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協同發展”理念后,我國之前的單一性社會轉型轉化為全面性社會轉型。在全面性轉型進行中開啟了對道德的深切呼喚,必須把道德轉型作為社會全面轉型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社會全面轉型;道德;轉型;方略
任何一個社會結構的變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任何社會轉型的背后都需要道德價值的支撐,也就是說都需要道德在其中發揮引領方向的作用,道德作為一個健康社會狀態的重要支柱和內在推動力,可以為社會的全面的轉型提供明確的方向,可以為全面轉型中的文化順利轉型提供基礎準備。如今把道德轉型作為社會全面轉型的的緊迫問題,我們就必須弄清道德如何轉型和達到怎樣的程度。
1 道德轉型堅持的原則
1.1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道德轉型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指明我國社會發展方向,規劃我國轉型的頂層設計藍圖的同時也強烈的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他帶有強烈的民族氣息,是我們炎黃子孫在同一時期的共同期盼與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表述了不同層次的價值要求和道德原則,它既指向了中國的歷史維度,也指向了中國的未來。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中,是中華同胞共同認知的結果。
1.2 堅持主體性的世界文化理念原則
道德孕育在文化中,所以道德轉型可以從文化著手。一方面,我國防御性文化根本上仍然屬于輸入性文化,也就是說必須根據外來文化的輸入侵入情況進行判斷我們的文化戰略的是否恰當,不恰當再調整,所以說這種狀況存在調整的滯后性。另一方面,當前的文化交流的主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般是以個體交流為主。所以說,我國的防御性文化所形成的成效大大降低,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文化主體性和主導性,要做世界文化的主導者,在如今西方文化占有強勢地位的情況下,我們要取得與西方文化同等地位,甚至超越它,就要不斷強化自己的話語體系。
1.3 把向現代性轉型作為轉型的方向
堅持文化現代型轉化的兩個方面為:第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我們獨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傳統文化的滋養,但是存在歷史局限性的。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轉型至關重要,向現代型是至觀點。第二,私利文化向公共性轉換,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人們對于自我利益的關切度上升到新的層次,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在經濟生活中是否獲得最大化的個人利益,對于自我利益的關注已經得到最大的強化。私利文化的滲透使社會成員更多的追求個人價值判斷,并且把私人的道德傾向作為衡量社會是否善惡的標準。
2 社會全面轉型過程中道德引領的策略
2.1 逐漸完成道德文化主動引導社會全面轉型的任務
馬克思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我國以往的市場與道德之間,黨的往往處于被動適應的地位,道德文化生活的變化更多的由經濟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所驅動。眾所周知道德文化是屬于思想意識層面的東西,所以道德文化具有目的性和反作用性、相對獨立性,告訴我們以市場經濟危機來建構的道德文化不是萬能的,并不能適應所有領域的道德標準判斷。要求社會全面轉型繞著適宜健康的軌道運行,必須先明確整體社會的道德價值目標,找到不同領域之間的道德文化鏈接。所以我們當今的任務是要逐漸完成道德文化在社會全面轉型中的主動引導作用。
2.2 建立權威的準確的道德共識體系
在單一的社會轉型中,道德評價體系更多的傾向于主要轉型要素的建構,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的主要轉型要素是經濟因素,我們的道德評判標準更多的傾斜到市場經濟因素,把經濟價值的實現作為道德評價的主要標尺,因此為功利主義蔓延提供了很大的空間,也導致社會道德文化的偏差。要尋求普遍的價值共識,就要以把大眾普遍認同和普遍接受的道德標準來規約社會大眾的行為。
2.3 建立社會道德交互協同機制
我們可以建立交互協同的道德機制,從而完成道德引領作用。我們可以建立多元主體交互平臺。我們要把道德作為一個永遠開放的的系統,通過不同的的主體交流、可以為我國道德文化注入新的道德活力,也不斷推動道德自身的完善。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進行道德文化的傳承。第一,充分利用學校教育和多媒體平臺,尤其是利用當今的“互聯網+道德文化”進行系統的,多層次的道德文化宣傳、教育,使其不斷增強道德的認知,達到道德認同,再者也可以利用“互聯網+道德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促進道德文化的自我完善。第二,明確道德界定的標準,進行適當的獎懲制度,明確道德界定標準是關鍵因素,如何對社會道德進行量化是首要問題,因此要進行適當的獎懲,適當的獎懲制度可以刺激和鼓勵自我與他人進行反思,更好的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
2.4 充分發揮公共影響團體的引領作用
我們可以利用中介組織,比如公共影響團體。某些公共影響團體因為自身有其特殊的身份對社會道德文化產生了相應的輻射性、示范性作用,比如,明星團體、富豪團體。明星團體備受粉絲的關注和支持,他們的一言一行無形中影響著粉絲,富豪團體來源于人們對商業成功的追逐,以及經濟利益處于熱衷的態度。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些團體的積極作用。首先我們要對這些團體進行正確道德觀念的教育引導,然后再其基礎上再發揮它的引領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鄭佳明.中國社會轉型與價值變遷[J].北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113-126.
[2]趙旭東.從社會轉型到文化轉型--當代中國社會的特征及其轉化[J].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3]劉燕,萬欣榮.中國社會轉型的獨特分析[J].廈門:中國經濟問題,2011(05):11-16.
[4]任劍濤,現代性、歷史割裂與中國社會文化轉型[J].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
[5]蘭久福.社會轉型與價值沖突[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3):97-100.
[6]李建華,姚文佳.社會全面轉型與道德引領[J].湖北: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8.
作者簡介
付楊雪(1991-),女,重慶永川,重慶財經職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