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沅陵縣農業機械化管理局 劉海清
沅陵縣位于茶葉優勢產業帶的中心區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大力推進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高度融合,努力把茶產業發展成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把沅陵建設成中國茶文化旅游強縣、中國茶產業10強縣。全縣有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70多家,茶園總面積達15萬畝(1畝=667m2,下同),有120余家茶葉加工企業,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年產茶8000噸,綜合產值8億多元。
隨著市場經濟縱深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業“用工難”、“用工貴”問題日益突出。勞動密集型的茶產業面臨嚴峻挑戰,傳統茶園生產方式因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增加,比較效益下滑,成為制約沅陵縣茶葉生產發展的“瓶頸”。2017年以來,沅陵縣積極貫徹落實省農機局提出的“四提升”工作要求和市農機局關于“五園”機械化提升工程實施方案,順勢而為,加強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茶園生產機械化。依托湖南湘瑞健茶業有限公司,在官莊鎮沐濯鋪村建立1500畝茶園生產機械化試驗示范基地。試驗示范推廣標準化茶園開墾、茶園管理和茶園采摘等先進適用新機械新技術,培育扶持茶園生產機械化專業化服務組織,提升茶園機械化生產水平。計劃通過五年連續推進,力爭到2021年全縣茶園家家有機械,進園用機械,基本實現茶園生產機械化和標準化。
如何加強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推進茶園生產機械化?結合本縣茶產業實際,通過調查研究,筆者有以下三點思考。
要實現茶葉采摘和茶園修剪、耕整、植保這四個關鍵環節的生產機械化,除修建機耕道、地塊連通等適機田土改造外,還必須推行適宜的農藝管理措施,使茶園生產適宜機械化操作。要抓住六個關鍵:
(1)規范種植規格。新發展茶園統一采用寬行定植方式,淘汰其它不適于機械化生產的種植規格。
(2)統一優良品種。選用無性系良種,不用茶籽發展新茶園。
(3)完善修剪方式。通過定型修剪保持樹高、蓬面和茶蓬間距,矮化樹冠,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以適應機械化操作。
(4)變革施肥方式。適應機械采茶特點,優選施肥品種,增加施肥量,改革施肥時間和方法。
(5)因園配套機型。對規模化標準化茶園要大力引導運用高性能、智能化機械。為全縣近3萬多畝的傳統定植的行間狹窄老茶園適應機械化生產的要求,引導茶農購買體積小、重量輕、功率足、多用途的微耕機,解決老茶園機械難耕整問題。
(6)優化茶樹蓬面。為提高茶樹蓬面有效日照時數,要示范引導茶農購買平型修剪機,將原來的弧型蓬面改為平型蓬面,增加蓬面光照時間,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還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要推廣并實現茶園生產機械化,就要讓茶農在生產機械化的過程中降低勞動強度并獲得良好的收益,掌據機械化操作的技術和得到相對于市場價格更便宜的生產機械。要做好四項工作:
(1)用好陽光工程培訓政策,培訓農機操作技術。農業、農機部門要積極利用國家陽光工程培訓等平臺,采用農機展示會、農機現場操作會等形式,每年培訓農機操作手300人以上,使所有擁有茶園生產機械的農戶都有會操作的機手。
(2)實施好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茶農認購生產機械。落實國家購機補貼資金,補貼茶農購買茶園修剪機、采茶機、微型耕整機和植保機械。
(3)積極申報省級農機示范推廣及服務能力建設和“百千萬工程”項目,補助示范基地基礎設施、樣機購置和關鍵環節技術創新,扶持茶園生產機械化專業化服務組織建設。
(4)注重輿論宣傳造勢。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增強茶農對“茶葉生產的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認識。除農機部門利用會議、發放資料、網上宣傳茶葉生產機械化的好處外,涉茶部門也加入到宣傳行列中,有效營造宣傳份圍,使茶園生產機械化的觀念深入人心。
推廣和普及茶園生產機械化,不單是為了“機器換人”,重在推行精準、生態、綠色生產方式,有效促進茶產業的提檔升級。要突顯七大成效:
(1)改觀茶園園相。茶園機械修剪使茶園樹冠蓬面平整,茶樹高度一致,茶園通風性、采光性大為改善,茶葉病蟲害發生概率降低,通過機械化修剪的茶園,成為茶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為觀光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2)增長茶葉產量。機械采摘剪口切面平滑,有利于新芽葉快發,同時機采鮮葉下樹率高,增加了茶葉產量。
(3)發展精深加工。機械化采茶大大提高了夏秋茶的產量,中低檔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帶動精深加工企業創收增效。
(4)提高種茶經濟效益。經過專家測算:機械化生產與傳統生產畝平節本增效1500元,若全縣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60%,全產業鏈增效將超過1.35億元。
(5)增加茶園種植面積。由于生產機械縮短勞作時間,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性支出,種茶與種農作物和其它經濟作物的比較效益在不斷提高,農民發展新茶園的積極性會越來越高,促進全縣實現茶園種植面積20萬畝目標。
(6)提升茶產品安全品質。機采使茶芽萌發形成了明顯的輪次,每輪次采摘需間隔20天以上,而植保用藥時間一般又在每輪茶機采后,這樣能有效保證農藥使用后的“安全間隔期”,使茶葉的安全品質得到保障。
(7)轉移茶區青壯勞力。茶葉產區普遍成立有機剪、機防和機耕服務隊,造就一支學機械、用機械的農機操作隊伍,機械一般老年人和婦女也會操作,這為青壯勞力外出務工提供機會和可能。這樣增加茶農外出務工經濟收入,提高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