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制度是民事證據收集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當事人主義的影響,我國的司法改革方向是強化當事人的舉證責任,限縮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在理論界,法院是否應當享有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以及應該在多大的范圍內享有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一直存在著爭議。而在實務中,過分限縮法院的這一權力產生了許多問題,如虛假訴訟現象的頻繁發生等。本文就我國的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制度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民事訴訟
在民事訴訟中,法官需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在裁判案件的過程中,為了確認事實,法官需要根據當事人提交的證據認定案件事實。法官不能全憑個人的內心確信或當事人的一面之詞而草率地判案,否則只會導致不公平的判決結果,無法令當事人息訴服判。最終使得司法公信力的降低,民眾對司法機構的不信任與日俱增。然而,證據具有被動的屬性,它不可能主動出現在庭審中,需要由特定的主體調查和收集相應的證據,再將證據提交給法官。法律雖規定了調查取證的主體和該主體享有的權力范圍,但在理論界與之相關的爭議仍舊存在。在我國,愈來愈多的學者研究國外理論,并提出將國外的法律制度引入國內。在實務中,我國的調查取證模式更偏向于以當事人自行為主,以法院調取證據為輔,這與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一致。
1 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制度
法律明確規定法院也是調查取證的主體之一,法院調查取證可以分為依申請和依職權兩種方式。我國原先的訴訟模式偏向職權主義,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較大,但隨著辯論原則的回歸,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受到限制,權力范圍也呈現縮小的趨勢。在理論界,針對法院是否應當享有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以及應該在多大的范圍內享有該權力的爭論愈演愈烈。
1.1 取消說
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應當取消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對法院享有依職權調查取證權力的法律規定持否認的態度。理由如下:
1)辯論權被虛化。在民事訴訟中,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制度與辯論原則的理念相違背。因為證據由誰負責收集和提供是辯論原則涉及的其中一部分內容,而辯論原則要求由當事人承擔提供證據的責任。辯論權是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這一制度會導致辯論權被虛化。
2)容易先入為主,甚至違反回避等規定。這部分學者認為這一制度的存在使得司法工作人員需要與當事人或者其他與案件具有關聯性的訴訟主體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司法工作人員難免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無法客觀公正地看待一個案件,不利于作出公平的判決,甚至有可能違反回避等相關的法律規定。
3)不符合私法自治原則和處分原則。證據制度的主流觀點認為既然當事人提出了自己的訴訟主張,就應由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由當事人完成調查取證的工作無可厚非。然而一旦由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就會違背私法自治原則和處分原則。因為私法自治原則的核心就是確認和保障民事主體的自由,當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民事活動。而處分原則表明當事人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行使和如何行使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如果由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就會對當事人行使權利施加影響,使得當事人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民事活動。
1.2 保留說
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應當保留這一制度,法院應當享有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理由如下:
1)公民的維權意識極為薄弱,調查取證的能力不足。立足于我國國情,法治教育正在逐步開展,法治觀念還未能深入人心,公民的法律意識有待提高。由于公民的法律知識匱乏,遇到侵害權利的情形時,公民往往不會通過訴訟等途徑解決侵權問題。在這樣的國情下,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法院應當享有這一職權,并通過正確的方式行使這項權力,旨在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2)實現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如果一方當事人過于強勢,處于弱勢地位的當事人的權益極有可能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而法院卻能依職權調查取證,在調查收集證據上,發揮法院的主動性,可以有效地平衡雙方當事人的訴訟能力,將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相結合,在程序正義的基礎上實現實體正義。
3)重點在于調整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這部分學者也承認法院享有的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只是一種補充性手段,主要還是依靠當事人自己調查和收集證據,將證據提交給法院。在辯論原則回歸的當下,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這一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應當一味地否認,或將之完全廢除。而應當將重點放在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上,通過立法對這一制度予以規制。
1.3 觀點評析
