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星菊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昆明地質勘查院,云南 昆明 650203)
在大地構造位置上,礦區位于巴顏喀拉-揚子陸塊(Ⅰ)與昌都-思茅板塊(Ⅴ)之間的結合部位。區域構造主要受西部瀾滄江深斷裂帶、東部金沙江—哀牢山深斷裂的控制。在成礦帶劃分上,礦區位于Ⅰ特提斯成礦域→Ⅱ-2三江<造山帶>成礦省→Ⅲ5蘭坪—普洱Cu-Pb-Zn-Ag-Fe-Hg-Sb-As-Au-石膏-菱鎂礦-鹽類成礦帶→Ⅳ11蘭坪—普洱Cu-Pb-Zn-Ag-Fe-Hg-Sb-As-Au鹽類礦帶。由于其特殊的構造位置,該區周邊深大斷裂極為發育。整個地史演化過程中,各期次構造運動、巖漿活動頻繁,并控制著該區沉積、成礦作用,區域地質構造極其復雜。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全新統(Qh1+al):為湖泊、河流相堆積,堆積物主要為粘土、粉砂;白堊系上統云龍組(K2y):紫紅色泥巖夾細砂巖;白堊系上統虎頭寺組(K2h):灰白色砂巖、泥巖;白堊系上統南新組(K2n):紫紅色泥巖、砂巖、砂礫巖;白堊系下統景星組(K1j):紫紅色泥巖、灰綠色砂巖;侏羅系上統壩注路組(J3b):紫紅色泥巖夾粉砂巖、細礫巖。
東側沿洱海深大斷裂地區褶皺規律性稍強,主要褶皺見白草地背斜[1]。白草地背斜:分布在該區南部,軸部由上侏羅統組成,兩翼下白堊統圈閉較完整,軸向近南北,西南部被掩蓋,區內所見軸長8公里,分別顯示向南北兩端傾沒。兩翼不對稱,西緩東陡,巖層產狀西翼20°~30°,東翼40°~60°,外圈均被斷層破壞[2]。
區內斷裂可大致分為兩組,一組是大體上南北向分布的縱斷層,一般長達10-15公里,多為正斷層;另一組是大致近東西分布的橫斷層,區內長度14公里,橫截地質體現象明顯,同時也切割近南北向斷層,除有平移特征外屬于沖斷層。由于受力所致,區內特征具有較發育的層間滑動帶,這些斷層和層間滑動帶是礦液上升和賦存的良好地點。
區域巖漿活動具多期次、多階段、多旋回的特點,巖石類型較復雜,明顯受構造控制。在空間展布上,集中分布在西部,其他區域沒有明顯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時期、方式以華力西期超基性、燕山期酸性侵入巖和喜馬拉雅期堿性火山噴發巖為主。巖石類型主要為玄武巖、花崗斑巖、輝長巖、煌斑巖、橄欖巖為主。
礦區出露地層較簡單,主要為中生界白堊系上統地層,構造不發育,僅見礦區北部的北東向斷裂(F1),礦區未見巖漿巖。
(1)地層。礦區出露地層較簡單,主要為中生界白堊系上統之南新組上段,虎頭寺組及云龍組地層。白堊系上統云龍組(K2y):紫紅色中厚層狀泥巖、細砂巖夾灰紫色、黃褐色石英砂巖。厚度166m,分布在礦區北東部。與下伏虎頭寺組地層整合接觸。白堊系上統虎頭寺組(K2h):為灰白色、黃白色中—薄層狀石英砂巖夾泥質粉砂巖,局部夾礫巖、灰巖透鏡體。厚度348m,主要分布在礦區中部、南部大部分區域,為銻礦體賦存層位。與下伏白堊系上統南新組上段地層整合接觸。白堊系上統南新組上段(K2n2):紫紅色、黃綠色中—厚層狀泥巖、粉砂質泥巖夾灰色、褐灰色細砂巖。厚度122m,主要分布在礦區北部,少量分布于西部。
(2)構造。礦區主要斷裂構造見于礦區北部的北東向斷裂,規模較大,錯斷了礦區的含礦地層及礦化層,其次多為沿巖層層面所產生的層間擠壓滑動構造,層間構造亦是該區銻礦體的導礦通道及賦存位置。F1:位于礦權區北部,走向北東向,長約1.5km,為一壓扭性平移斷層,斷裂傾向320°左右,傾角60°左右,地層層位不連續、產狀相抵,構造部位見褐鐵礦化。
