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任嘉雯,李 曉
(南京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江蘇林地資源相對不足,林業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改革開放之后,江蘇省對林業發展提起了高度重視,全省掀起了林業經濟建設熱潮,林地面積、森林蓄積呈現雙增趨勢。進入新時期以來,江蘇林業強勢發展,省委制定并推行“綠色江蘇”現代林業行動,旨在建立覆蓋全省的林業生態發展體系,以此促進全省林業經濟的發展。針對江蘇現代林業產業的發展進行研究,能夠建立起林業經濟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機聯系,在綠色江蘇的綜合發展理念下進一步提高林業經濟效益,促進當地林業經濟綠色化、高效化、低碳化發展。
根據江蘇林業局統計,截至2016年,江蘇省森林面積156萬hm2,林木覆蓋率22.8%,活立木總蓄積量9609萬m3,國有林場76個、面積10.67萬hm2。森林資源總量穩步提升,植樹造林和森林質量提升工程深入推進,2016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積3.03萬hm2,森林撫育面積7萬hm2,新建省級綠化示范村572個。
(1)木材加工業初具規模。江蘇林業以蘇北楊木最具特色,楊木加工帶來了巨大的林業效益,全省楊木種植面積達92.77萬hm2,楊林蓄積6841萬m3,占全省林地總面積的34.3%,占全省活立木蓄積的58%。當前,省內林木加工企業已經發展至6644家,林業總產值達124.6億元,出口利潤價值達3.2億美元,為國家創利稅15億元。通過近年來江蘇林業的強勢發展,產量一躍排進全國第3位,使江蘇省從一個缺山少林的省份變成了木材資源大省,楊樹產業己成為蘇北農村經濟的支柱主業。
(2)林木種苗產業勢頭強勁。江蘇在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的同時,已經形成了以花卉苗木為主的特色經營模式。在特色林業發展中,相繼形成了以吳江為典型的苗圃經濟帶,徐州林業則以林木繁育、篩選優質良種為特色,宜興已經建起全國級杜鵑種植實驗場,如皋綠園、華夏花木等林業龍頭企業強勢發展,帶動了全省林業經濟的穩步推進,并形成了骨干企業的良性帶動效應。
(3)經濟林產品生產加工業蓬勃發展。當前,省內經濟林面積已經超過36萬hm2,產品總量超過189萬t。省內已經建成果品冷藏倉庫273座,貯藏能力達18.97萬t/年。省內林業加工企業達216個,林業經濟產值已達54.9億元。其中銀杏產業取得了巨大的市場效益,以邱州和泰興兩地發展動力最為充足。
(4)森林旅游業迅速崛起。江蘇省在發展林業經濟的同時,林業旅游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全省已經建成森林公園34座,其中國家級13個。2016年,全省林業旅游接待人數達417萬人次,旅游產值達到36869萬元,森林旅游格局出具形成,其中以“蘇州、無錫、常州”、“寧波、鎮江、揚州”、“徐州、連云港、淮安”旅游線路發展最為成熟。
(1)總產值穩定增長。2014年,林業總產值繼續快速增長,全年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3898億元,比2013年增長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12.50%、5%、15.55%。根據統計數據可知,在省委大力推行“綠色江蘇”下,江蘇省林業產值在2005~2014年期間持續增長,增長率也趨于平緩。
(2)產業結構優化。林業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已由“十一五”末期的 52:41:7,調整為目前的 26:63:11,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保持穩定增長,以林業旅游與休閑為主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3)林產品種類豐富。根據地域特色,鼓勵企業或林農發展優勢產品。例如,如皋花木大世界和常州夏溪花木市場的花卉苗木產業、無錫太湖陽山水蜜桃的瓜果產業、邳州板材家具產業園的人造板產業等等。豐富的林產品也提高了林業產業產值和改善林業產業結構。
(1)森林經營粗放,資源潛力未能充分發揮。江蘇省在水土資源上占有一定優勢,對發展林業經濟助力較大,但是在森林培訓技術方面過于粗放,造成森林質量整體偏低。首先體現在森林資源整體占比較低,尤其是在人均林地面積方面仍處于全國較低水平。二是樹種結構缺乏科學性,楊樹這一單一樹種已經占據全省林地總面積的34.3%,樹種單一性過高。這些問題造成省內林業資源效益遠低于發達國家,而林業經濟的潛能還有待深度發掘。
(2)木材加工技術落后,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從20世紀90年代起,江蘇省內木材加工產業發展迅猛,但是不少加工企業均屬私營或者個體加工,不但規模偏小,而且技術含量低,生產效率低下,雖然企業總數較多,但是在加工企業分布上不夠均衡。產品加工質量缺乏穩定性,質量波動較高。同時,加工企業還存在技術落后、資源應用能效低等問題。
(3)非木質資源開發力度不夠,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從江蘇全省林業經濟發展形勢來看,除銀杏已形成產業特色之外,省內林業整體缺乏精細化開發理念,無論是在加工貯藏還是在市場銷售中管理都過于粗放,技術水平低而且產品形式單一,綜合發展水平偏低。尤其是在鮮果加工貯藏方面發展較為薄弱,缺乏品牌優勢和產業主導優勢。
