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呼和浩特 010010)
蒙古族長調民歌(蒙古語稱烏日汀哆)是蒙古族最具典型性意義的音樂文化表達方式,是蒙古族傳統游牧文化在音樂領域的具象化體現。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變化,蒙古族長調民歌由于復雜的地域條件和部落傳承形成眾多部落性風格流派,時至今日依然與蒙古人游牧生產生活方式的各個環節息息相關。
誠如蒙古族音樂家烏蘭杰先生所言:蒙古族長調民歌就是音樂化了的草原,而草原正是靜態化的長調。在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蒙古族長調民歌與馬頭琴就像蒙古民族勒勒車上的兩個輪子,從遙遠歷史的那端歌唱著蒙古人對大自然的無限崇敬和對命運的無盡感慨而緩緩走來。
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蒙古族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與民俗生活各個環節相關聯的長調民歌體裁,如婚禮歌、搖籃歌、贊頌歌、宴歌等;眾多的長調民歌體裁在具體的民俗場景中又表現出較強的程式性特征,如婚禮歌可細分為迎親歌、送親歌、分發歌等,甚至在每個環節中以哪一首長調開始,以哪一首長調結束,在每個部落中都有各自延承數百年的約定。這些約定在蒙古族各部落民眾中口耳相傳至今,成為彰顯部落特征的文化符號。
2005年11月,中國和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以下簡稱長調)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隨著一系列保護措施與宣傳活動的開展,人們對于長調的認識不斷加強,保護的效果不斷凸顯。長調申遺成功以來的十年,正是內蒙古自治區非遺保護工作不斷推進、不斷完善的十年。可以說,長調的保護進程從某種程度上見證或代表了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年保護工作的成果和經驗。
長調是由中蒙兩國聯合申報的項目,因此,長調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對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的杰出貢獻。中蒙兩國以此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動,極大地推動了長調的保護和傳承。
2008年和2009年,中蒙雙方專家在兩國境內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聯合田野調查活動。內蒙古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面積相當于12個韓國,而蒙古國面積比內蒙古還要大近三分之一,在如此廣袤的草原上進行單一藝術形式的全面田野調查,其難度可想而知。
聯合調查組的專家們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對兩國境內538名深居草原深處的長調代表性藝人進行了面對面調查,形成160多個小時的視頻、110多個小時的音頻和20000多張照片資料。在開展田野調查工作時,他們特別感受到了蒙古族牧民歌手們對于長調的熱愛。很多在牧區生活的民間歌手,聽說調查組到來的消息,或騎馬、或騎摩托車趕來,只為獻上一條藍色的哈達,并將自己祖傳而來的長調唱給調查組聽,這種深深的文化自覺成為蒙古族長調民歌擁有長久生命力的源泉。
從2010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開始嘗試設立蒙古族長調民歌文化保護區,并在全區范圍內劃定了第一批保護區:錫林郭勒盟、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和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在這項宏偉的文化布局中,首次提出了以游牧文化生態保護為切入點,以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為指導的一種模式,為長調保護留下了一片凈土。在六大長調保護區中,中部的錫林郭勒草原和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屬于典型草原,西部的阿拉善草原為戈壁草原,涵蓋了多種草原類型和與之相匹配的游牧文化類型。
對于長調藝術的傳承,離不開游牧文化的傳承,如果長調中歌唱的游牧生活場景不復存在,年輕人又如何能唱出歌中故事。長調文化保護區為他們提供了一片凈土,在保護區的具體實施中,內蒙古實行動態管理,制定詳細的長調保護規劃、實施細則和考核細則,以詳盡的制度法規推進長調保護區各項保護工作。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青睞,而學術研究的成果直接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快速推進和理性發展。2012年和2015年,內蒙古文化廳分別在作為蒙古族長調民歌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和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召開了內蒙古自治區長調學術研討會。在這兩次全區性的大型學術會議中,除了來自各大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們,更引人注意的是來自基層的牧民們體現了極高的文化底蘊和素養。他們充分利用蒙古族口傳歷史的優秀傳統和優勢,考證某種長調民歌的歷史淵源、論述本部落長調的演唱風格和特征,有實踐有理論,成為兩次學術研討會最大的亮點和收獲,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細化長調風格區的現實依據和有力支撐。
