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 張 敏
合肥幼專作為安徽省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責無旁貸,其實早在2016年合肥幼專就開始探索與地方政府合作開辦普惠園、不斷提升辦學質量、培養更多優質學前教育人才等路徑在落實“幼有所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探索“幼有優育”。校-園共建項目正是基于提升我校乃至我省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的基礎上產生的。
在高職院校“全實踐”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培養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學前專業教師其實踐能力的發展、提高要回歸到專業發展的試驗場——幼兒園,通過校-園融合開展專業研究與實踐,這是當前我國學前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趨勢和走向。基于這樣的背景我校申報了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校-園共建學前教育專業融合型實訓基地建設項目”(以下簡稱校-園融合項目),該項目于2016年9月立項,其目標是將合肥幼教集團附屬實驗幼兒園建成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和研究基地,打造專業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立項以來本著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高校專業教師、幼兒園教師共同成長與發展的原則,實現了實訓基地共建、課程共建、專業發展共同體共建、實訓環節共建等。校-園融合項目開展的過程既有經驗,也有不足。
校-園融合項目的研究與開展主要是通過基礎設施共建、實訓環節共建、專業共同體共建、課程共建等路徑完成和實現項目建設的目標。
(一)基礎設施共建
在學前教育系專業人士必要的協助與指導下,合肥幼教集團總園——合肥幼專附屬實驗幼兒園基本條件設施于2017年初建成,并在同年9月1日開園,基地幼兒園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8800平方米,設有大、中、小、早、特教18個班級。這所幼兒園區別于一般幼兒園的是它承載著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習實訓需求任務,因此它的設計上也區別于一般的幼兒園,在兩個教室之間建有觀察室,學生在觀察室可以觀察兩邊教室的幼兒活動,又不干擾班級常規活動的秩序,還可以完成相應專業課程實踐學習的任務。現共建成觀察室9個,功能室8個,音樂廳1個,共有實訓室18間,既滿足開園要求,也滿足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觀察、觀摩、研討的需求。
(二)實訓環節共建
有了基地幼兒園專業試驗場,專業教師將專業課程的實踐任務轉移到幼兒園,學生實習與實訓有了臨床試驗專門場所,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專業實踐的能力。在此過程很自然地形成了雙導師制,專業課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與分配實訓學習任務,將課堂延伸或轉移至幼兒園,由高校教師與基地幼兒園教師進行現場共同指導與評價學生的學習任務。除了實訓雙向指導,實習任務、專業技能大賽等均有專業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共同指導,從而彌補高校教師一線實踐經驗缺乏,幼兒園教師專業理論學習不足。雙導師制的實行推進了實習實訓環節的共建,有效地推動了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也為校-園雙方教師的取長補短、共同學習與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專業共同體共建
1.駐園結對,深入一線
學前系攜手基地幼兒園開展駐園實踐,項目組教師自愿選擇一個幼兒園建立長期駐園結對關系,持續深入開展相關校園融合活動。每個結對幼兒園指定一位教師作為負責人,根據園校雙方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和幼兒園共同制定切實可操作的駐園活動方案,依據方案共同開展駐園活動。駐園結對還根據各實訓基地的實際需求和教師特長,采用一對一結對、包班結對、組團結對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
同時,學校從學前系選派1名副教授擔任合肥幼教集團分園園長,9名優秀教師掛職集團各分園擔任副園長一職,讓長期從事理論教學的專業教師深入到幼兒園一線,以專業引領實踐,促進幼兒園的專業發展;用實踐檢驗專業理論,再回歸到高校課堂,讓專業理論課堂有地氣,更讓高校教學與專業現實需求相對接,為進一步提升我校人才培養質量服務。
2.走進高校,參與教研
對于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 《家園溝通技巧》《幼兒園班級管理》《幼兒園活動設計指導》《幼兒園玩教具制作》等,從基地幼兒園聘請骨干教師和園長承擔相關的教學任務,同時還請她們參與《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相關課程大綱的修訂,以及參與從教能力考核的評審,共同制定評審標準等工作,以促進一線教師經驗提升的同時,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案例讓學生的專業認知與學習更形象生動。
3.相互開放,資源共享
基地的幼兒園與學前系形成教學資源共享,幼兒園的活動和高校的課堂相互開放,高校教師可以隨時駐園聽課,幼兒園教師也可以再“回爐”,幼兒園教師也可以根據自身專業發展的需求,隨時走進高校的課堂與學生共同管理,進行專業理論的再充電與拔高。
4.協同教研,共同發展
根據幼兒園專業發展和實際工作的需求,不同學術領域的駐園教師不定期地為幼兒園教師開展專業學術講座,為家長開展科普科學育兒知識的講座與座談,聯合幼兒園到社區組織家長開展親子活動和教育公益活動等。項目組成員還與基地幼兒園教師共同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共同制定家長開放日的活動方案,參與一課三研和同課異構等教研活動。而每項活動的開展,學生是我們最重要的參與者、交談者、分享者。正是因為這種深度的交流與溝通,相互影響與促進,形成專業發展的共同體。
