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文峰學校 曹立明
改革開放四十年,民辦學校如燎原之火遍地開花,又似雨后春筍迅速發展。在黃山這塊尊師重教的行知故里,民辦學校在校生數量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且呈進一步增長趨勢。
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是:民辦學校自身如何克服軟肋,練好內功,優勝劣汰;如何真正在管理上突破瓶頸,實現創新,增強生命力,進而成就百年基業。
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與社會現實條件的制約,我國民辦學校早期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這是具有內在科學性和規律性的。
首先,全身心的投入。學校在創辦時期,憑借家族成員之間特有的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和相關的社會網絡資源,以較低的成本招生、招師;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形成巨大的合力;可以迅速擴大辦學規模,更容易取得良好效果。
其次,有較強的執行力。在一般情況下,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家族各成員對外部環境變化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尤其是市場變化的信息能很快傳遞到學校的每位員工;家長制的權威領導,可使得學校的決策速度更快、更及時;在執行上,由于內部信息溝通順暢,成員之間容易達成共識,政策貫徹執行得力;家族整體利益使得家族成員本身具有更高的動因而努力工作。
第三、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家族成員彼此間的信任及了解的程度遠高于學校中的其它成員,成員之間特有的血緣、親緣關系,使學校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心理契約成本較低,加上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合一,學校管理成本就自然降低。
可以說,家族式管理目前最適合中、小規模民辦學校的發展。但是,經過辦學初期的原始積累,學校面臨的主要矛盾將是如何從“創業結構”向“發展結構”轉換,如何為二次創業奠定堅實的制度平臺,避免出現“富不過三代”的家族企業命運。
認清家族制與提升學校整體素質的矛盾,借鑒我國近年來一些明星家族企業的衰落教訓,努力克服家族式管理用人機制上存在的任人唯親、先入為主、不求進取等現象,變革并不斷完善和創新家族管理制度。
第一、“事業”為首。辦學校首先要定位為一項公益性事業,每一個家族成員必須把這個理念植根于骨髓里。學校的發展投入將是永不間斷的,只有對開拓新事業有旺盛需求的學校,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現代學校要真誠關愛、保護那些可以為學校發展提供戰略思考的方案、建議,重用高水平的管理者,抓好后備人才建設,確保學校事業能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忠誠”第一。忠誠就是教職員工忠于學校,忠于事業,忠于職業。管理層要合理設計員工的升遷途徑,把學校的長遠目標和個體目標結合起來,幫助員工找到今后發展的合適位置,滿足員工自我成就之需求。讓全體員工對學校文化有信心,珍惜良好的人文環境,更加積極投入工作,從而實現價值。
第三、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在民辦學校,家長是上帝,教職工是現代服務員。只有家長滿意,生源才有保障;只有提升服務水平,學生才可以創造佳績;只有獲得社會贊譽,學校才會良性發展。所以,辦學者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真正摒棄“小我”的思想,牢固樹立“大我”的觀念。
民辦學校是需要苦心經營的事業,經營和管理具有不同的概念內涵。民辦學校的經營是通過教師培養出不同于其它學校的學生,使家長的資金投入有價值,以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以此來擴大學校規模。而學校“產品”質量的評估標準是軟性的,加之“產品”的不可再塑或重塑性,只有經營過程一步步到位,產品才能“合格”,并確保合格率始終在顧客滿意范疇之內。
這就是說,作為特殊的實體經濟,民辦學校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同時,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覺按兩個規律辦事,努力把經營和管理兩者有機統一起來。并選擇性地借鑒一些現代企業的先進的、成熟的管理經驗,逐步按照現代公司制框架建立科學的制度體系,規范治理結構,實現整體管理水平質的飛躍。
在學校工作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職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要大力發揚主人翁精神,尊重教職工和學生的首創精神。要全面加強教職員工的自主式管理,強化學校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意志和能力,持續發揮教職工的實踐主體作用。
學校文化,就是圍繞學校的核心價值理念,引領深化學校辦學行為和教育行為,形成自身特有的視覺品牌形象,并通過校園可視空間進行展現。校園文化在學校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其性價之比,高于大廈,重于大師。而校園文化建設,包括三個層面,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
如何建立優秀的校園文化,這個課題很大,愿景很宏偉。但是,在實現中國夢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并結合時代特點賦予其新的有生命力的內容,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文章,不斷推陳出新。
總之,做成一個品牌不容易,做好一個品牌更難。所以,我們的探索永遠沒有止境,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