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安徽省界首市國土資源局,安徽 阜陽 236500)
土地利用和轉型的概念,是在21世紀初傳到國內的,并很快引起了相關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其涉及到的內容較為廣泛,包含了土地資源利用轉型、區域土地資源管理、土地環境效應等等。和我國的研究相比,國外的研究已經領先一步,并開始探討土地資源利用轉型和經濟全球化、林地資源利用等多方面的關系。目前我國的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占13.5%,林地占16.6%,可用草地占32.6%,城市用地和內陸水域占15.7%,而沙漠、山地、積雪冰川等占了21.6%。土地資源對于廣大人民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關鍵資源。而土地利用轉型就是要在運用土地資源的時候,同步實現我國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于其利用的時序,必須要作出合理的形態改變,而這種改變指的就是區域土地資源利用方面的轉型。在此之中,土地資源利用形態又可以分成兩種,也就是顯性和隱形,且獨類的利用形態轉變并不可稱之為土地利用轉型。當對土地資源進行利用的時候,采用國家機關或有關法律法規實施科學的規劃及管理,就叫做土地資源管理。這一方式能夠保障土地資源獲得充分、合理的運用,提升其利用率,規避一些不必要的浪費。在此之中,土地制度及政策便是管理的核心策略之一。
土地資源的利用和轉型是根據自然條件及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決定的,這就需要對土地資源進行管理、約束和科學引導,從大方向保障土地資源利用和轉型得以順利實現。此外,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也是對我國土地資源實施管理的關鍵方法。通常情況下,我國的土地制度包含有耕地保護制度、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土地征收與征用制度、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等。由此可見,這些制度對于國內土地資源的利用和轉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因而,我國相關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又要結合土地資源轉型的實際需求來開展。其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
(1)經濟手段對于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土地資源管理的經濟手段,指的就是管理者根據客觀經濟規律,對土地的利用進行調節與引導,進而體現出管理的職能。地租與地價都屬于經濟手段中十分常見的類型,同時也是由國家直接控制的調節杠桿。而這種地價杠桿對土地資源管理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調節土地利用結構,以及引導土地利用顯性變化等方面。國家憑借不同的稅種稅率,指導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工作。比如,為了達到穩定耕地面積的目的,我國采用了征收耕地占用稅的方法來抑制非農占用耕地行為。另外,還采用了財政撥款的方法,展現出國家的宏觀控制功能。例如,讓金融機構經由銀行信貸為用地方提供貸款,以此刺激對土地投資的增長,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土地利用集約度,實現隱形轉型。
(2)土地資源工程對于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對土地資源管理來說,其工程技術方面的措施包含了土地整治技術、土地規劃技術等。土地資源工程屬于系統性較強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工學、理學、農學和管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土地整治是管理土地利用轉型的關鍵方式之一,不論是土地整理、開發或是復墾,實際上都要劃分到土地資源工程技術的范圍中。所謂土地整治,就是運用隱形形態來完成土地的利用和轉型,并調節農地利用結構,把零散的地塊匯集到一起,進而提升土地利用率以及產出率。比如將中低產田轉化成高產田,對鹽堿地進行改造等?;蚴窃黾咏洕顿Y,規劃城市建設用地,把土地利用的內涵深入發掘出來。在確保不增加城市建設用地的前提下,逐步優化土地利用率。
(3)政策制度對于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相關政策制度通常都包含了節約用地制度、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新土地管理法規、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等。而這些制度都可以給土地利用轉型帶來較大的積極影響。首先,實施節約用地制度可以處理好當前土地利用率偏低的問題,并對土地轉型起到一定約束效用。其次,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確保土地交易或開發管理得到切實保障。再次,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能夠有助于農用土地朝著其余各種類型的土地利用進行轉變。最后,新的管理法規及政策的出臺,可以在以往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和發展,進而提高土地資源的管理效率和質量。
綜上所述,土地利用轉型和土地資源管理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而不論是土地資源管理經濟手段、工程技術或是政策制度,對于土地利用轉型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前現狀,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推進土地利用轉型,以此達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最終目標。
[1]楊倩.關于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的分析[J].四川水泥,2017,(1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