(4)林業產業體制不夠健全,政府對企業的宏觀調控不力。從當前江蘇林業經營體制而言,在資源培育與開發加工中仍存在脫節問題,林木種植生產與加工銷售之間聯系不夠密切。從林業產能布局而言,則存在重復建設問題,尤其是一些小型企業數量猛增,但是生產工藝、設備落后,缺乏有效的檢測技術,進而造成資源應用能效過低、政府調控不力等問題。
在林業產業發展中,基地是發展生產的重要基礎。江蘇省林業基地建設需要具備統一布局規劃,結合主導產業與省內林業資源特點形成嶄新經濟發展格局,在林業基地建設上要突出高標準特點,以示范基地建設為主導,擴大基地經營規模,提高基地經營水平,促進全省林業基地集約化發展。
在資源培養方面則需要突出市場導向作用,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信息技術促進全省林業產業化發展,以此提高林業經濟的整體效益。通過商品林帶動全省林業建設步伐,通過森林產品、森林旅游產業的發展形成林業產業與周邊產業的高度融合。以發展城市綠化和資源培育為主導,建設省內林業發展示范基地,打造銀杏、復合竹材、花卉等為主的林業周邊經濟,突出江蘇林業的人文特色,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體系。
(1)以楊樹產業鏈為主線的林板(紙)一體化產業。以省內楊林基地為發展先導,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樹種優化形成高效林業發展基地,大力發展林業訂單經濟。加大木材加工產業發展力度,積極引入新工藝、新設備,結合現代管理理念緊扣市場脈搏,提高產品附加值,在保證林木加工質量的同時,注重其生態環保性能的開發,縮小膠合板生產規模,以木漿造紙為突破口發展生態林業,市場產品結構科學調整,促進其更新換代。
(2)以城市綠化和資源培育為主線的林木種苗產業。在江蘇省林木種苗產業發展中,需要突出新品特色,打造名優品牌,尤其需要以高檔苗木花卉為主導,充分發揮銀杏、楊木、竹類、花卉、特種樹木的培育種植,大力發展珍惜苗木和花卉產業,結合全省地理地質差異突出種植特色:丘陵地帶以經濟樹種為主、沿海則以防護林樹種為主,加大種苗基地示范園建設,擴大苗圃產業規模,著力打造苗木、花卉一體化發展的龍頭產業,促進省內林業產業集團式發展。
(3)以銀杏為主體的特色經濟林產品綜合利用產業。在經濟林木發展中突出銀杏、板栗等果品發展優勢,加大經濟林改造力度,積極引進新的經濟林樹種,加大林業加工占比,注重全省林業深加工產業的發展,著力提高林業附加值,依托市場需求發展特色林業產業。
(4)以竹類資源綜合利用為主體的竹產業。江蘇有著深厚的竹產業發展基礎,省內竹木資源較多,以此為依托發展特種竹木以及觀賞竹經濟,加大優質竹木培育了力度。結合省內豐富的楊木資源儲備,發展新型竹木結合的現代經濟,大力開發竹纖維產品,形成竹木加工一條龍化發展體系,建立貿工林協同發展的龍頭經濟。以竹瀝、竹筍等特色資源為依托,加大保健產品開發力度,促進省內竹木產業的大力發展。
(5)以突出江蘇森林文化和人文特色為主體的森林旅游產業。以江蘇森林旅游為主導,深挖森林產業潛力,結合休閑、養生、文化等建設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森林公園,注重服務項目的開發和完善,提高森林公園運營水平,通過假日經濟促進省內森林旅游發展,發掘更多商機。在江蘇林業旅游發展中,以山林資源為開發主線,整合當地園林資源、名勝古跡等打造蘇南森林旅歐帶,東部沿海則需要突出濕地以及野生動植物特色,建立起生態旅游基地,徐淮宿地區則要充分發掘丘陵資源和漢明文化,建成具有人文特色的森林旅游景點。
江蘇省林業產業的發展必須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主導,提高其組織效率的同時,也有利于產業化運作模式的形成。這就需要在發展林業科技的同時注重新品開發,密切圍繞市場需求提升林業產業競爭力,與各大林業院校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形成科技引進、應用、推廣的完整服務體系,促進省內林業產業整體科技含量的提高。
林業產業的發展最終要體現在惠民增收上,依托省內林業發展建立起骨干帶頭企業,政府要給予一定的人力、物力扶持,尤其是相關政策的扶持,通過科技成果轉讓、政策傾斜等促進林業企業資產重組,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龍頭企業,提高全省林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品牌優勢帶動全省林業經濟發展。
江蘇省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同時政府還要給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勵,結合市場經濟規律和省內林業產業發展特點,進一步強化宏觀調控作用,加大組織寫作力度,為省內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加快綠色江蘇現代林業產業的發展步伐。
[1]彭方仁,楊玉珍,黃寶龍.加強森林資源培育促進綠色江蘇現代林業產業發展[J].西南林學院學報,2015,(4).
[2]徐焱君.講究科學規劃促進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6,(22).
[3]孫洪革.試論如何強化林業資源管理的幾點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6,(22).
[4]唐智芳.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6,(21).
[5]丁賀,聶華,張穎.中國林業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及彈性模型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2014,27(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