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強
(成都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礦區位于蓮花山背斜南東翼北東向強構造變形區,普安山字型構造西反射弧與彌勒一師宗深大斷裂帶結合部;大地構造隸屬于揚子陸塊西南緣,東南面瀕臨右江造山帶。屬于云貴高原中部過渡地帶,淺切割低中山溶蝕侵蝕地貌,地勢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區內中二疊晚期噴發的峨眉山玄武巖分布廣泛,是主要的含礦層位,區域上地下水類型主要有巖溶水和基巖裂隙水。巖溶含水層主要為二疊系茅口組(P2m)和棲霞組(P2q)以及石炭系馬平組(C2m)、黃龍組(C2h)、擺佐組(C1b),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巖溶管道型,富水性強,地下水補給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基巖裂隙含水層主要有飛仙關組(T1f)、梁山組(P3d)、龍潭組(P31)、峨眉山玄武巖組(P3β)等,以碎屑巖為主,富水性普遍較弱。
當地區域上屬于南北盤江分水嶺北西部,屬北盤江水系一級支流烏度河匯水范圍。礦區附近地表水系不發育,無常年性流水的地表河及水庫,僅見有幾條季節性溪溝,該區域淺層地下水的補給方式主要為大氣降水,降水過后,一方面雨水形成坡地匯流,以溪溝的形式向區外排泄至烏度河;另一方面,雨水從地表下滲,通過巖土孔隙,構造等從垂向上對地下水進行補給。受地形條件、構造等因素限制,地下水將以接觸泉的形式排泄,而深部P2m地層中的巖溶水則以巖溶管道和巖溶大泉的形式向外排泄,最終匯入烏度河,烏度河河床標高約950m,可作為區域最低侵蝕基準面。
(1)地質構造。礦區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六盤水斷陷普安山字型構造西反射弧與彌勒一師宗深大斷裂帶結合部;蓮花山背斜南東翼北東向強構造變形區。區內構造復雜,主要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育,小尖山礦段巖層總體傾向呈南西西向,大麥地礦段巖層總體向南東傾向。
(2)地貌。礦區位于云貴高原中部過渡地帶,一般海拔1700m~1950m之問,地勢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屬淺切割低中山溶蝕侵蝕地貌。浮土較厚,灌木林發育以及季節性農作物掩蓋嚴重,礦(化)體地表露頭較差。礦區最低處為東部的大麥地巖溶洼地,海拔高1584m,可視為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
(3)氣象。礦區地處烏蒙山脈南端,云貴高原中部過渡地帶,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度變化大。年平均氣溫為12.5C°,年均降水量1400.9mm,5月~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
礦區及附近地表出露地層由新到老為:第四系(Q),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1)、峨眉山玄武巖組(P3β)及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地下水類型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和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其特征如下:
(1)松散孔隙含水層。該類地下水賦存于第四系(Q)殘坡積物和強風化各類巖石中,巖性為第四系土黃、褐黃色殘坡積物夾灰巖碎塊及玄武巖碎塊,厚0m~35m。由于地形坡度大,上述巖性下部透水性好,故該類地下水不易保存,透水性較強,含水性差。
(2)基巖裂隙水。①峨眉山玄武巖組(P3β)基巖裂隙含水層為礦區主要賦礦地層,根據巖性特征共分為三段:第一段(P3β1):頂部為灰綠色、紫紅沉凝灰巖、礫狀玄武質凝灰巖,中下部為灰、深灰色凝灰質玄武巖、玄武巖夾角礫狀沉凝灰巖;底部為灰色角礫狀玄武質凝灰巖。巖石后期蝕變強烈,主要有碳酸鹽化、硅化、高嶺石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毒砂化。厚7.24m~90.91m。第二段(P3β2):上部為灰、深灰色角礫狀凝灰質玄武巖,下部為灰色、灰黑色沉凝灰巖,由火山玻屑、巖屑、少量生物碎屑組成的沉凝灰巖。第三段(P3β3):灰、黃褐、紫紅等雜色粘土質沉凝灰巖、凝灰巖、凝灰質粘土巖。具水平層理,風化后普遍被鐵質浸染。厚20m~40m。該層共調查泉點33處,流量處于0.004L/s~1.20L/s,之間。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
受地形條件及含水層結構控制,以近源排泄為主。地下水化學類型為HCO3.S04-Ca型水,含富水性弱。該層是金礦體的主要賦礦地層,是礦床的直接充水巖層。②龍潭組(P31)基巖裂隙含水層。為一套含煤碎屑巖建造,為濱岸沼澤一潮坪相沉積環境。下部為灰黃色薄層粉砂質粘土巖、粉沙巖,中部為灰黃色薄層粉沙巖夾黑色薄層炭質粘土巖及煤層;上部為灰黃色粘土巖、粉砂質粘土巖夾少許灰色中層泥質灰巖。與下伏峨眉山玄武巖組地層整合接觸。殘存厚度90.0m。該套地層主要發育于區北東部邊緣,詳查階段調查泉點6處,最大流量0.20L/s,對礦山開采影響不大。
該類地下水主要賦存于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地層中,上部巖性為淺灰色厚層白云質條帶、白云質團塊灰巖;中下部為灰色厚層生物碎屑灰巖、細晶灰巖、白云質條帶及團塊灰巖;頂部為深灰色薄層至中層硅質條帶灰巖、角礫灰巖。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本層巖溶發育,枯季地下水徑流模數>6L/s.km2,富含巖溶管道水且富水性極不均勻。地下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型,含富水性強。P2m大泉出露于礦區外圍最大流量500L/s,出露標高約1450m。礦區內礦體最低埋藏標高1550m,高于礦區區域上P2m地層排泄大泉的標高。分析認為該層雖為主礦體直接底板,但該層巖溶水對主礦體開采發生底板突水的可能性較小。
勘探區發育有一系列的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近東西向及北西向次之。F1正斷層,走向北東向,傾向南東,傾角60°~89°,斷距l00m左右,西段于吳家寨延伸出詳查區外,東段于大荒地北延伸出詳查區。表現出多期性,破碎帶寬2m~5m,產狀60°~75°在大麥地的公路上揭露,破碎帶寬l0m~20m,大麥地以北,峨眉山玄武巖第二段與茅口組直接接觸,產狀變陡,局部直立。F2逆斷層,正斷層,走向北東向,傾向南東,傾角60°~88°,斷距40~110m左右。破碎帶垂厚3m~15m,主要由角礫狀凝灰質玄武巖組成,角礫多呈棱角狀,大小一般0.5mm~1.5mm,膠結物主要為凝灰質。由于礦區范圍內無常年性地表水體,所以區內斷裂構造不存在溝通地表水體成為礦床突水通道的情況;分析認為礦區內斷裂構造成為礦體突水通道的可能性小。
區內出露泉水點均為淺部風化裂隙水,且流量均較小,雨季見水流出,枯季幾乎全部斷流。
該區淺層地下水主要為P3β基巖裂隙含水層中的潛水,補給方式為大氣降水,并嚴格受到降雨強度的控制。降水過后,一方面雨水形成坡地匯流,以溪溝的形式向區外徑流;另一方面,雨水從地表下滲,通過巖土孔隙、風化裂隙從垂向上對地下水進行補給。
綜上所述,礦區內P3β基巖裂隙含水層中的潛水具有補給條件差、徑流途徑短,當地補給當地排泄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