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丫
(西華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1)學習狀況。由于父母的長期缺失,孩子的學業無法得到有效的督促和輔導,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不強,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較低。多數留守兒童不在意學習成績的好壞,覺得學好學壞一個樣,部分孩子存在厭學情緒、還有小部分的孩子甚至存在有逃學行為。因此,留守兒童大多數對待暑假作業就只是為了完成老師規定任務,從而存在著有答案的盡量抄答案,沒有答案的會做的才做,不會的就亂寫,太復雜的也不寫等不良現象。并且普遍存在著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作業,卸下包袱的想法,從而,留守兒童完成作業的時間是極短的。當然,也存在著根本不寫作業的情況。據某學校老師曾說道:“暑假作業是所有作業中的完成率最低的,完成質量最低的”。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是祖輩撫養,針對這一現象,有學者認為祖輩們由于本身教育觀念的落后和自身精力的有限,無法對留守兒童進行額外的課后再教育,思想上仍拘于教學課堂上的講授和作業,對假期的學習安排更是缺乏考慮或無力安排,不懂得如何有效地讓留守兒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合理的課堂外的學習。對于孩子的假期學習也缺少必要的監管和輔導,沒能使留守兒童認識學習課外知識的重要性,養成假期廣泛涉獵,學習的良好習慣。
(2)娛樂狀況。現如今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文化基礎設施欠缺,沒有圖書館可供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課外學習,沒有文化活動場所可供他們進行娛樂活動,假期文化生活顯得貧乏單調。他們有大量的空余時間卻得不到合理利用。走訪調查的數個鄉村及小學,沒有圖書館,沒有網絡中心,沒有體育設施。反而存在不少電子游戲室、臺球室、網吧等,由于缺少監管,這些違章營業的娛樂場所往往成了一部分留守兒童的主要的假期活動地點。這對缺少父母陪伴、性格孤僻、苦悶無聊、天真純潔的留守兒童極具腐蝕性和誘惑力。
(3)“遷徙小候鳥”面臨著“二次留守”。每年暑假,有支數量龐大的隊伍就像候鳥般“飛”進城里與父母相聚。然而,進城之后的“小候鳥”許多卻遭遇“二次留守”。對于“小候鳥”來說,相較于熟悉的農村環境,充滿新鮮感的大城市充斥著不少安全隱患。全新的城市生活環境,使他們的生活、安全、心理需求等常常面臨更多的挑戰。在這陌生的城市,他們沒有玩伴、聽不懂城里人講話、不熟悉周邊的環境。父母也因為工作太忙或者疏離時間太久,與之交流甚少,這使得孩子心理上存在被疏忽感。再次,即使來到父母身邊,由于高強度、超時間的工作量加之又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父母也無精力和能力輔導。對于城里的輔導班,由于所學知識存在著地區差異,并且面對高昂的費用,父母也是愛莫能助。因此,這些“小候鳥”只得在狹小的宿舍沉溺于看電視和玩手機。并且,在城市生活了兩個月的“小候鳥”回到農村也會表現出諸多的不適應,例如,晚睡、變得懶惰、變得更加敏感、更加注重物質生活等等。這些問題對于冒著諸多危險來到陌生城市的小候鳥和期盼與孩子生活從而增強感情的父母來說都是一種無奈。
農村留守兒童假期生活現狀對于孩子們養成勤勞節約,良好品行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巨大消極的影響是無法忽視的。
暑期,是鄉下農活最多的時候,也是農村孩子最忙的時候。除了在田地里除草、折枝、埋肥,還要搶收早稻、搶插晚稻。留守兒童孩子由于父母在外,比其他孩子更累。留守娃大多數都能吃苦,也很懂事。一個個小小的身影,頂著烈日,出沒在田間地頭,割禾、脫粒、扯秧、栽秧。在某些村莊,70%左右的孩子父母都外出務工去了,留守孩子們挑起了家里的重擔。留守的孩子早當家,這些經歷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此外,留守兒童中的小候鳥們帶著對父母的思念跋山涉水,來到父母的城市與父母團聚。一方面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長期分離造成的情感缺失;另一方面又能夠讓農村孩子親身感受城市的文明,體驗城市的生活方式,這對于農村兒童的自身成長和未來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1)心理問題。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年齡是在成長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時期。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祖輩撫養,嚴重缺失父母的關愛和心理上正確的引導。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家里的老人不容易察覺,而大部分留守兒童也不愿意與監護人交流說明,從而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感到軟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自尊心容易受到打擊。
(2)學習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少父母的管制和輔導,加之年齡尚小自制力低,而其他監護人大多為文化程度低且思想傳統保守的祖輩,他們很少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有幫助和監督,認為只有在假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可以。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偏科、成績不理想、甚至輟學等現象廣泛存在。
