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炳
今年97歲的張志昂是上海老齡事業最早幾位開拓者、奠基者之一,至今精氣神十足,講起過去的工作,娓娓道來,條理清晰。張老目前還堅持寫日記,每天在家客廳里圍著桌子走上2000步,空閑時和兒孫輩視頻聊聊天。有人問起他的長壽秘訣,他說,心態好,不爭利,做善事,常用腦,還要不停地工作。工作是最好的養生。
無獨有偶,同為97歲的吉林長春姜乃君奶奶和他人眾籌創辦了一家名為“97”的超市,姜奶奶每天上午8時準時上班,看起來就像是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姜奶奶將超市60%的利潤捐給孤兒院,她說:誰說老人不能創造價值。
張志昂與姜乃君的健康長壽與其不停地工作,始終忙碌充實的生活不無關系。
有研究資料顯示,人到老年,無所事事或過度關注自身健康,反而導致寂寞空虛,不利于身心健康。而擁有興趣愛好的 “老有所事”者,生活有一定的節奏感和緊張感,更加樂觀向上,活得更長壽。
在中央電視臺采訪百歲老人的一部專題片中,七八十位百歲老人,有的打拳舞劍,有的在田間勞作,有的忙于家務,有的愛好書畫,沒有一個是閑著的。北京大學的教授一般比較長壽,其中耄耋期頤者并不鮮見。他們既不專注于鍛煉身體,也不講究什么保健品、補這樣那樣,看起來不符合常規養老觀念,可他們有追求,專心致志搞學術研究,仍然身體很好很長壽。古語“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退而不休、忙忙碌碌的老年人,保持了一貫的生活規律,堅持適量體力和腦力活動,有利于身體代謝平衡。人到暮年“老有所事”,科學地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既能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又能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中國人常說“有事則長壽”,這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緊張的工作可以排除人們的孤獨感、寂寞感與憂愁感,適度的勞作能給老年人帶來充實與歡樂,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緒,生命之樹常青自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