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貴忠
(廣西煤炭地質局 ,廣西 柳州 545005)
礦區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斷褶帶北東側巴馬旋卷構造西部之龍田穹窿東緣。區域出露的地層有石炭系~二疊系的碳酸鹽巖和三疊系的碎屑巖。石炭系屬碳酸鹽巖臺地深海相沉積,下二疊統為海盆相沉積,上二疊統為碳酸鹽巖臺地邊緣淺海相沉積,三疊系屬淺海相沉積,濁積特征明顯,分布最廣,為本區賦礦層位。
石炭系出露于龍田穹窿核部,為淺灰至灰色厚層至塊狀灰巖、白云巖夾薄層狀硅質巖;二疊系構成龍田穹窿圍翼,下統棲霞組為灰、深灰色中至厚層塊狀生物碎屑灰巖夾生物灰巖,與下伏上石炭統呈平行整合接觸,下統茅口組為灰白、淺灰色塊狀砂屑藻屑生物碎屑灰巖夾生物灰巖、亮晶含生物屑砂屑灰巖。三疊系構成龍田穹窿外圍翼區,中三疊統百逢組巖性為灰至青灰色中層至塊狀粉--細砂巖夾粉砂巖、泥巖,與下伏二疊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或斷層接觸。中三疊統地層是該區的重要賦礦層位。
區域構造以褶皺構造為主要特征,次為環形斷裂及北西向斷裂。與工作區關系最為密切的構造為龍田穹窿及環形斷裂,龍安金礦位于龍田穹窿東翼之外環形斷裂帶上。
礦區地層較簡單,僅出露下二疊統茅口組和中三疊統百逢組,中部則分布有第四系,巖性特征分述如下:
(1)下二疊統茅口組(P1m):分布在礦區西部,為淺灰、灰白色灰巖夾白云巖,中上部為灰黑色灰巖夾薄層狀泥質灰巖,局部為燧石灰巖夾薄層狀硅質巖,底部以白云巖為主夾灰巖。厚度大于200m。為礦區金化礦體底板或基底。
(2)中三疊統百逢組(T2b):廣泛分布于礦區東部,主要為薄~厚層狀細砂巖、粉砂巖、泥巖及凝灰質砂巖,總體走向南北向,傾向北東、東或南東,傾角于與茅口組碳酸鹽巖接觸附近變化較大,稍遠離則較穩定,一般10°~40°。與下伏地層呈斷層接觸,是礦區賦礦層位。厚度大于300m。
(3)第四系(Q):分布于工作區的西、南西部緩坡、巖溶洼地溝谷中,為砂礫、砂土、亞粘土等組成的沖積、殘坡積層。厚度小于20m。
礦區位于龍田穹窿東緣,區內次級褶皺構造不發育,斷裂構造較發育。斷裂構造主要為圍繞穹窿的環形斷裂F1,F1規模大,貫穿整個工作區,在礦區內其總體呈南北走向,傾向東,傾角總體較緩,一般60°~75°,局部達45°~50°,沿斷裂線巖石具弱至較強硅化碳酸巖化、硅化、褐鐵礦化和泥化等礦化蝕變特征,是礦區的主要控礦構造。受其影響,中三疊統百逢組中次級斷裂破碎帶、層間擠壓破碎帶也較發育,成為礦區的容礦構造。
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圍巖蝕變有硅化、褐鐵礦化、碳酸巖化。
礦區經地質勘查工作,發現金礦化體一個,即①號礦體。
①號礦體:位于龍田村東邊,賦存在F1接觸破碎帶中,呈似層狀產出,產狀與F1基本一致,總體走向南北,傾向東,傾角60°~75°,長約1700m。單工程厚度3.50-11.46m,平均厚度5.90m,金品位0.64~2.83×10-6,平均品位 1.25×10-6。
(1)礦石類型及礦物組成。本礦床屬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床,礦石自然類型為含金蝕變碎裂巖、壓碎(砂質泥)巖,礦石具硅化、褐鐵礦化、碳酸巖化;礦區礦體主要分布于近南北東向破碎帶及其旁側次級層間破碎帶中, 巖石破碎(碎裂)強烈,滲水性強,風化深,氧化好。礦石物質組成較簡單,礦石中的礦物均為中低溫礦物。據野外觀察及巖礦鑒定結果,礦石礦物主要有:褐鐵礦(包括鐵質)(0.5%~1%)、自然金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絹云母(34%~80%),石英(含玉髓)(7%~46%),次為高嶺石(3%~5%)。其中(硅化)壓碎泥巖礦石絹云母含量高,估計是巖礦石泥化強烈及受熱液蝕變所致。
(2)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主要為壓碎結構和砂、泥質結構,顯微鏡下礦物呈他形柱粒狀變晶結構、顯微鱗片泥質結構、顯微粒狀變晶結構,礦石構造為壓碎狀、角礫狀、網脈狀和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
(3)礦石化學成分。礦區工業類型屬單一金礦石類型,金的含量即為礦石的品位。據礦石化學多項分析結果和礦石半定量全分析結果,礦石中有害元素含量低,有用組分除金外,其它尚無回收價值。Au是唯一可利用的有益元素,含量一般0.50~1.20×10-6,屬于低品位的氧化礦石。
(4)圍巖蝕變。礦石具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等。其中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徹。
(1)礦床成因。礦區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斷褶帶北東側巴馬旋卷構造西部之龍田穹窿東緣。構造運動在該區形成了龍田穹窿和F1環形斷裂,斷裂沿二疊系碳酸鹽巖和中三疊統砂泥巖分布,并在中三疊砂泥巖中形成次級斷裂、裂隙和擠壓破碎帶等構造,提供了導礦和容礦條件。地下熱液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從深部上移,一方面從深部攜帶Au、S、Fe等成礦物質,另一方面在運移過程中不斷萃取地層中的Au等成礦物質,形成含礦熱液。含礦熱液沿F1上涌,在F1的有利部位以及中三疊統百逢組中的斷裂、裂隙帶或擠壓破碎帶中,交代聚集沉淀成礦。離礦區有幾公里遠的巖漿巖,也可能為金礦的形成提供部分熱源。礦床受構造和巖性控制的特征明顯。初步認為本礦床屬在桂西北地區廣泛分布的中~低溫地下熱液作用形成的斷裂破碎帶熱液蝕變超微粒浸染型金礦。從斷層的相互關系及切割地層看,其成礦時期為印支期。
(2)遠景評價。礦區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斷褶帶北東側巴馬旋卷構造西部之龍田穹窿東緣。區內斷裂發育,加之地層巖性主要泥質粉砂巖、細砂巖,滲透性好,為成礦熱液的遷移與容礦提供了空間;1:5萬化探Au異常值較高,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基本沿斷裂帶展布。經過前期普查工作,在斷裂破碎帶中發現了金礦體,已控制了一定規模,礦體沿走向、傾向沒有完全控制,從目前施工的工程揭露到的礦體情況看,礦體沿走向有延長、沿傾向有延深趨勢。總體上,勘查區具有金礦成礦的有利條件及較好的找礦前景。
綜合分析評價;巴馬縣龍安金礦為一個小型礦床,其內外部建設條件較好,礦山開采對環境沒有大的影響,經概略研究礦床潛在總利潤達936萬元,投資利潤率400%,投資回收期1年(包括基建期)。說明雖然礦床規模較小,金品位較低,但礦床開發仍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