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葉集區姚李鎮長崗小學 王學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眾多新觀念、新方法推陳出新的今日教壇,學生素質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我在數學課堂上對學生如何學好數學做了一些嘗試性探索。我認為:學生要想學好數學,必須具有學習的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的求知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專心傾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而興趣是專心傾聽的根本。因此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點,在課堂上,教師應盡可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識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上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力求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學生樂意聽。
學生比較容易做到專心傾聽老師的語言,但是一旦指名發言或小組討論發言時,大部分同學未必能做到專心傾聽。針對這一情況,我常常利用這個年齡段學生喜歡表現的特點,讓他們都來做小老師,對發言的同學作一個評價,如:說一說你認為發言的同學說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給他什么建議等。這一環節讓學生能夠做到堅持專心傾聽,并能更快更牢地掌握課堂知識,語言和表達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升。
認真閱讀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在閱讀題目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思維習慣。學生沒有認真閱讀的好習慣,會在多方面體現出其弊端,如:做練習時不會審題、析題、概括題意,甚至有的學生讀題目時只讀一半,就開始盲目答題。尤其是一些較復雜的題目,不少同學只讀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數字或個別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著感覺做。數學問題的解答,多是嚴謹且唯一的,沒有認真閱讀,出錯便不能避免。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主觀意識差,在課堂上容易跟隨大流,人云亦云,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創設思考的情景,并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問學生時,要多方考慮,照顧學力不同的學生。要對學生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他們動腦筋的欲望。學生的潛能是個不竭的寶藏,你對他們有多大信心,他們就能給你多大的驚喜。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維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學《統計》時,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路口視頻,讓學生統計在一分鐘之內過往的車輛中,貨車、面包車、小汽車、公共汽車各有多少輛,一遍放完后,很多同學都說:“老師,太快了,再來一次?!钡诙椴ネ暌院?,同學們還是來不及記錄。然后我問學生:為什么看了兩次都未能記錄下來呢?你們小組討論一下,有沒有辦法能又快又準確地記錄下來呢?同學們各抒己見,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組員記錄面包車,有的記錄貨車,有的記錄小汽車,有的記錄公共汽車,1分鐘視頻播完后,各個小組都有了統計結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進行了小組合作,從而使合作成為一種學習需求。
數學來源于生活。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并把數學應用于生活”的思想,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實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教學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如:我在教學《觀察物體》中“鏡面對稱”的內容時,先讓同學都去照一下鏡子,然后在小組交流:人在鏡子里的特點,鏡子內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活動和交流總結出: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學習數學,就是一個不斷整理、內化,進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學會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繼發展的知識結構,為創新提供一定基礎。如:我在教完“5的乘法口訣”時,給學生出了很有趣的一道題,我問:你知道王老師今年幾歲嗎?猜出來有獎品喲!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然后我出示了一幅有規律排列的糖果圖,橫排7顆,有5排。我接著說:“王老師的年齡數就隱藏在這幅糖果圖里,看誰能找到數出一共有多少顆糖果的最快辦法?!蓖瑢W們爭先恐后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把7看成3+4,就分別有3個5和4個5,加起來就是35;有的說:我先看成5個5,再加2個5……就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進一步整理與內化。
雖然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有招,就可以幫助孩子們養成終身受益的良好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