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群
(廣東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廣東 汕頭 515021)
礦區地處華夏東南地洼區中,位于武夷成礦帶的南西段外緣,在厚婆坳-蓮花山東西向成礦帶的東段。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地表礦化標志明顯,本區與潮安厚婆坳錫鉛鋅銀多金屬礦床有極類似的成礦地質條件,具有較好的找礦遠景[1]。
(1)地層。區內地層除第四系(Q)外只有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和上侏羅統火山巖。上三疊統小水組(Tx ),巖性為海陸交互相沉積的砂泥質沉積層(砂巖、粉砂巖和頁巖),分布于本區南部。下侏羅統長埔組(J )巖性為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碎屑巖,分布于本區西部與北部,呈北東方向展布,南部也有小片分布。上侏羅統南山村組(Jkn)為陸相火山噴發的火山巖,有的地區夾有少量沉積巖。按巖性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巖性主要為流紋斑巖、流紋質凝灰巖、熔凝灰巖、凝灰巖和火山角礫巖等,分布于區內東部和西部;上部巖性為英安斑巖、英安質凝灰熔巖及熔凝灰巖等,分布于區內的東部和西部。第四系分布于區內溝谷及小溪澗中,主要為粘土、砂礫及碎石組成,厚度約4m~5m。
(2)侵入巖。區內出露的侵入巖為燕山期侵入巖。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崗巖(γ52(3)),呈巖株產出,出露于區內南部;燕山晚期為中粒花崗巖(γ53(1)),出露于區內中部和北西部,在區內出露面積最大;細粒花崗巖(γ53(2)),僅在區內北部,小面積出露。此外區內還有較多燕山期后或隸屬燕山期的呈巖墻或脈狀產出的石英斑巖、石英閃長玢巖、花崗斑巖、輝綠巖和煌斑巖等[2]。
(3)構造。區內地質構造發育,有褶皺有斷裂。區內的褶皺主要為砲臺山背斜。軸線30°~40°,出露長約5km,寬約3km,軸面略向南東傾,傾角80°,兩端被花崗巖體破壞,中段被上侏羅統火山巖覆蓋,為一不對稱的向南傾伏的背斜。背斜的北西翼為軍埠向斜的南東翼,由于巖漿侵入破壞,軸線不連續。
較發育的斷裂主要為北東走向的壓扭性惠來——汕頭斷裂,在工作區中間通過,配套的北西向斷裂也頗發育。
礦區位于惠來——汕頭斷裂帶中段,砲臺山背斜的北西翼。區內構造復雜,巖漿多次侵入。其主要特征如下:
(1)地層。區內出露地層有上三疊統小水組(Tx)、下侏羅統長埔組上侏羅統南山村組(Jkn)和第四系(Q)。上三疊統小水組,巖性為炭質泥巖及砂巖,分布于勘查區南部;下侏羅統長埔組為厚層狀粉砂巖、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粉砂質頁巖組成,分布于勘查區西部和中部;上侏羅統南山村組分為上下兩個巖性段,下段為酸性火山巖夾頁巖,上段為中酸性火山巖夾頁巖,分布于勘查區北部和東部。巖層主要傾向北西及北北東,傾角一般比較平緩。第四系分布于勘查區東部、西部及西南角,主要為粘土、砂、礫和碎石組成,厚度約4m~5m。碎屑巖中的空隙、裂隙、節理、斷裂等有利于成礦熱液流動和運移,對成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巖漿巖。礦區南西部出露有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崗巖(γ52(3)),巖性呈灰白色及肉紅色,中粒結構,邊緣部分為細粒結構,局部地段呈粗粒似斑狀結構。巖體呈巖株產出。此外有呈巖墻和脈狀產出的石英斑巖、石英閃長玢巖、花崗斑巖、煌斑巖和輝綠巖等。石英斑巖出露面積最大,呈60°方向延伸,出露于區內中部,出露長度2km以上,寬度最大達600m,傾向南東,傾角55°~80°,蓮花山鎢礦礦體賦存在石英斑巖北側與沉積巖內外接觸帶。其余巖脈規模較小、且零星出露。巖漿侵入時與地層沉積巖接觸有利于釋放熱量和熱液,有利于接觸帶附近的巖漿和地層中的物質組分活化和置換,形成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電氣石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進而有利于成礦。
(3)構造。區南部有軸線方向為北東的砲臺山短軸背斜,地層呈北東——南西走向。區內斷裂發育,縱橫交錯,構成棋盤格狀,以近南北向斷裂為主,主要發育在勘查區南部。按走向不同可分近南北、北東、北西三組斷裂。其中北西向斷裂與本區鴻溝山礦段成礦關系密切。該類斷裂既為成礦熱液的運移提供了通道,又為成礦熱液的沉淀析出提供了空間,控制了礦脈的形態、分布、產狀和規模,對成礦具有決定性的控制作用。
礦區內已知有鴻溝山金礦體和雞籠山金錫礦體等。各礦體基本地質特征分述如下:①鴻溝山金礦體:該礦體產于砂頁巖擠壓破碎帶中,屬充填型較大型錫礦,分單脈和網脈兩種。網脈方向凌亂,脈帶總體走向30°~60°和310°~330°兩組,是褐鐵礦細脈和石英細脈充填穿插在破碎巖石的裂隙中,兩側巖石見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和絹云母化等蝕變,在地表風化帶見有較多的鐵錳質渲染。礦床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充填礦床。②雞籠山金錫礦體:雞籠山金錫礦脈處于軸向北東的砲臺山背斜的南西段。地層有上三疊統上亞組砂巖與頁巖互層。斷裂有北東向,北西向,北北西向和近東西向四組。巖漿巖有黑云母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和長石斑巖。圍巖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等蝕變。礦床類型為破碎帶蝕變巖型礦床。
區內礦石礦物主要由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閃鋅礦、方鉛礦、褐鐵礦等組成;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電氣石、綠泥石、絹云母、長石等。礦石呈它形晶粒狀結構,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區內圍巖蝕變較發育,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電氣石化(電英巖化)、絹英巖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其中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電氣石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與礦化關系密切。
①礦區位于武夷成礦帶的南西段外緣,潮安厚婆坳—澄海蓮花山鎢、錫、鉛鋅、銀等多金屬成礦遠景區西部,有良好的成礦地質背景。②礦區內燕山期侵入巖占據本區三分之一面積,燕山期后的各類巖脈出露多處,有的巖脈如石英斑巖、花崗閃長巖脈等與區內成礦關系密切。為成礦奠定了物質基礎。③礦區褶皺、斷裂構造非常發育,而且控制著區內的礦床(點)生成與分布,蓮花山鎢礦和雞籠山錫、金、鉛鋅等礦床及礦化點均處于背斜軸部或翼部。區域性的惠來—汕頭北東向斷裂在區內通過,晚于北東向的北西向與近南北向斷裂成組出現,區內分布的礦化及化探異常與它們有著密切的關系。說明斷裂(裂隙)構造是本區的主要控礦和賦礦構造。④目前已在鴻溝山礦區發現多條金錫多金屬礦脈。
因此,鴻溝山礦區具有突破中大型金錫多金屬礦床的資源潛力和找礦前景。
[1]何俊美,肖光銘,楊大歡,等,2013.廣東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總體成果報告[R].廣州: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2]曹建勁.1996.粵東地區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及成礦規律探討.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S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