個鉆孔控制,均施工在50米間距的勘探線上,僅少量鉆孔偏離勘探線,最大為ZK0704孔,偏離勘探線10m;沿傾向基本按50m的間距進行了控制,實際控制最小為22m,331級的最大控制間距為63.5m,332級為96m。其它礦體規模很小,均沒有進行系統控制。
綜合分析,本區總體工程布置原則是合理的,方法手段的選擇是有效的,對4號主礦體的工程控制程度達到了勘探工作程度。
小賽什騰銅礦含礦主巖為加里東晚期中細粒閃長巖,礦體受巖體、裂隙構造控制明顯,黃銅礦呈浸染狀、細脈浸染狀產出,巖石中的裂隙構造為礦床就位時的直接控礦構造,反映該礦床可能為巖漿期后構造熱液成礦,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深部和加里東晚期中細粒閃長巖本身,細粒閃長巖在其結晶過程中存在成礦物質(Cu)的預富集作用(中細粒閃長巖Cu平均含量559.89×10-6),在后期構造作用伴隨的熱液活動過程中,成礦流體除從深部帶來成礦物質外,也淬取了流經圍巖中的成礦元素,形成富礦流體,在加里東晚期中細粒閃長巖構造作用形成的減壓帶沉淀富集成礦。而區內的脈狀銅礦體可能是更晚一期銅礦化作用的產物,其銅礦化強度較浸染狀、細脈浸染狀強,故本礦床為斑巖熱液疊加富集的銅礦床。
礦區由于地表大部分地段均被第四系覆蓋,露頭較少,且在覆蓋層中有一層鹽堿殼,對本區的物探工作有一定的影響,2011年對本區進行了1/1萬磁法面積測量,圈定了2個磁異常,其中1號磁異常規模大,強度較高,2012年對該異常的正負異常分界處的正磁低緩異常處進行鉆探工程驗證時,發現了厚度達30.56m的銅礦體。雖然盲1、盲2礦體沿東西方向所施工的兩個鉆孔均未見到礦體,而該礦體向南被F1所錯斷,南部礦體的情況不明。
(1)從物探異常及深部鉆探揭露的情況來看,閃長巖與上奧陶統灘間山群的內外接觸帶應有一定的找礦前景,所以,今后的地質勘查工作要注意對該有利部位進一步進行探索。
(2)本區的低品位礦占銅金屬資源總量的25.57%,平均品位為0.27%,在礦山實際生產過程中要加強對低品位礦的利用研究,特別是4號礦體中的低品位礦金屬量達2630.62噸,平均0.25%,因此可以在采礦時一并采出,更要設法加以利用。
(3)在礦山開采過程中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注意廢石、廢渣、廢水和尾礦的有序安全排放,注重回收利用。4、本區處于地震Ⅶ度烈度帶和區域水排泄區,基建時要注意所有建筑達到防震要求,注意排水系統的建設,并注重日常維護和提前預警,防止惡劣天氣造成事故。
[1]王少芳,何明友,葛婉婷,劉洋,童立立,宋文平.緬甸第四特區景緬金礦區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遠景預測研究[J].礦物學報,2015,35(S1):1088.
[2]鄭超,沈紅錢.分析金礦帶地質勘查進展與找礦遠景[J].世界有色金屬,2016(23):20-21.
[3]鄧超.論提高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的方法[J].世界有色金屬,2016(24):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