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斌
(南部縣農畜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四川 南部 637300)
(1)沒有建立完善監管機構。這幾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主干框架逐步搭建完成。但大部分還停留在省、市及縣級農業部門,未延伸到鄉鎮、村級。①監管機構未完全建立,存在合署辦公的問題,監管人員有所欠缺;②掛牌機構加多,未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③難以直接監督零散的農戶。
(2)質量安全檢測能力不強。基層檢測機構人員、資金不夠,缺乏專業的檢測人員,儀器、設備較為落后。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水平普遍有待提高,表現在檢測人員專業水平不高、技能普通,檢測方法較為單一、檢測范圍窄、效率低等方面,誤差較大,欠缺高超的檢測技術和手段,如超痕量分析技術。縣級、鄉級檢測工作難度更大。
(3)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工作。農產品缺乏標準化生產管理,分散經營占很大比例。且我國農產品數量大、種類多,農產品質量標準不一,缺乏對產地環境安全、生產過程的控制標準。沒有針對性的檢測方法。制定的農業標準跟不上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難以推廣先進的農產品生產與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
(4)對投入品監管難度較大。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肥料、農藥等投入品使用較多,由于利益驅動,到最后不規范生產和經營投入品的問題時常發生,導致了有毒物質殘留,污染了水資源、大氣等。由于這些投入品經營業主多,素質不一,提升了監管難度。且現階段難以多地聯動展開違法藥品下架、收繳與銷毀工作,且缺乏專門的銷毀處置部門。
(5)相關制度法律不夠完善。現階段,國內農產品的準入和溯源制度不夠完善,農產品從各渠道直接進入市場,出現質量問題難以追根溯源。《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雖然讓農業部門有了明確的執法身份,但對農產品的界定、具體品種等不夠清晰,監管盲區較多,監管責任沒有明確規定出來。未制定對分散農戶的監管法律。
(1)不斷完善建設監管機構。①努力爭取政策與資金支持,健全覆蓋鄉鎮、村的監管機構體系,配備足夠的監管人員。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落實情況,納入到地區政府的政績考核內,做好財政預算,促進監管、檢測、執法等相關工作,有足夠的經費支持;②建設完善的鄉鎮監管體系,監管工作有專人負責,經費到位;③組建村級協管隊伍,在生產一線做好監督管理。
(2)采取措施提升檢測能力。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需要通過檢測來衡量與判斷。需要采取措施提升檢測能力。①逐步完善基層檢測機構,更新設備與儀器,引進或培養技術人員,保障設備、場所與人員“三到位”,符合檢測需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問題上,縣級、鄉鎮級檢測應多偏向于多功能檢測及生產過程的檢測,對企業、基地、市場方面的檢測,應多偏向于基于產業鏈兩端進行監控;②加大監督、抽檢力度,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等生產的蔬菜、水果,加大抽檢力度,以點帶面,起到示范作用;③積累本區域的監測數據,做好預警預報工作,有效評估可能存在的風險,挖掘出風險隱患與潛在的危害,預防質量安全問題。
(3)推進標準化產業化建設。①要提升重視程度,加大力度培育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場等,促進標準化生產;②將“三品一標”工作作為重點,規范實施環境監測、現場檢查、產品抽檢等,促進標準化生產與管理,提升農產品質量與規模,塑造品牌;③創新質量安全檢測方法與標準,并基于實際情況不斷完善。
(4)加大力度做投入品監管。要做好專項執法檢查,對農業投入品生產、銷售過程中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①依法全面登記農業投入品生產及經營企業,質量安全管理、監管責任到人,實施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制定農藥市場準入制度;②進行推行農資抽查、監測制度,處罰不合格農資并公示。同批次違法投入品必須在全省下架,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流入市場,嚴格審批與供貨給必須使用的林業;③建立投入品無害化銷毀處置點,解決被沒收的投入品難以銷毀的相關問題。
只有真正加大力度和措施,建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提升監測能力和水平,并加強標準化、產業化的生產建設,再做好投入品監管,落實全程監控的手段,做好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宣傳、規范生產管理、技術人員培訓等,才能真正提升農產品生產質量,保證農產品安全,確保人民的身體健康,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穩定進步。
[1]戴杰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7):296-297.
[2]黃芳梅.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存在問題與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16,(2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