(3)生活問題。留守兒童的假期日常生活問題和生活習慣問題情況不容樂觀。在假期里大多數會在祖輩“在學校累了,在家就應多休息”等思想下養成不規律的作息習慣,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理應有健康規律的作息時間和適當的娛樂來促進身體發育。但留守兒童大多為祖輩撫養。這種撫養方式中,他們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在假期基本上放縱孩子的一切生活問題,例如,上學的時候因每天早起,假期就可以睡睡懶覺;平時電視看得少,假期也可以多看看電視等等,卻較少在精神、道德上管束和引導。同時,祖孫的年齡差距使他們的思想觀念差距大,在假期長期的朝夕相處,在思想上的碰撞容易使青少年兒童產生逆反心理。
(1)多方聯合,積極開展“暑期課堂”活動。政府應積極聯合高校志愿者和當地學校,定期開展留守兒童“暑期課堂”活動,關懷幫扶留守兒童的假期生活,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用大學生的前沿視野拓寬留守兒童的眼界,引領孩子們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特長,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例如,幫助他們解決平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檢查和糾正假期作業,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養成良好的暑期生活習慣。還可以在課堂上教授他們一些如地震、火災的逃生方法以及一些生存技能。此外,還可以利用鄉村自身存在的條件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例如,組織鄉村孩子爬山、徒步,在陶冶情操中培養團隊精神;鄉村山青水秀,空氣清晰,可以據此組織孩子們欣賞田園風光,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與熱愛家鄉的情感。
(2)改善和豐富農村文化娛樂設施。一方面,圖書館關懷可解決留守兒童無書可讀的現狀,圖書館可發揮其參與社會教育的職能,為留守兒童送知識、送文化。可以通過在農村開設圖書館和設立文化服務站的方式,為留守兒童提供可供閱讀的書本,甚至網絡資源。在充實留守兒童精神世界的同時,引導其積極向上;鼓勵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現狀。另一方面,政企協作。建設“兒童網吧”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留守兒童文化信息服務中,加強面向留守兒童文化信息服務的實施力度。幫助留守兒童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網絡技能,培養其信息意識和信息獲取的能力。另外,利用信息技術屏蔽各種不適合兒童瀏覽的信息,加大過濾各類不利于兒童成長的網絡資源。
(3)政府主導,責任共擔,構建關愛“小候鳥”的長效機制。政府應對農村留守兒童予以高度重視,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為外來務工者家庭融入城市創造條件。例如,取消對進城農民工子女入學限制,取消各種不合理的費用,降低教育成本,從而消除農村留守兒童不能留在父母身邊的最大障礙。讓“小候鳥”既可以在原籍便利就學,來到城市,又能夠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享受同等待遇,這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此外,交通運輸部門應安排相關人員照顧、看管乘車的“小候鳥”,為出行的“小候鳥”保架護航。另外,暑假里可以由社區牽頭、以學校、幼兒園為活動場所,把所在地的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召集在一起,成立假期托管或夏令營,開展各種活動,讓“小候鳥”快速適應、融入城市生活。
(4)引導父母,重視家庭教育。依法維護權益,形成以家庭為主的親情關懷機制。督促留守兒童的父母承擔監護責任,引導農民在勤勞致富的同時,要妥善處理好外出務工與留守孩子教育的關系。在溝通時間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或者至少半個月能交流一次。假期把孩子接到身邊,不能只忙于生計,盡量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去參觀、玩耍,讓孩子長見識,去體會父母掙錢的艱辛。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學習成績,其他方面也應該關心,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因此,父母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盡可能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留守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的溫暖。
[1]陳慧.福清市農村留守兒童假期生活的調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邵青臣,佟雪紅,陳建敏,等.農村留守兒童暑期文化娛樂活動狀況調查[J].改革與開放,2013,(18):46-46.
[3]車輝,沈潔.“遷徙之憂”——農村留守兒童暑期進城探親現象透視[N].工人日報,2011-7-18.
[4]高遠,余濤,李娜,等.西部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及解決措施——以甘肅省會寧縣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7,(27).
[5]高林娜.留守兒童假期生活問題關注分析——以長陽縣九柳坪村為例[J].神州旬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