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巢湖市中垾鎮小學 羅兆明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特征就是形狀不變、大小改變。通過本節課的實際教學反饋的信息,回想這節課能取得如此不錯的效果,現進行深度反思。
由于我在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考慮了很多方面,但預設畢竟是預設,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建構和生成還是有一定的距離,預設是理想狀態下的情況,而實際課堂教學隨時有突發事件的發生,制約或促進學生的知識生成。我在實際教學中努力按預設進行教學,并根據學生的思維進程,把握學生的思維動態,適時調整課堂教學的節奏,始終注意自身的角色,以學生為主體,生動師動。比如我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遷移求圖形縮小后的長和寬的算法時,經過巡視,我發現不少學生列成8×1/2=4(厘米)、5×1/2=2.5(厘米)都是正確的,要不要補充講解,我稍加思考,很快決定必須補充引導讓學生自己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系。
圖形縮放教學的切入點是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全課因此始終圍繞這一應用為主線,激發、導入、細察、思考、理解、發現規律、操作、感受價值。全班學生已認識了“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學會了有關平面圖形的特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觀察、探索、歸納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充分挖掘圖形縮放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眾多的生活實例中選取長方形照片縮放這一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揉合在一起。
在導入環節中,首先出示閱兵式的照片,由圖片過小看不清,引出本課的學習,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溝通了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有效引領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數學建構。老師又借助電腦圖片自動放大、縮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新授時首先出示學生感興趣的由一張小的“熊大”圖放大后得到的大的“熊大”圖,讓學生體會相似,感知放大現象。再出示放大前后長方形長與寬的數據,引導學生發現:長方形圖片放大后與放大前相比,長和寬都是原來的2倍,讓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并引導學生用規范的語言描述原來的圖形是按幾比幾的“比”放大的。明確“比”的前項表示的是放大后(現在)的邊長,后項表示的是原來的對應邊長。
本課的教學難點之一就是學生能準確地運用語言表達圖像變化前后的關系,所以整堂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訓練,以促使學生用語言進行思維的外化。接著通過把長方形按1:2的比縮小,遷移學習使學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圖形的縮小。通過對比提升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鞏固應用中,練習的設計,對本課的學習作了恰當的補充,對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強度加大,體現了一定的張力,練習的層次性體現出來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中,利用長方形圖片放大的具體情境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學生探究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以及數據的比較,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圖形放大和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
這種直觀感知圖形的縮放——分析后明確兩者關系——動手操作體會——感受應用價值——課外提高延伸的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整節課我能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的學習熱情,“沒有提前的滲透,沒有矯情的暗示”,全力以,赴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意面向全體,傾心聆聽學生的發言,給他們改正錯誤,成功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剖析錯誤,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讓所有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下功夫,注重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使學生在本節課中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和數學感悟。力圖體現北師大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悅。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面對圖形縮放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意義的說法,這些在傳統教學中需要教師總結、歸納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由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同時也掌握了圖形縮放的實際含義。通過教學,發現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很好,回答問題的正確率也很高。
本課教學中,我能借助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這個教學平臺,讓學生學會學習,重視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通過激趣導入、新知探究、觀察思考、對比理解、知識遷移、動手操作、嘗試練習、發現規律、感受價值、拓展提高等這一系列步驟鍛煉學生的思維習慣。從思維方法的指導入手,著重理解具體情境中圖形的放大規律,多維思考,用“倍”說倆照片關系再用“比”說出兩張照片關系,對比理解,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抽象過程;加強直觀教學,重視語言表述,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真正落實數學教學的關鍵要求。
在教學中我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用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思結合,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適時進行思維引導,優化教學思路。在教學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學生的課堂反應,待學生有了興趣后才引導,而有了興趣就有了求知欲,學生樂學了,這樣很快地就掌握了知識重點,讓學生學得輕松。
在學生自我建構知識之后,及時進行形成性訓練,在練習時我讓學生自練后,全班交流師評價,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從課堂反饋的信息可知,練習效果比較理想。
課堂上我始終注意學生的情緒反應,據此決定是否需要調整教學設計的內容,達到駕馭課堂教學的全流程。在教學中我以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語言來激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更為主動。實踐證明,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有情感的個體來激趣永遠是課堂有生機的必要條件。
總而言之,教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預設的教學過程切實有助于學生有效地生成和建構知識。我深信只有教師真正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審視我們所熟悉的教學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發揮教師應有的作用,高效地進行啟發式教學,同時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形式,在課堂上踐行和真正落實,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真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本節課我本著“真實、樸實、扎實、常態、有效”的原則,力圖使教學返璞歸真,關注數學的本質來設計教學。但是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經過深入思考發現主要體現在這方面:在觀察倆照片后回答問題時,讓學生相互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有充分交流的時空。究其原因,學生由于之前微課的學習,已基本理解了所學的知識點,所以沒有出現其他狀況,如放大前的照片的長度是放大后照片的2倍等。另外課堂上,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給學生說的還是有點少,老師說的有點多,只有部分學生能表達清楚,其他學生心里明白,但表達不到位。
有人說,教學就是殘缺的美,就像斷臂的維納斯一樣。我相信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不是虛假的課堂,為今后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實踐經驗。教學中的得失必然存在,長處要注意積累,不足之處要吸取教訓,去改進去追求,力圖使以后的教學有更大的進步,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能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實現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