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2017年9月25日,全世界9億多微信用戶迎來一個新的啟動畫面:風起云涌的地球全圖畫面氣勢磅礴,小小的人類身影深情凝視,仿佛在說:“這就是我們的家園!”
這是微信誕生6年以來首次改變啟動界面,新照片是來自國產氣象衛星風云四號衛星拍攝的最新衛星云圖。作為風云四號衛星的總設計師,董瑤海心里別提有多自豪了。
從1986年加入上海航天技術研究所,董瑤海就一直從事風云衛星的研制工作,至今已31年。
這一生離不開風云
研究各種電器,是董瑤海從小就有的愛好。有一年春節前,董瑤海不僅中飯沒回家吃,到了晚飯時間,依然不見蹤影。媽媽找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心急如焚,最后一個村民告訴她,她家二兒子蹲在軋米機邊上,已經整整一天了。果然,媽媽在軋米廠找到了他。滿身灰撲撲的他,趴在電動機邊上,正看得入神。叫他不應,直到軋米機停止工作,董瑤海才回家。從那以后,媽媽在家里搓麻繩,董瑤海就將家里的板凳、床罩等當道具,組裝成馬達,在邊上忙碌地“軋米”。
小時候家里窮,董瑤海想買個半導體收音機,父母攢了很久的錢才給他買來。但是,這么珍貴的半導體,他一拿到手,就給拆掉。盡管挨了父母一頓批,但董瑤海的拆卸之心依舊不改。有一次,媽媽發現,夜半時分,董瑤海躲在被子里,正拿著榔頭,使勁地敲打手電筒,想搞清楚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從小學到初中,董瑤海的成績一直不怎么拔尖。直到高中,他對學習充滿了熱情和進取心,突然之間成了班級數一數二的尖子生。每次家長會,老師碰到他的父母,都會說,你們不來參加也沒關系,你兒子肯定穩穩考上大學。果然,1982年高考時他成了姜山中學的理科狀元。填報志愿時,董瑤海也不知道報什么學校好,一位老師根據他的高考分數建議填報哈爾濱工業大學,董瑤海就接受了老師的建議。
上大學后,表現出色的董瑤海大部分時間都被導師安排在試驗室。有一次,他不小心插錯了插頭,燒毀了試驗室價值10萬元的設備,他嚇得不知所措。此時,導師安慰他,如此復雜的線頭,老師也會有插錯的時候,但你要記住,下次一定要仔細。從那以后,董瑤海越發細心,每次試驗,經過反復確認后才動手。
大學畢業的董瑤海剛進上海航天技術研究所時才20歲出頭,對衛星可說是只知皮毛。在研究所的前幾年,他做的大部分是一些基礎工作,硬件、軟件、設備電路等,這為日后的總體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幸運的是,董瑤海趕上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大發展的好時光,見證了風云一號系列衛星的研制、升空。衛星在不斷地完善、更新,董瑤海也在不斷地積累、成長。
1991年,風云一號B星在軌道上遭遇空間粒子,星載計算機程序紊亂,衛星在太空不斷“翻跟頭”,研制人員趕緊到測控中心進行搶修。董瑤海臨危不亂,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對衛星進行動力學仿真和姿態確定,最終使衛星恢復到穩定對地的狀態,重新發回了氣象云圖。
也正是在這場驚險的搶救中,董瑤海的工作能力和處理緊急事件的沉穩果斷,受到了風云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孟執中的賞識。之后孟教授著意培養董瑤海的總體控制能力,在C星研制中讓他負責電源系統的總體工作,研制D星時開始讓他擔當總體設計。
后來,董瑤海還擔任風云三號A、B星的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使風云三號衛星實現了全球、全天候垂直探測。董瑤海有一種感覺,這一生再也離不開“風云”了。
帶領團隊追求極致
2010年,風云四號正式工程立項。董瑤海被任命為總設計師,他自嘲道:“當時,就覺得自己掉坑里了。”
這個坑,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坑。美國同類氣象衛星自上世紀90年代至2006年,共計發射了六顆三軸穩定的靜止氣象衛星,才真正實現高軌衛星的三軸穩定控制。風云四號要在一顆衛星上解決美國數顆衛星才解決的問題,難度可想而知。
