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偉
(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產勘查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長江中下游的成礦帶位于揚子陸塊北邊,擁有獨特的成礦優勢和成礦條件。根據我國的成礦帶的分布作用和分布特點,相關學者對長江中下游的成礦帶范圍進行了全新的勘測和劃分,通過收集匯總[1]。
近幾年來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總結成礦的時空分布規律,在地質物理和化學變化等方面總結歸納,總結歸納復活的網狀裂帶系統[2]。
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橫跨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呈東北西南方向分布,總體上北西狹窄北東寬闊,呈v字形地帶分布,在分布的過程當中,長江中下游礦帶位于揚子江成礦省成礦帶的具體位置,特別是南部,因為沒有明確的區域界定,所以在區域定位上仍存在著一定的爭議,筆者根據實際的狀況重新界定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具體范圍并未成礦帶進行了劃分,與以前的界限相比對邊界進行了一系列的微調。
在成礦邊界基本的界定上,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南北兩側,分別為大別造山帶和江南隆起,這兩個地帶處于兩個大地構造單元,所以兩者的界限十分明確,襄樊--廣濟斷裂帶和黃栗樹--破涼亭斷裂帶是成礦帶的北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成礦帶多為沉積巖表明巖石圈一直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巖漿活動,通過各種沉積作用,形成了一種以沙質為主的砂頁巖的組合。
(1)區域控礦構造:在這個區域內部,多以三疊紀以前的海泥沉積蓋層系統為主,這些沉積層卷入印支期大別造山帶前陸坳陷中不斷發育,并且呈北東走向,為密閉型的褶皺,最后形成于中生代,通過勘探追蹤多種復合因素,區域內晚于侏羅紀的褶皺,開始出現分野平行或者垂直的變化,并且北東向的坳陷帶逐漸形成了次級凸起和坳陷,這對于整個成礦過程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區域構造中,大型成礦帶位于我國東部,東部地區燕山期大規模成礦作用主要是因為的直接區域內大規模的巖石圈的變化和新生的地幔物質的介入,通過地球內部的動力和深部作用,使得坳陷區內燕山期再活化并且經過發育形成了構造一巖漿一成礦活動中心,這里主要分布了沉積巖,并對應形成了成礦帶,形成數個銅金鐵(硫)礦集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成礦帶,東部有三個坳陷組成,包括了浙贛坳陷和永梅坳陷,這種成礦帶一般起源于地殼幔源,這是火成巖的重要標志,大量新生的外源物質注入地殼當中,使得巖石圈進行再次的活化,而坳陷成礦帶則位于兩側的隆起區內,很少有地殼活動,在主要分布一些花崗巖,幔源巖石較少,主要有鎢錫金銀鉛鋅成礦帶。
(2)礦集區形成的構造:長江中下游地區處于大別隆起和江南隆起之間,形成了兩隆夾一坳的背景,這種深部的地基內部構造和全部的初級層次構造使得不同的礦藏聚集于此,銅金礦礦集區主要位于斷隆內,而鐵硫礦則位于火山沉積盆地之中,多金屬礦主要分布在巖漿活動控制的范圍之內,它們的成礦具有階段性和分段集中性的重要特征,銅礦主要受東西向的構造控制,而鐵礦則受北東向的構造控制,不同地區的礦藏有不同的制約形式和構造形式。
(3)礦集區或礦田的構造形式:礦集區是指在有限范圍內有大量的金屬堆積而成的礦藏,因此它的形成擁有獨特的地質環境和地理環境,長江中下游的成礦帶一般為北東走向,與其他走向的構造形成了菱形網格構造系統,一些大型的礦集區多出現于構造異常變化地帶或者構造疊加地帶。
在廬樅、寧蕪地區,火山巖的鐵礦成礦背景和成礦時代完全相同,具有雙重結構的特點,主要產生于陸相火山巖盆地內部,其中玢巖鐵礦與火山巖帶形成緊密相關,由于盆地基底的侵入巖形成了接觸交代型鐵礦,產于火山巖盆底基底的接觸型礦藏納入到大冶式鐵礦中,有利于進行前后的對比研究。
廬樅地區鐵礦要控制中心火山隆起,圍繞火山或潛火山穹窿礦床,由內向外出現了磁鐵礦和硫鐵礦,通過石膏的組合變化,在礦床上進行共生組合,鐵共生、硫共生、磁鐵共生,其他礦床的分布也有這樣相同的規律,磁鐵礦的礦床位于潛火山巖的隆起部位,通過火山的噴發堆積,在寧蕪地區具有陶村式、凹山式、向山式等不同樣式礦床組合,在寧蕪地區,鐵礦的分布主要受到基底隆起帶的影響,裂控火山、潛火山活動帶、潛火山隆起帶,被稱為三帶控礦,這種結構與玢巖鐵礦有著本質的不同。
成礦規律直接反映了成礦區域地殼變動的狀況,成礦作用的控制在火山盆地地區和壟溝地區,不僅具有雙層結構,空曠的宏觀規律,在礦床的富集規律上,也呈現出典型的空間分布,從廬樅寧蕪地區蓋層的分析來看,火山盆地基底隆起帶和基底斷層帶是主要的礦藏分布地帶,圍繞火山巖礦化物質聚集,分布在礦床中,自上而下有不同的礦層分布,在縱向上有火山熱液沉積式,層控一接觸式,中部有礦漿接觸交代式或接觸交代一隱爆式,下部分布有玢巖式和接觸交代式。
總之,在礦藏開采的過程當中,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綜合分析礦藏地區的分布規律找準分布地點,降低開發成本,提升開發的效率和質量,通過系統性的研究來進一步提升我國礦藏開發水平。
[1]杜建國,馬曉紅.長江中下游成礦帶陸相火山巖型鐵礦成礦規律[J].安徽地質,2011,21(2):131-137.
[2]翟裕生,姚書振,林新多,等.長江中下游地區鐵,銅等成礦規律研究[J].礦床地質,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