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燕
實踐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中重要的一個育人系統,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如何推進實踐育人,應從健全機構、培育隊伍、革新方法、完善制度“四位一體”的建設思路,制定了“黨政同責,齊抓共管,權責分明,責任到人”的建設方針,逐步確立了工作體系構建、體制機制創新、平臺載體拓展、重點難點突破、育人品牌創建、成果轉化推廣層層遞進的建設目標。
1 工作體系構建目標
高校應積極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協同配合,校、系、班三級聯動的實踐育人工作體系。實踐育人工作由專門的分管領導負責,整合多序列多層次管理力量,建立思政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成立各級青年志愿者協會、各類學生社團、學生自管委員會,形成多級共管的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體系,逐步實現我校育人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務、實踐一體化目標。
2 體制機制創新目標
2.1 創新協同育人機制
統籌黨建、教務、群團、宣傳及學生工作的職能部門形成合力,統籌安排專業課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志愿服務、軍事訓練等載體,促進有機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實踐育人統籌推進工作格局。并通過有計劃、有目標、有側重地增加專項經費投入、充實專業人員配備、加強對外聯系,最終構建黨委統籌部署、政府扎實推動、社會廣泛參與、高校著力實施的實踐育人協同體系。
2.2 創新安全防控機制
高校應成立安全穩定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制定完善安全管理方面的配套制度,嚴格規范校內(大型)與校外實踐活動審批與組織程序,保障各項實踐活動全程安全、有序推進。最終確立實踐環節安防工作“一把手”負責制和“一崗雙責、黨政同責”的責任追究機制,逐步建立實踐全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安全防控機制。
2.3 創新培訓機制
選聘校內優秀青年教師、校外行業翹楚與一線實踐教學工作者,組建相對穩定的培訓師資團隊;進而規劃培訓模塊、設置培訓課程、編排培訓進度;每次活動前進行針對性培訓,每周靈活組織總結研討,每月舉行集中專題培訓;同時在師資團隊傾力指導下,定期組織學生親身參與市民學校“四點半課堂”等校外實踐項目,實行在實踐中考核,在服務中篩選的管理模式,傾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我校社會實踐服務團隊。
3 平臺載體拓展目標
在原有基礎上,根據國家、行業產業、高校和地方的重點發展規劃,依托互聯網、新媒體、城市社區、農村鄉鎮、企事業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等,拓展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育人平臺,建立更多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創業實習基地。同時學校加大對項目的扶持力度,整合資源要素,加大在軟硬件設施、運營管理、人員經費等方面的資金投入,為原有和新建的育人平臺、實踐基地的有效運行提供良好的支撐與保障。
4 重點難點突破目標
4.1 突破傳統育人局限,重點深化產學合作
現階段部分高校實踐育人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校企、校地、校社合作尚處于較低層次。為充分彰顯“‘三位一體大實踐‘雙標雙高”育人模式的職業性、開放性、實踐性特征,必須依托“小夫子”培育工程,進一步突破傳統的以“課堂”為主要載體、以“言傳”為主要方式的育人形式。在人培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建構、教學內容革新、實踐載體延展等方面深化產學合作,要改封閉式關門育人為開放式實踐育人,改單項式的課堂育人為雙向式的產學合作育人,“教”、“學”、“做”有機融合,“引進來”與“走出去”兩不誤。
4.2 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保障項目長效運作
如何保障育人質量和項目長效運作,這是項目推進過程中必須應對的問題。為攻克這一壁壘,應規劃建立以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相融合的育人質量監控機制。堅持以團隊運行管理為主線,以多方評價、持續跟蹤為重點,著力完善策劃、培訓、組織、反饋等實踐質量監控運行環節,對實踐活動準備、開展、總結的全過程實施質量監控。同時,進一步健全質量管理的組織機構,明確責任分工,優化工作流程,建立團隊成員和服務對象基本狀態數據庫和信息管理系統,明確工作流程和各環節質量標準,逐步實現高校內部實踐育人管理體系與教育部實踐育人評估指標的有機結合,形成不斷完善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培育模式、不斷提高育人質量的長效監控機制。
4.3 加強組織協調,著力擴大社會效應
加強組織協調,著力擴大項目社會效應。借助高校平臺,加強與外界聯系,強化地方服務,實現雙向受益。一方面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受教育、有效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不計報酬、竭誠服務群眾,力爭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同時在組織宣傳報道方面,高校應進一步合力助推,與主流媒體和影響較大的地方媒體進行合作,力爭獲得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報道,形成較大的品牌影響和社會效應。
5 育人品牌創建預期目標
該項目以市民學校、暑期“三下鄉”實踐基地、大學生專題服務項目為載體,以“雙標雙高”為藍圖,與學生專業發展緊密契合,志愿服務與創新創業有機結合,服務他人與磨礪自我有效融合,是高校在長期實踐育人工作中的成果凝練。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應自覺樹立品牌意識,著力彰顯高校獨有的育人特色,形成成熟的實踐育人模式。
6 成果轉化推廣預期目標
依托該項目突破傳統的理論研究桎梏,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并利于推廣的高校實踐育人模式,為高校育人團隊建設、育人方法革新和育人實效提升等問題探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支持。同時將理論成果通過實踐淬煉轉化為現實成果,最終推廣構建集志愿服務、藝術培訓、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四大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大學生綜合實踐基地:
志愿服務基地。構建具備志愿者招募、培訓、管理、考核,服務項目策劃、組織、宣傳、延展,服務對象聯絡、回訪、結對、幫扶等多項功能的志愿服務基地;
藝術培訓基地。校內各專業有機融合,校企、校地、校社通力配合,不斷豐富培訓內容、革新培訓方法、擴大輻射人群,在增強培訓專業程度的同時進行綜合性發展;
實習實訓基地。該項目切合學校學生專業發展,可逐漸將校內外各類實踐基地發展成為學校學生的實習實訓基地;
創業就業基地。項目實施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學生服務群眾、貢獻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與適應能力。因而各實踐基地應兼具創業基地的功能,甚至最終成為實現學校學生就業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