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紫婷,李梁平
(上饒師范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0)
婺源縣的農業景觀多年來發展緩慢,長期以來都是油菜花海觀光為主。婺源縣種植油菜的歷史悠久,油菜播種面積超過0.67萬hm2,一天內最高接待游客數量高達20萬人次。婺源縣提出要實現全縣公路沿線兩側和景區景點可視范圍內的油菜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95%以上,專門成立油菜種植工作領導小組,層層壓實責任,把指標分解到村組、落實到田塊。
總體來看,婺源縣農業景觀較為單一,規劃粗放,政府過于重視油菜種植面積,忽視了農業的景觀價值,缺乏對農業景觀的長遠認識。
(1)農村土地利用率低,耕地荒廢閑置。單一種植油菜,農業收益低,無法滿足民眾的正常生活需求,大量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造成農業耕地荒廢。傳統的耕作方式被拋棄,農耕文化被淡忘,農業景觀的核心價值在消失,面臨著失去傳承的危險。同時,農業景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農業景觀的季節性變化會引起旅游吸引力的季節性差異。在旅游淡季則出現農民外出打工,土地閑置的現象。婺源縣對廣大農村地區農業景觀的保護迫在眉睫。
(2)農業景觀產品雷同,植被類型銳減。婺源縣農業景觀旅游項目種類不多,眾多鄉鎮開發模式雷同,極少數熱點景區打造四季花海、楓林等觀光旅游。單一發展油菜花海,使生態結構的穩定性、生物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壞,造成植被類型銳減,游客對農業景觀的認同感也會逐漸消失。婺源縣在營造景觀的過程中忽視了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土地利用均勻化,導致傳統的農業景觀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婺源縣農事活動及民俗資源開發不足,且沒有與農業景觀相結合。婺源縣在營造農業景觀的過程中,對林海景觀的開發較少,過于重視耕地而忽視了林業景觀的開發。
(3)營造和保護意識弱,土地污染加劇。在農村,農民對農業景觀的用途缺乏思考,忽視了農業景觀的生態功能。農民對油菜的種植違背了農業景觀營造和保護應遵循長期和短期相結合的原則。婺源縣的農業景觀都是在原有農業基礎上形成的,當地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專業的農業知識,對農業景觀保護的意識不強。少數農民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拋棄了傳統的精耕細作方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農業污染,土壤硬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農業景觀也進一步惡化。
(4)游客保護意識不強,破壞農業景觀。存在部分游客素質較低,出現破壞農業景觀和污染環境等不文明行為。自駕車游客的汽車可能造成植被碾壓,游客還會踐踏植被,采集植物,驚擾動物;游客隨意采摘油菜,在菜地中亂丟垃圾,將垃圾留在當地,對環境造成污染,造成旅游環境較差。
(5)政府資金投入不足,規劃有待完善。政府從2006年開始每年設立油菜專項基金,對村民種植油菜花僅給予每畝十元的補貼,去培育油菜花景觀品牌。政府對油菜景觀的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同時,農民種植油菜的經濟效益低,造成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不足,不利于營造農業景觀。同時,婺源縣政府對農業景觀的規劃有待完善,農業景觀規劃項目單一,缺乏科學的規劃體系,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1)調動農戶積極性,利用荒廢和閑置耕地。制定政策,建立獎勵機制,鼓勵農民主動參與農業景觀的營造,引導農業景觀“一村一品”,形成豐富的農業景觀,提高農業景觀的價值。吸引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回歸,充分利用荒廢的耕地,挖掘農業景觀的核心價值,開發出獨具地方特色的景觀,把徽文化、茶文化和農業景觀結合起來,融入到農業景觀中。確保農民主體到位,精心組織農民,調動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
利用耕地,提高復墾率。利用植物的季節特征,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閑置的耕地。實行輪作制,發揮土地的最大價值,盡量避免農田空置、裸露。在選擇農作物種植時,必須立足于生態保護,使樹木和花草形與環境相協調,遵循自然規律,突出鄉土特色,在有限的空間內規劃出種類豐富的農業景觀。
(2)因地制宜,突出鄉土特色。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開發農業景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農業資源、農耕文化、農業生產等方面,做到因時、因地制宜,突出農業景觀的鮮明特色,可以增強農民對農業景觀的認同感。婺源縣農業景觀資源類型多樣,地域性明顯,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營造農業景觀,要立足于農業資源和民風民俗,充分發揮資源特色,提高農業景觀亮點,融入現代元素及新的創意,提升景觀的檔次和水平。在婺源農業景觀的營造過程中要突出農業景觀的核心價值,挖掘文化內涵,融入到農業景觀中,婺源鄉村旅游農業景觀的吸引力就會大大增加。
(3)強化培訓,提高農民素質。要實現農業景觀的可持續發展,須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定期開展農業知識技能培訓,建設一支農村人才隊伍,充分利用職業學校資源,讓農民學習足夠的農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獨特的農業景觀,并幫助農民解決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培訓,讓村民了解農業景觀的脆弱性,意識到保護農業景觀,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讓村民成為農業景觀開發和保護的合作者。村民身體力行,進一步影響前來觀光、度假的旅游者,達到保護農業景觀的目的。
(4)加強宣傳,提高游客素質。旅游旺季游客增多時,加強對游客的宣傳教育,提高游客保護農業景觀的意識,使游客認識到保護農業景觀的必要性。景區合理規劃景區線路,分散人流,把游客數量控制在環境承載力內;在景區門口的電子屏、宣傳欄播放保護農業景觀的宣傳片,呼吁游客保護農業景觀,培養游客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在景區內懸掛條幅,向游客發放農業景觀保護的宣傳資料并向他們講解保護農業景觀對生態壞境的重要性;政府制定相應法則,對破壞農業景觀的游客進行小額罰款,以儆效尤。
(5)科學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婺源縣政府要有策略有重點地加大對鄉村旅游業的投資力度,安排農業景觀營造和保護的專項資金,增加農戶種植油菜的補貼款,調動農戶參與營造和保護農業景觀的積極性。鄉村旅游地規劃的農業景觀需要與山形水勢相結合,在選擇適宜的區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以及農作物生長對生態環境條件的要求,選擇適宜種植的農產品。要充分利用婺源縣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業旅游、種植茶葉、果樹等經濟林木。在村落四周種植果樹,達到綠化美化的效果;村莊外圍與農田菜地銜接的區域,保護好周邊的農田景觀,禁止隨意圍田造房。
[1]馮嫻慧,戴光全.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業景觀特質性的保護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8):104-11.
[2]張怡.喀斯特景區農業景觀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5.
[3]蔡政祥,梁發超,劉黎明.農業景觀分類方法與應用研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7.
[4]梁發超.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景觀規劃方法探討[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