(四)專業研究共建
依托幼兒園的實踐平臺和高校的專業理論研究資源,項目組成員與集團分園——北崗花園幼兒園合作進行“生命·生態·生活”課程研發、常規的園際教研、共建名師工作室等。駐園對結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幼兒園的實際發展需要,明確不同階段的研究方向,深入幼兒園和幼兒園教師一起完成研究任務,參與到幼兒園已有課題的研究或新的課題申報中,共同開展教科研活動。
(一)校-園融合項目實施的反思
鑒于項目真正開展的時間僅有一年,在前期開展的過程中由于校-園雙方在融合的認知、理念、定位等方面缺乏深度溝通,會出現單向融合的不對等情形,不利于雙方活動的持久開展,也不利于推動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發展;也會出現融合流于形式缺乏深度的情形,進而導致偏離研究初衷,無法達到真正形成學前專業學生、高校教師、幼兒園教師三位一體的專業發展共同體。還會出現校-園融合內容的窄化集中于教研活動的開展,疏于科研活動、個案研究等方面的關注與共研。顯然,全面的、多角度的、多層面的融合才能真正地促進項目落實,完成項目最終要達成的目標。
綜上可見,真正實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高校教師、幼兒園教師共同發展的目標,要促進校-園融合的內涵建設,從真正意義上了解校-園融合的初衷,明確校-園融合的出發點,明晰校-園融合的內涵發展策略,才能真正地實現校-園全面、深度融合,最終落實以實踐育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二)校-園融合內涵發展的應對
1.明確校-園融合的內涵,以開放的心態互促發展
在項目實施的初期,高校與幼兒園會有一個磨合的過渡期,幼兒園在安排教研活動時總想呈現最好的活動與狀態,把高校教師下園定位于專家指導。而高校教師特別是入職不久的年輕教師缺乏幼兒園的實踐經驗,對于幼兒園的教研活動也是一頭霧水,怯于參加活動源于不知如何評課。這正是不了解校-園融合的內涵的最初表現。校-園融合真正的內涵是走進彼此、相互學習提高、共同推動學生專業實踐的發展。只有真正了解校園融合的內涵才能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每一次共同教研活動,高校教師帶給幼兒園教師來自理論層面的理念上的引領,幼兒園教師給予高校教師的是豐富的幼兒園教學實踐經驗,兩者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真正地實現共同發展。而高校教師和實訓基地教師的專業發展無疑將有力地推動學校的育人質量。
2.讓融合成為一種機制,促專業實踐落地生根
幼兒園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試驗場,真正落實學生、高校教師、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實踐發展,需要校-園融合長期、常規開展并成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這就需要讓校-園融合活動建立各種機制以有效保障專業實踐發展。正如本項目在不斷嘗試開展駐園對結活動,高校教師通過擅長的領域活動與幼兒園有該領域需求的多名教師結對,可以是高校教師與班級結對等等,通過學期初制定的駐園活動方案將教研活動常規開展。還嘗試選拔優秀的教師定期掛職基地幼兒園以深入幼兒園開展活動,使校-園融合活動成為一種機制,以促進校-園融合活動長期并有效地保障其持續發展。
3.通過資源整合與共享,實現互惠雙贏
高校附屬幼兒園是高校教師和學生的臨床實踐試驗場,也是他們的第二課堂,能夠有效地彌補高校實踐場地和實踐對象的缺乏。而對于幼兒園教師專業理論水平薄弱的現實,高校的圖書館、實訓室、實驗室、舞蹈室、功能室等都是幼兒園教師提高專業發展的有利資源。除了物質資源,最重要的是高校教師的人力資源為幼兒園專業發展提供專業上的支持,使幼兒園教師能夠及時解決自身專業發展中的困惑和障礙。幼兒園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薄弱與興趣點再次回到高校課堂,繼續深造,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素養。促進專業水平的提高。
對于高校的專業教師而言,可以隨時走進幼兒園,觀察幼兒,了解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通過深入地了解才能使專業教學有針對性,使得教科研內容接地氣,而不是從理論到理論,以抽象對抽象地研究。依托于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使校—園雙方互惠共贏。
4.創多元的融合方式,構建“三位一體”的專業共建模式
校-園融合從橫向來說應是多角度的融合,從縱向來說是深度的融合,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融合才能從根本上促成高校教師、幼兒園教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形成專業發展共同體。換而言之,創多元的融合方式才能真正實現“三位一體”的專業共建。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而言更多地參與幼兒園的活動才能更早地了解自身專業發展的需求,盡早地適應工作內容與環境,更好地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對于學生的專業發展而言是百利無一害。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合對于專業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來說其益處也是不言而喻。概而言之,“三位一體”的專業共建模式推動了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升,讓“幼有優育”不僅是理念,更成為不斷接近的目標。
綜上所述,校-園共建學前教育專業融合型實訓基地建設既有亮點,也有不足,讓不足成為進一步砥礪前行的動力,校-園雙方和衷共濟定能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