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南寧市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取得成效,分析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來了相關的建議與意見。
關鍵詞:南寧市;創新驅動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議;意見
近年來,南寧市在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創新驅動發展大會精神,將創新作為引領全市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全面創新改革實踐,健全優化創新創造和創業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推動科技與產業、平臺、金融、人才、民生和開放合作相結合,發揮首府區位優勢和科技資源聚集優勢,著力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做了許多工作。
1 取得的成績
1)制訂相關政策。南寧市制訂了《南寧市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方案》、《南寧市眾創空間備案認定辦法》、《南寧市扶持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實施細則》、《南寧市企業專利權質押融資項目貼息和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南寧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認定管理辦法》、《南寧市知識產權(專利)社會信用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有關創新發展的配套政策。
2)雙創工作建設不斷完善。不斷完善“眾創-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鏈條,通過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南寧高新區為核心的孵化載體聚集區引領作用,以及縣區、開發區孵化平臺輻射作用,依托本地培育和外地引進的創新創業載體,培育孵化創新企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3)打造品牌,推進創新創業。通過各級的創新創業大賽,以及南寧市的海外人才創業大賽,形成了“槿英匯”創新創業大賽暨黑馬大賽出海行業賽、創業黑馬學院、“尋找未來獨角獸”等創新創業品牌活動10余個。引進黑馬學院等一大批國內知名高校和機構助力創新創業。如2018年,共有283個項目報名創新創業大賽,南寧市包攬廣西賽區成長組前3名。南寧市海外人才創業大賽共有28個國家和地區的163個人才(團隊)參賽,授予12個獎項,并通過過搜狐、搜悅等15個知名網絡進行了平臺直播。
4)著力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和載體。加強了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建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的科技中心、示范中心和服務中心。利用存量廠房、倉庫、商務樓宇以及傳統文化街區等,充分利用“互聯網+”,改造建設一批資源集聚、服務專業、特色鮮明的“四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鼓勵與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合作,依靠社會力量構建了一批市場運營良好、模式新穎、服務專業的眾創空間,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創業資源要素的集聚。截至2017年底,南寧市共建成運行科技企業孵化器18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5家,省級孵化器4家,國家級眾創空間5個,省級眾創空間11個。形成了南寧·中關村為核心的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以及廣西聯訊U谷、夢工谷、南寧創客城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孵化器、眾創空間。
5)推進高層次產學研合作。促成南寧企業和單位與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泰國孔敬大學、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研究所等10余家重點高校和國家科研院所簽訂科技合作協議,重點圍繞碳酸鈣產品開發、木材深加工與檢測、海綿城市建設等領域,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聯合實驗室,并打造相關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客空間。
6)推進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政策試點。加快推進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落實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進一步開放現有科研設施和資源,推動科技成果在全社會范圍實現共享和轉化,如南寧市勘察測繪地理信息院等單位已出臺改革實施方案(試行)。
7)工作成效。截至2017年底,南寧市實現“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七連冠,成為廣西首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南寧自治區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建設,南寧高新區正式列為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成為廣西首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51家,同比增長48.8%,全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8.35件,比上年增長24.32%。2017年全市高技術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7.1%,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快了3.2個百分點。
2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科技政策體系還不夠健全。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政策體系還不夠健全,科技資源配置相關政策,科技金融相融合的配套政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政策仍待制訂、修改。
2)創新創業投入仍有不足。創新創業投入不足,首先是政府的財政資金與企業自籌經費對創新創業的基礎研究的投入和財政科技投入有待加強,全社會R&D;占GDP比重還較低,其次是企業創新意識不強,在創新創業的投入上仍有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和競爭力。
3)人才及項目存在不足。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缺乏,高質量創新創業項目匱乏。高水平創新創業項目匱乏。
3 意見建議
1)完善相關政策,完善服務平臺建設。不斷完善相關政策,特別是科技資源配置、科技金融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等的相關政策、法規。推動創新創業成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使創新創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立健全技術開發、知識產權、信息化應用、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快創新資源向企業流動,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創新服務。
2)加大投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研發投入,形成“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為支撐、社會籌資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研制出臺科技金融政策,針對科技企業資金需求的特點,把政府各類專項資金轉向商業性資本不敢或不愿投入的領域,引導和帶動金融資本和民間資金投入科技創新,加大科技研究和發展的投入,促進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增強企業創新意識,形成核心技術和競爭力。
3)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擴大企事業單位在選人用人、科研立項、成果處置、編制管理、職稱評審、薪酬分配、設備采購、建設項目審批、對外科技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權。
4)引進高層次的人才、項目。利用每年的全國、自治區、南寧市的創新創業大賽,以及南寧市的海外人才創業大賽,不斷引進高層次的人才、項目。使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質量創新創業項目得到新突破。
參考文獻
[1]張秀娥,孟喬.中國創業制度環境分析——基于與創新驅動經濟體的比較[J].華東經濟管理,2018(6).
[2]范云鵬.山西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勵機制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7(5):32-36.
[3]田華.如何做到以萬眾創新引領大眾創業[J].投資與創業,2018(6):1-2.
作者簡介
梁志華(1973-),男,廣西南寧人,本科,南寧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管理、中小企業咨詢服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