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林,馬鴻穎,董啟偉
(青海省柴達木綜合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 格爾木 816099)
青海省東昆侖地區(qū)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西邊交界于青新兩省,南邊處于柴達木盆地,東邊直至哇洪山-溫泉斷裂帶,東、西之間的總長度達800km。在該區(qū)域內,地勢普遍高聳,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均達到了4000以上,相對高度差區(qū)間為500m~1600m。本文針對此地區(qū)銅礦成礦地質情況,對其特點以及具體的靶區(qū)優(yōu)選策略作一探討[1]。
青海省東昆侖地區(qū)處于秦-祁-昆邊緣構造活動帶,有著比較典型的大陸邊緣活動帶大地構造特點。從元古代柴達木古地塊的南緣開始出現邊緣裂縫一來,東昆侖地區(qū)總共經歷了2次規(guī)模較大的拉伸與閉合。其一,中-晚元古代。柴達木古地塊南緣出現有呈現東、西方向的邊緣裂陷,于金水口群的基底上方,沉積丘吉東溝組與狼牙山組的石英絹云母片巖、石英巖,另外,在長石石英巖當中還夾雜有較規(guī)則性的沉積變質巖,比如黑云母斜長片麻巖、硅質白云質大理巖等,在其局部,還有碳酸鹽巖、玄武巖等,因而形成了本區(qū)第一蓋層[2]。其二,于大陸體制下,因此區(qū)基底從之前的東西方向斷裂,轉向近南北向、北東向斷裂,因而出現了斷塊升降及局部拉伸狀況,這便形成了陸相碎屑沉積中新生代山間盆地,也就是盆山構造。大地構造演化規(guī)律反映出了柴南緣東昆侖邊緣裂陷帶所存在的多期活動,有著向南不斷推移且原位處有重復疊加的基本特征。
所以,祁漫塔格晚元古-早古生代疊加裂陷帶,為鐵銅鉛鋅金屬礦源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后來在印支期造山巖漿的不斷侵入作用下,早期礦源便會不斷活化、富集及改造,最終疊加成礦。
針對此礦而言,其有著豐富多樣的礦化類型,主要為矽卡巖型銅鉬礦化、印支晚期花崗閃長巖等,許多礦體根據走向不同,呈現為明顯的波狀彎曲,或縮小或膨大,呈現出S形,并且斷續(xù)分布于矽卡巖帶中,形成了長度達3000m的礦帶,厚度均值為10.6m,整體向北傾斜,傾角幾乎呈直立狀,銅的平均品位達到了0.59%,最大品味值也達到了6.21%,乃是當前一種比較典型的勘查類型;整個礦體呈現為明顯的透鏡狀;針對礦化蝕變帶而言,其長度>400m~800m,寬度為20m~175m,呈現為透鏡狀,展布于東西向,金最低與最高品味分別為1.03g/t、32.79g/t,平均3.60g/t。
在烏蘭烏珠爾斜長花崗巖體當中,呈現為比較典型的多個反向的斷裂發(fā)育,構建起了諸多破碎帶。其中,針對位于西北方向的Ⅰ號而言,其地質內含有長度達6km的礦蝕變破碎帶,寬度最大值為125km~155km,從中還能見到錫礦體2條,銅礦體3條;而針對位于北東方向的Ⅱ號來講,其含有長度為5.5km的礦蝕變破碎帶,寬度區(qū)間為25m~150m,其中含有錫礦體6條,銅礦體8條。礦體大多呈現為層狀,呈現為明顯的東西向展布,長度區(qū)間200m~625m。主要礦石礦物為黝錫礦、白鐵礦、黃鐵礦及錫石等,Cu品位0.25%~0.61%。含礦巖性即糜棱巖化斜長花崗巖以及花崗斑巖。
針對出露地層來講,其主要是萬寶溝群火山沉積巖,對于其局部而言,還有加里東期輝綠巖等。對于萬寶溝群火山沉積巖來考量,其乃是典型的且突出的層間斷裂發(fā)育,巖層在早期受過強烈揉皺。
對于銅礦體,則儲存在綠泥絹云母千枚巖當中,呈現為層狀,部分還呈扁豆狀,長度。寬度區(qū)間分別為500m~1000m、1m~21.34m。Cu最高品味達32.6%,平均為0.27%~1.12%。
Co與Au的平均品味分別為1.12%、0.26g/t。礦石礦物主要是斑銅礦、孔雀石、藍銅礦及黃鐵礦等。礦石呈現為典型的條帶狀、浸染狀構造。
此靶區(qū)地處布倫臺西南方向,總面積為47km2,整體交通比較方便。在此區(qū)已經發(fā)現了兩處銅礦點,分別是高雪西285與高雪西282。
在金屬礦物方面,比較常見的是磁黃鐵礦、少量斑銅礦及黃銅礦等,脈石礦物多為方解石及石英等。針對圍巖蝕變來講,多為碳酸鹽化、綠簾石化、硅化、絹云母化及綠泥石化等。
礦化帶的基本走向為東西向,斷續(xù)寬度>600m,而長度為2km,礦化范圍為1.3km2。經取樣并系統(tǒng)化分析得知,Zn、Cu、Co、Ag品味分別為1.23%、0.03%、0.01%、11g/t。針對銅礦類型來講,主要是早元古代含硫化物海相火山巖,通過長時間海西期巖漿的不斷侵入,再經過不斷的疊加改造,最終所形成的斑巖型銅礦。在此區(qū),進行斑巖型銅礦的尋找,前景很大。
針對此靶區(qū)而言,其地處于布倫臺的南西方向,在其西側,與雪山峰靶區(qū)緊密相連,乃是整個雪山峰西部方向處的溝腦,總面積為79km2。針對此靶區(qū)的出露地層來講,多為片理化火山角礫巖,另外,還有較大部分是萬保溝群變火山巖-蝕變玄武巖。
斑巖型銅礦靶區(qū)呈現為多個方向的次級斷裂發(fā)育,巖體則呈明顯的中細粒結構,在其中心位置,構造呈斑狀,整個巖體的面積為3.1km2。
此區(qū)巖體圍巖乃是該區(qū)最為古老的礦源層,長時間受到造山構造巖漿活動的影響,有利于成礦,具有良好的斑巖型銅礦找礦前景。
綜上,青海省東昆侖地區(qū)地處柴達木陸塊南緣的邊緣,即處于深大斷裂活動帶上,有著典型的開合演化、多期活動等特征,通過對此區(qū)多個銅礦床的地質特征進行深層剖析與考究,有利于此區(qū)域靶區(qū)的優(yōu)選,可以為后續(xù)找礦工作的開展,提供切實依據與行動基礎。
[1]張紫程,張緒教,胡道功,等.Hyperion高光譜遙感在青海東昆侖東大灘地區(qū)找礦中的應用[J].現代地質,2011,25(4):759-767.
[2]童海奎,常鑫,王權鋒,等.青海省曲麻萊縣龍木地區(qū)金礦成礦特征及靶區(qū)優(yōu)選[J].有色金屬工程,2014,4(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