(1)賦礦層位。礦權區銻礦體賦存于白堊系上統虎頭寺組(K2h)地層中,該地層主要分布在礦區中部和南部,北部出露狹長。該層巖性變化不大,主要為灰白色、黃白色中—薄層狀石英砂巖夾泥質粉砂巖,局部夾礫巖、灰巖透鏡體。受地質構造的影響,有一定的起伏,總體走向南北,北部地表傾向北東,深部又反轉為北西。
(2)礦體特征。通過勘查工作累計圈定了銻礦體12個,其中1號礦體為礦區主要礦體。1號銻礦體:位于礦區北部,分布于22-30號勘探線之間。礦體呈似層狀產出,出露標高2160m~2170m。
賦存于白堊系上統虎頭寺組(K2h)石英砂巖、泥質粉砂巖中,位于2號礦體上部,由3個地表工程、2個坑道工程和3個鉆探工程揭露、控制,控制長約80m,控制延深達約80m,總體傾向南東,傾角30°~72°,礦體厚0.90m~2.86m,平均厚1.93m,厚度變化系數46.99%,品位Sb0.65%~15.33%,平均品位Sb5.01%,品位Sb變化系數95.88%,WO3含量0.021%~0.051%,平均0.010%。估算(331+332+333)類銻礦礦石量2.88萬噸,Sb金屬量1442.63噸,伴生WO3金屬量0.22噸。
(3)礦石質量。根據結合光、薄片鑒定結果,礦石礦物組成比較簡單,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以輝銻礦為主,少量黃鐵礦,偶見白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碳酸鹽,少量絹云母。礦石的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柱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壓碎結構、砂狀結構、碎裂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構造、馬尾絲狀、放射狀、束狀構造、團塊狀構造、脈狀—網脈狀構造。礦石類型為碳酸鹽化碎裂石英砂巖型輝銻礦石,礦石礦物組成比較簡單,但礦物粒度分布及賦存關系比較復雜,容礦巖石為低溫熱液成因的碳酸鹽化碎裂狀石英砂巖、泥質粉砂巖。礦石中的主要礦石礦物有輝銻礦、黃鐵礦等。主要的脈石礦物為石英、碳酸鹽等。輝銻礦以針狀、脈狀和星散侵染狀結構為主;黃鐵礦以粉、粒及集合體狀為主。
(1)礦床成因。礦床主要容礦圍巖為白堊系上統虎頭寺組灰白色、黃白色中—薄層狀石英砂巖、泥質粉砂巖。在區域上該層位地層中的成礦元素含量與沉積巖中的平均含量相近偏低,而礦區地層中的成礦元素含量很高,表明礦化作用大大升高了成礦元素在礦區圍巖中的含量。并且礦體中發育大量的脈狀、細脈狀構造,由礦體向圍巖常可見脈狀→網脈狀→細脈浸染狀→蝕變圍巖的漸變過渡現象。礦區具低溫熱液成因的特征,我們研究認為礦床應屬低溫熱液裂隙充填型層控銻礦床。
(2)找礦標志。巖性標志:具碳酸鹽化及硅化的石英砂巖和泥質粉砂巖是本區最明顯的巖性找礦標志。構造標志:層間破碎帶是本區明顯的構造找礦標志,目前已發現的礦體均與層間破碎帶有關,礦(化)體嚴格受層間破碎帶的控制。蝕變標志:已發現的礦體均具硅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所以蝕變也是重要的找礦標志之一。
[1]吳其斌,王君恒等.勘查隱伏金屬礦的新方法[J].地質與勘探,1999,35(6):44-47.
[2]張國林,姚金炎等.中國銻礦床類型及時空分布規律[J].礦山與地質,1998,12(5):30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