不管是肯定或是否定該制度,兩種學說都存在局限性,兩者的弊端也一目了然。取消說的學者忽視了我國的實際國情。我國的訴訟模式正在逐步改變,過去是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在吸收當事人主義的一些經驗后,我國也開始注重程序正義,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有所提高。但在我國現實國情的背景下,當事人的法律素質并不高,舉證能力也不強,律師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完全由當事人自行調查和收集證據,有違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相應地,保留說的學者肯定了法院應當享有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肯定法官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但在法院有可能濫用這一職權的前提下,未能提出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最終極易招致惡果。
筆者認為,可以繼續保留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因為這一制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更加符合現在的社會需求。同時,在需要收集與案件審理相關的證據時,由法院自發調查和收集證據,使得訴訟過程能夠順利進行下去,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是,應當對這一權力予以限制,在縮小權力范圍的前提下,出于發現案件真實的目的,不宜將權力范圍限制得過小。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制度僅僅起到輔助的作用,應與當事人舉證制度并存。
2 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制度的現實問題
目前我國司法改革的方向是強化當事人的舉證責任,限縮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這在實踐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能夠較為有效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有利也有弊,過分限制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導致許多問題的產生。在實務中,這些問題的產生令人焦頭爛額,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問題:
1)需要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情形并不常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的規定,法院需要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情形有五種。但在民事訴訟的司法實踐中,這五種情形極少出現。因為損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通常都會構成刑事犯罪,應由公安機關或檢察院負責調查和收集證據,自然就不用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與之前的法律規定相比,增加了公益訴訟。除環境侵權案件外,這類案件適用一般舉證規則,由提出訴訟主張的機關或組織承擔舉證責任。在這類案件中,法院更不能隨意依職權調查取證或是超越權力范圍行使權力,以免作出不公的判決結果。
2)過度依賴證明責任判案。①雖然法律規定法院有權依職權調查取證,但在實務中,由于欠缺相應的追責制度,而且法院的法官畏于擔責,出于逃避責任的目的,即使是法院應當依法行使依職權調查取證權力的情形,法官仍會怠于行使享有的權力,甚至將調查取證的責任完全推給當事人,而當事人又不具備舉證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判決結果的公正性極易受到質疑,法官過度依賴證明責任判案的問題亟待解決。
3)近年來,惡意訴訟和虛假訴訟在社會上泛濫。究其原因,一是因為現今的社會還未有完善的社會誠信機制。為了獲得有利于自身的判決結果,當事人無所不用其極,采用虛假陳述的方式取信于法官,甚至與證人串通。二是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被限縮得過小。這類行為被發現的可能性很小,當事人所要承擔的風險并不高,而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受到過分的限制,導致難以發現案件真實。
4)當事人頻繁上訴與申訴等。在實務中,同樣存在一種尷尬的困境。因為法律過分限縮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在當事人未向法院提出由法院調查取證的申請時,而法院又無法依據法律規定自發調查取證時,就會陷入一籌莫展的境地。在對案件的審理起到重要作用的證據未能出現在庭審中時,它的公正性無疑會受到當事人和社會的質疑。這樣的判決結果無法令人信服,使得當事人頻繁上訴、申訴和上訪。
3 我國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制度的完善建議
在民事訴訟上,我國的訴訟模式與日本相似,不似英美法系的國家擁有證據開示制度,無法保障當事人的取證權能夠得到有效的行使。因此,法律賦予法院以一定的調查取證的權力,然而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在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相融合的當下,我國需要立足于現實國情,汲取域外先進的經驗,引入合理的法律制度,以彌補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針對實務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對策以解決問題,包括:
1)針對實務中極少需要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問題,適當擴大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堅持當事人舉證為主,法院調查取證為輔的大方向。從宏觀層面上,對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予以限制,防止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權力范圍進一步擴大。在特定的案件中,可以借鑒日本的相關規定,適當擴大法院享有的這一權力的權力范圍,比如家事案件。國內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對家事案件應適用職權主義,突破辯論主義的規定。因為在這類案件中,存在許多弱勢群體,如未成年人和老人等。如果仍堅持由當事人收集證據,恐怕會將這部分弱勢群體置于更不利的困境。由于這類案件的特殊性,有些證據難以收集,會增加敗訴的風險。但對法院而言,收集這些證據并不困難,也更容易發現案件真實。
