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崴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9)
2017年,我國旅游業的綜合貢獻達到8.77億元,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達到11.04%,旅游業也被列為“五大幸福產業”之首。現今的中國旅游業已經全方位融入國家戰略體系,正在走向國民經濟建設的前沿,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從全球發展的視角來看,世界政治重心的東移必將慢慢改變國際旅游客流的發展流向;未來15~20年全球經濟的發展必將促進加入旅游行列的人數驟增;從中國發展的視角來看,旅游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機遇中正在迎來全面、深刻、飛躍的全新時代,正在形成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據測算,我國經濟未來10~15年將保持平穩增長,到2030年將有超過75%的國人邁入中產行列(人均GDP 6000美元~3萬美元)。這意味著我國旅游產業將持續收獲改革紅利,旅游消費將源源不斷地釋放;從國際旅游業發展的視角來看,當今旅游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都超過了10%,旅游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產業,旅游業的競爭更加國際化。各國各地區普遍將發展旅游業作為參與國際市場分工、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推出更多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2015年5月,“旅游+”最初應用于“文山州旅游也發展戰略規劃”中,是由北京伯聯顧問首次提出。2015年8月,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開明開放開拓迎接“旅游+”新時代》一文中,對“旅游+”的概念、內容以及現實意義做了充分的闡述。“旅游+”是指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在此過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發展空間,推進旅游轉型升級。“旅游+”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一種新的生活形態、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態、一種新的先進生產力。在文中首次闡明了“旅游+”的四項鮮明的特征:①“旅游+”是需求拉動、市場推動的“+”;②“旅游 +”是創造價值、放大價值的“+”;③“旅游+”是以人為本、全民參與的“+”;④“旅游+”是可以充分拓展的“+”。“旅游 +”與“互聯網 +”一樣,具有“搭建平臺、促進共享、提升價值”之功能。作為需求旺盛、潛力巨大的產業,旅游以其強勁的市場開拓力量、美好生活追求動力及人文交流優勢,通過“旅游+”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
“旅游+”正在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和時代潮流,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推動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從我國戰略層面的視角:推進旅游+國家重大戰略,結合旅游也具有綜合功能帶動的優勢,有效對接、服務我國的重大戰略;從重點行業的視角:推進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如:旅游+研學、旅游+交通、旅游+休閑度假、旅游+新型養老、旅游+健康養生、旅游+購物;從熱點領域的視角:推進旅游+的重點突破,如:旅游+互聯網(用信息化武裝旅游)、旅游+美麗鄉村建設(實現旅游的精準扶貧)、旅游+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旅游+外交。“旅游+”時代已經到來,“旅游+”是時代賦予旅游業新的使命,“旅游+”已經成為新常態下推動我國經濟升級轉型的新引擎;現今我國旅游業在經過了30多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之上,集聚之能量已經具備推進“旅游+”的能力;“旅游+”更是產業升級的創新空間和主攻方向,它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旅游+”也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旅游,已經成為一種超越地域、超越國界、超越階層、超越種族、超越不同宗教信仰、超越不同文明的巨大力量,加速世界不同人群的交流、融合,而“旅游+”在此之中也將發揮著推波助瀾的加速作用。
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在我國初步形成“大眾旅游新時代、全域旅游新方位”的發展態勢下,《規劃》明確提出,推進融合發展、豐富旅游供給、形成綜合新動能中推進“旅游+”戰略的實施,推動旅游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旅游發展新領域。