眾所周知,分類是任何一個學科研究的基礎。在內蒙古文化廳的牽頭組織下,在對長調民歌文化進行不斷研究的同時,不斷強調要尊重長調的內部多樣性。從2011年開始,在時任內蒙古文化廳副廳長、中蒙兩國長調聯合保護協調委員會專家喬玉光的帶領下,專門組織團隊進行專題攻關,對長調的風格區劃分進行了學理性研究和細化,基于長調內部風格多樣性保護的需要,將內蒙古的長調依據風格特征和部落性文化背景,重新劃分為17個風格區,并以此為基礎,在全區范圍內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搜集整理了1333首活態傳承的各風格區長調民歌背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包括演唱禁忌、民俗功能和民歌產生背后的傳說故事,更有些歌曲追根溯源,找到了具體的創作年代和創作者,將長調的學術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些珍貴的一手資料,洋洋310余萬字以《內蒙古蒙古族長調風格區及其曲型曲目》為書名,以蒙、漢兩種文字分別于2016年和2017年集結出版并發行。
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如何運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為目前亟待破題的時代命題。在內蒙古文化廳的總體部署下,2017年9月,《內蒙古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獲得自治區民委及相關專家團隊的驗收考核,正式上線運行,成為全國首個正式上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數據庫。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護傳承人就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長調傳承人的保護起步較早,成果較為突出,從2010年開始,內蒙古圍繞著長調傳承人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活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從2013年6月開始,內蒙古文化廳以集中召集采錄、重點地區田野調查式采錄等方式,以長調搶救性錄音為切入點開始了多次的搶救性保護試點工作,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2015年5月,內蒙古文化廳開始全面推進全區蒙古族長調傳承人搶救性錄音活動。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搶救性錄音活動注重了對傳承人的全面搶救,不但對每位傳承人進行了詳細的信息登記,還對他們所演唱的每首長調民歌背后的社會禮俗、文化信息、民俗禁忌、傳說故事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記錄,并結合其本人演唱的全套歌詞版本的記錄,形成對于蒙古族長調民歌所處文化生態的全面性記錄和保存。截至目前,全區蒙古族長調傳承人搶救性錄音活動在兩年多時間內,共完成了35個批次,446名傳承人的搶救性錄音活動,覆蓋了全區8個盟市33個旗縣,共錄制瀕臨失傳的蒙古族長調民歌5848首。
在錄音活動中,留下了很多感人的瞬間,如在錄制第16批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土爾扈特長調民歌時,當所有的錄制結束后,其中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提出能不能唱一首自己創作的長調作為資料留給我們,當她眼含著熱淚唱完那首《守望故鄉》時,同來參加錄音的其他歌手紛紛表示震驚,說一直以來都以為這首長調是歷代相傳的民歌,而且還收錄在了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額濟納土爾扈特長調民歌集》當中。老奶奶講,建國初期時她才十多歲,因為國家建設航天基地需要征用整個土爾扈特部落的游牧駐地,部落首領毫不猶豫地表示愿意無條件支持國家建設,并帶領整個部落搬遷至現在的駐地。在告別故鄉之際,十幾歲的她編唱的這首《守望故鄉》很快在部落里流傳開來。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首長調慢慢地變成了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
活態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生命力的根本,而在活態傳承的鏈條中,年輕一代的傳承人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長調民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前,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影響到蒙古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使依附于游牧生活而存在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受到嚴重威脅:長調所負載的與傳統游牧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信息在逐步弱化,大量的以表現游牧生活場景為主題的長調情況堪憂。而在長調相關社區中,學習母語——蒙古語的年輕人逐年減少,這使得長調民歌的傳承受到嚴重威脅;社區年輕人對蒙古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沒有足夠的認識,更多的是對現代文化的追求和向往。為了形成完整的傳承鏈條,培育一批忠實的受眾群體,挖掘長調民歌傳承的后備人才,內蒙古文化廳啟動了“千校萬戶計劃”,具體做法是在全區范圍內支持1000所學校、10000個傳承戶進行長調民歌的傳承和保護,從最基礎的家庭和孩子抓起。
計劃開展四年來,共與10個盟市的36個旗區的近100所民族中小學校簽訂“千校萬戶資助計劃”,覆蓋面近30萬人,支出金額達近1000萬元。這些支持措施和保障資金,使全區范圍再次掀起了長調保護和傳承的熱潮。
長調民歌作為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中最令人注目、最神奇、最精美、最富于藝術魅力的、最富有人與自然完美統一特征的音樂形態,必將在草原上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