當中國宣布要在2016年前后發射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并達到美歐同期衛星水平時,國際上曾有人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研究初期可謂兩眼一抹黑。“怕啥,我們自己研究,自己做。就算扒層皮,我們也一定要把‘風四打上去。”在董瑤海的人生字典里,從沒有“退縮”二字。他和團隊在浩瀚的文獻中查資料,閱讀了上千份相關文獻,最后的收獲僅是一篇文章中一張簡圖和一段語焉不詳的話。
就從這樣一張簡圖開始,他們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微振動問題的研究規劃、關鍵難點、技術途徑和實施方案,風云四號微振動抑制的方案慢慢成形了。
為了不影響研制進度,在專門的微振動試驗間沒有完全建成前,董瑤海和團隊每次做試驗都選擇在半夜,并且要清場,關閉空調,拔掉電話線。在靜得讓人發慌發困的絕對安靜環境中,幾小時幾小時地不停試驗,他們不敢說話,甚至不敢隨意走動,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成為意外的微振動源頭,影響測試數據。
董瑤海是團隊里出了名的摳細節魔頭,討論會上一旦他的提問沒人答得出來,第二次、第三次開會他還會揪著問,直至問題被解釋清楚。每天試驗結束,他自己一個人快速地把數據看一遍,找問題,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求知的體現。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每位設計師都能對自己的工作做到知根知底、萬無一失。董瑤海的率先垂范也使得團隊養成了追求極致的作風。
風云四號綜合測試主任設計師周軍說:“董總對測試的要求幾近苛刻,對主任設計師直接采取現場考核。這讓我們不得不把測試軟件、測試文件等一遍一遍地反復升級、細化。”就拿遙測顯示終端軟件以及遙測事后處理軟件的更改來說,前后改了不下15個版本,發射場測試細則就有1500頁之多。
我待航天如初戀
“任它虐我千百遍,我待航天如初戀”,這是風云四號衛星團隊微信群的名字。懷抱著對中國航天事業初戀般的熱情,董瑤海帶領這支團隊同甘共苦,在技術的深淵中摸爬滾打,志如磐石、鍥而不舍,終于在2016年12月11日,讓風云四號衛星成功遨游蒼穹,日夜守望著人類的唯一家園。董瑤海說:“當我們看到養育7年的‘孩子在太空中站穩腳跟時,那一刻最激動。”
風云四號的主要任務是獲取地球表面和云的多光譜、高精度、定量觀測數據和圖像,定量探測,不僅要照片清晰,更重要的是要求監測數據絕對準確。為了讓衛星上的掃描控制儀器精確到角秒,董瑤海的團隊立項攻關整整用了5年。
漫長的研制攻關帶來的是功能的強大。2017年中央氣象臺臺風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低于70公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最后十分鐘登陸的精度達到世界第一,大幅減少因臺風帶來的經濟損失。
目前,風云四號衛星所有的載荷都處于24小時開機運行狀態,后續還將提供包括云、輻射、溫濕度、大氣、導風、閃電等50多種數據產品,為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保駕護航。
對董瑤海而言,衛星發射成功并不意味著工作的結束。他帶領風云四號衛星團隊的核心成員,每天匯報交流衛星在軌運行的各項指標和數據。大家隨時溝通,相互配合,確保風云四號一直處于最佳運行狀態。
當微信的啟動畫面換成風云四號衛星在中國上空拍攝的地球全圖時,董瑤海正從上海趕往西安基地,將衛星進行南北向反轉調頭。作為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衛星,風云四號的定點崗位在距離地球3.6萬公里的高空。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由于采取定量遙感,為了避開冬至和夏至,每半年需要調一次頭。2017年9月26日晚,董瑤海順利完成了最新的一次調頭任務,從地面操控僅用了一個小時。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國氣象衛星之所以經過兩代十幾顆衛星,就能達到美國三代六十多顆衛星的水平,正得益于我們始終不忘的初心。”董瑤海說。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