2)針對法院過度依賴證明責任判案的問題,完善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和健全相關的保障機制。目前看來,我國針對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方面的保障機制不夠完善,欠缺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或是相應的績效考核制度,缺少相關的獎懲機制。在缺少這些制度的前提下,法院的法官有可能積極作為,也有極大可能不作為。即使是遇到需要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情形,法官也有可能消極怠工,規避行使該職權,甚至將舉證責任完全推給當事人。因為對法官來說沒有任何影響,但對當事人來說有可能獲得不公的判決結果,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導致司法公信力的降低。因此,需要從立法層面完善相關的保障機制,盡量避免法院在應當行使職權的情形下消極對待。同時健全相應的配套制度,規定如果有單位或個人拒絕配合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行為,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以保障法院順利行使該職權。
3)針對當事人可能惡意串通、虛假訴訟的問題,堅持由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并建設專人隊伍。在這一情形下,仍然堅持由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浪費司法資源,延誤法庭審理的進程。但在當事人惡意串通以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情形下,法院的法官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證據調查和收集的活動,保障證據的真實性,以免成為當事人手中的武器,損害無辜公民的合法權益。就存在的弊端而言,可以通過將審判人員和調查人員分離的方式提高訴訟效率,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由審判人員行使該權力,這種做法有其優勢也有缺陷。優勢在于由了解案件事實的審判人員依職權調查取證,可以更快速和更有效地調取證據,提高訴訟效率,方便法官了解案件的爭議,使得訴訟過程順利進行。但缺陷也很明顯,審判人員集裁判權與調查取證權于一身,容易先入為主,對證據的效力等形成事前的判斷,使正式的庭審流于形式,不利于法官履行審判職能,導致作出不公正的判決。一旦當事人對法院依職權調取的證據存在異議,就只能由法院審查自己得到的證據,違反了公正的原則,司法的權威受到損害。因此,可以建設一支專人隊伍,專門負責調查和收集證據,讓審判與取證分離開來。不僅可以減少審判人員的工作量,提高訴訟效率和審判質量,作出公正的判決,還能讓雙方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切實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增強司法公信力。
4)針對當事人頻繁上訴、申訴的問題,完善質證制度,建立法官釋明權制度。從理論上來看,法院依職權調查收集到的證據應在法庭上出示并經過當事人的質證,否則不得據以定案。法律規定法院依職權調查收集的證據還應當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在必要時可以說明具體的情況。但在實務中,法院依職權獲得的證據只是在庭審過程中予以公示,并由法官說明具體情況,在沒有經過當事人的質證過程而直接根據此證據認定案件事實。這樣的做法使得質證流于形式。雖然提高了訴訟效率,但嚴重影響到司法判決的公正性。因此,就法院依職權調查收集到的證據進行質證是有必要的。應當擬定相關的法律規定,比如允許當事人參與證據的調查收集活動,讓當事人在一旁監督,避免法院消極怠工,收集證據的過程不合法或是證據本身存在問題。就法官的釋明權而言,我國的法律只有對法官釋明權的原則性規定,要求法官必須對當事人盡到說明舉證要求和法律后果的義務,但未有如何構建法官釋明權制度的明文規定。在當事人不申請法院調查取證,而法院又無權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情形下,法官釋明權制度的存在具有必要性,需要予以完善。筆者認為,法官應當結合具體案件的具體情況,向當事人說明應當收集的必要證據和收集方式,并告知當事人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但這一說明僅僅起到提示和指引的作用,不能過于詳細。
5)完善鑒定和勘驗的法律規定。②就鑒定意見而言,鑒定意見的專業性很強。法院的法官會根據案件和證據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鑒定,法官要比當事人更清楚一個案件是否需要鑒定。但現行的法律廢除了法院可以依職權決定鑒定的法律條文,考慮到當事人可能不愿支付鑒定費用,法律規定只能由當事人向法院提交申請才能決定鑒定。但是,法律規定將鑒定費用與是否需要鑒定混為一談,不利于案件審理的順利進行。換言之,由法院決定是否鑒定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在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員的選擇上,可以適當尊重當事人的個人意愿,采用由法院和當事人協商的方式決定。勘驗亦同理。因此,應完善法院依職權決定鑒定、勘驗的法律規定。
注釋
①參見李浩:《回歸民事訴訟法——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再改革》,《法學家》2011年第3期。
②參見羅飛云:《論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李浩.回歸民事訴訟法——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再改革[J].法學家,2011(3):113-129.
[2]肖建華,陳琳.法官釋明權之理論闡釋與立法完善[J].北方法學,2007(2):74-83.
[3]羅飛云.論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35-39.
[4]縱博.對法官依職權調查取證若干理論問題的澄清[J].法律適用,2013(10):45-49.
[5]翁曉斌.職權探知主義轉向辯論主義的思考[J].法學研究,2005(4):51-62.
[6]熊躍敏.法官職權調查證據的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6(6):82-90.
[7]游佳.民事訴訟中法院證據調查權限與范圍研究——依職權調查取證向依申請調查取證的轉換[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6):48-52.
[8]李政.對我國法院收集調查證據制度的探析[J].民事程序法研究,2015(1):34-43.
[9]張邦鋪.關于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問題的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6-19.
[10]李保平.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論析[J].固原師專學報,2003(5):73-76.
作者簡介
李娜(1993-),西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