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新疆地礦局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昌吉 831100)
那拉提一帶,位于新疆西天山中部,侏羅紀以及元古界和長城系與清白口系是其主要的地層出露,還有志留系和石炭系以及第三、四系等地層出露[1]?;◢忛W長巖以及花崗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受特定的地質條件的控制,顯示該區是銅和金的有利富集部位。文中筆者在對該礦地質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其找礦前景進行探討。
(1)地層。侏羅紀以及元古界和二疊系以及長城系等是其主要的地層出露,還有石炭系以及薊縣系與志留系和第三、四系地層[2]。
(2)侵入巖。侵入巖在區內非常發育,不僅有元古代侵入巖,而且還發育二疊紀侵入巖,尤以那拉提山是其主要的分布地帶,其南部緣頭的斷裂對其形成了明顯的控制,展布特點呈現巖株以及基性帶狀特征向北東方向進行展布,花崗閃長巖以及花崗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
(3)構造。該區構造特征非常發育,不僅包括南拉提北部緣頭的深大斷裂而且還包括北部緣頭部位的深大斷裂。其中前者分布在賽依卡勒溝頭以及圖拉蘇達坂北坡和科克蘇河上游等區域位置上。在巴音布魯克盆地偏北方方向的區域上向外進行延伸。分界特征非常明顯,碎屑巖以及碳酸鹽建造主要分布在該區南側區域上,北側形成狹窄的強變形構造帶。后者展布方向呈現北東東向,站不語那拉提山偏北方向的坡面山。大理巖(白云質)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呈現非常陡傾的斷面特征,方向向南。呈現彎曲的波狀斷面特征,擦痕在其鏡面上可見,證明俯沖特征存在于其南盤位置上,壓性結構是其主要的特征。收縮剪切特征在南拉提構造帶非常突出。主要呈現混合巖面理以及韌/脆性剪切兩種類型,前者主要呈現混合巖帶,特征為片麻狀以及眼球狀特征。后者主要由于中-淺層次構造疊特征,主要為后期階段所形成。
(1)重力場特征。梯度特征的布格重力異常在南天山呈現如此分布特點中天山區域上則呈現比較寬緩的特征。相較區域于分布于南側和分布于北側區域上的異常特征與天山區域存在很大不同,但圈閉狀異常(高幅值小)在該帶中間存在,與西昆侖山以及阿爾泰山梯度帶分布特征存在很大差異。
(2)磁場特征?!鱐磁異常特征上相較于準葛爾盆地北天山地體以及中天山地體非常類似。在基地構造上呈現一個基地構造區。構造體展布特征就是異常的分不方向,總體保持NWW向。磁異常特征在該區主要呈現較弱的特征。正負伴生異常在伊寧地區呈現獨立進行分布,與塔里木表現不同的特征。最突出的異常特征(-300IT-500IT)主要分布在中天山地體位置上。
斷裂構造對其異??刂品浅C黠@,展布方向呈現NWW向。正異常特征主要分布于南拉提斷裂周圍,超過250IT的最大幅值。負異常特征主要分布在北塔里木(斷裂南部)區域上,超過-100IT的幅值,EW向是其主要的展布特征,顯示北塔里木與南天山地體二者在構造山屬于同一基底。區域磁場呈東西向帶狀展布,評價區處在一個環狀負磁場區內,強度在20~200IT之間。
展布特點主要為北東向,Cu以及Au與W和MO異常特征在帶內呈現組合出現,Ag以及As和Zn與Sb和Pb、Sn等在區內部分位置上可見,基性火山巖分布區域上表現為明顯的Cu異常。在區域上主要呈現零散的元素異常特征,異常套合較好的區域僅僅出現在個別地區,異常表現為Au異常和Cu異常等。
克希庫什太-喀臘庫勒Au異常:呈現高點異常特征,達到23.58>10-9Au含量,伴生Mn以及Ti與Fe203和V異常等。下石炭統與花崗巖二者相互交接部位的偏北方向尤為明顯,角巖化特征在下石炭統非常突出,分析認為含金礦脈可能存在于該接觸帶附近。
確 鹿 特Au、U、Th異 常:主 要Au異 常(2個 )Au300>10-9異常主要發育于東部,呈現較好的元素組合(U以及Au和Nb與Th、Bi)異常特征。U以及Au和Th以及Sn等異常特征主要分布在西部方向上,表現較弱的特點。大片花崗巖是這2處異常的主要分布地帶。中元古界存在異常特征,分析認為金礦脈可能發育于接觸帶以及花崗巖部位。
察汗薩拉Au、Cu、Sb異常:在該異常部位Cu異常與Au異常存在雷斯特征,各自濃集中心存在很大差異,Cu異常主要分布在南側區域上,Au異常主要分布在北側區域上,Sb異常分布沒有較大的范圍,相較于Cu濃集條帶非常類似,Hg相互伴生Au異常,As以及Hg和Ba與Cd與Zn等伴生于Sb濃集以及b濃集部位,AL203在其中具有非常高的含量。大理巖以及碎屑巖(淺變質)和火山巖(上志留統)異常明顯,北東向斷裂均在其南北區域上通過。認為Sb以及Cu和Au礦層存在與此。Au3.4>10-9以及Cu46>10-6元素異常在斯木塔斯Au、Cu、P異常非常明顯,存在非常多的共生元素。
烏蘭烏蘇Sn、U、Th異常主要表現為北東向進行展布,西側區域上主要呈現Th以及Sn異常,伴生Zr以及U與Y和Nb等,東側區域上主要呈現Au異常,伴生Sb以及Ag和MO等異常。花崗巖分布區主要呈現Th等異常,錫礦脈可能在此存在,中元古界以及花崗巖二者相互交接的部位主要呈現Sn異常,認為金礦化可能存在于此。
吉能坦Au、U、Th異常,伴生有Zr以及Bi和Zn和Pb等異常,但都沒有太多的強度,和上志留統接觸帶圍巖的閃長巖以及花崗巖異常特征比較明顯。礦化有可能存在與此。
綜上分析金成礦以及銅成礦在該區具有非常大的找礦前景。
研究區銅、金的成礦遠景比較好,應作為本區的找礦重點。最主要的金礦(化)類型是陸相火山巖型、動力變質巖型和含碳碎屑巖型。
最有利的銅礦(化)類型為火山熱液型和矽卡巖型,其次基性-超基性雜巖體是尋找銅鎳礦的有利部位。區內還有具有斑巖型銅礦的成礦條件。
[1]龍靈利,鄒滔,王莉娟.新疆北部大地構造演化階段與斑巖-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構造環境類型[J].中國地質,2015,03:695-716.
[2]段士剛,王志華,李鳳鳴,石福品,趙軍,鄭仁喬.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鐵礦床的地質特征、礦化類型及形成環境[J].礦床地質,2014,05:94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