2017年5月,國家旅游局印發《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導則》的“創建原則”中明確提出:突出融合共享。大力推進“旅游+”,實現旅游業與其他行業的磨合、組合和融合,促進旅游功能全面增強,使發展成果惠及各方,讓游客能滿意、居民得實惠、企業有發展、百業添效益、政府增稅收,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在《導則》的“創建任務”中提出:堅持融合發展、創新發展,豐富旅游產品,增加有效供給;并且第一次明確提出推動旅游與13個領域融合發展,將為全域旅游示范區完善產品體系提供行動指南。①“旅游+城鎮化、工業化和商貿”;②“旅游+農業、林業和水利”;③“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④“旅游+交通、環保和國土”。
全域旅游是我國新階段旅游業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導則》提出要“堅持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恰恰體現了全域旅游發展的改革創新性,旨在推進旅游發展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全域旅游的核心價值就是“旅游+”,通過“旅游+”促進產業融合,形成產業生態群落,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跳出景點旅游發展模式;通過“旅游+”社會、生態、環境等非經濟領域,促進社會進步和生態文明建設,跳出小旅游謀劃大旅游;通過“旅游+”部門工作,實現綜合產業綜合抓,形成“群馬拉車”的格局。
2017年8月,國家旅游局發布《2017全域旅游發展報告》,《報告》對全域旅游發展進行了階段性總結。《報告》中明確指出:“旅游+”已深入推進,全域旅游產品和業態不斷創新升級。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①推動“旅游+城鎮化、工業化和商貿”,形成美麗鄉村、旅游小鎮、森林小鎮等新型城鄉旅游產品;②“旅游+農業、林業和水利”,形成現代農業莊園,共享農莊、田園綜合體等新興旅游產品,形成了定制農業、會展農業、眾籌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③“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形成科技旅游、研學旅游、養生養老旅游等健康旅游產品與業態,形成了大型演藝、主題公園等文創產業和冰雪運動、山地戶外等體育旅游;④“旅游+交通、環保和國土”,形成了自由行旅游產品,包括自駕車房車營地、特色交通旅游郵輪游艇旅游、低空旅游、航空旅游小鎮、海洋海島旅游等新型旅游產品與業態;⑤“旅游+互聯網”,形成了在線旅游產品,如旅游互聯網金融、內容創造性產品、分享型旅游產品等;旅游大數據與智慧旅游產品,如各地旅游大數據中心、旅游大數據應用、智慧旅游交通、智慧旅游政務、未來景區、未來酒店等。
2018年1月,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在廈門召開,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做了題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奮力邁向我國優質旅游發展新時代》的報告。會議回顧了五年來尤其是“515戰略”實施以來我國旅游發展歷程,研判發展形勢,把握發展方向,并對今后一段時期全國旅游工作進行了安排與部署。在報告中明確闡述了現今我國著力推進產業融合,“旅游+”已成為產業體系升級擴容的新動力。我國主動推動旅游與農業、工業、交通、航空、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領域相加相融,積極推動健康旅游、體育旅游、工業旅游、科技旅游、研學旅游等新業態新產品競相發展,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10個、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10個、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30個。召開“旅游+互聯網”大會,推動互聯網、信息化成為旅游產品創新和業態創新的重要動力。
從“旅游+”的第一次提出,到現今“旅游+”不斷創新、不斷發展,都日益顯現出“旅游+”對我國旅游業發展中起到的積極作用,積極促進我國旅游業逐步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產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沿產業、全面依法治國的窗口產業;積極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戰略,通過“旅游+”戰略的深化推進,有效促進了旅游在這些重大區域戰略中的先行突破、融合融通的功能。為奮力邁進我國優質旅游的新時代,旅游業作為關聯度極大的綜合性產業,不可能再走封閉的自循環發展道路,必須選擇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轉變,“旅游+”的發展戰略也將在中國旅游發展的大環境下不斷深化、不斷創新,為全域旅游的融合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1]李金早.開明開放開拓迎接中國“旅游+”新時代[N].中國旅游報,2015-8-21(001).
[2]任國才,李曉麗.“旅游+”的本質與支柱[N].中國旅游報,2015-11-4(C2).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 3.htm,2016-12-26
[4]國家旅游局,國家旅游局關于印發《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的通知[EB/OL].http://www.cnta.gov.cn/zwgk/201706/t20170612_828210.shtml,2017-5-17.
[5]旅行的人,國家旅游局發布《2017全域旅游發展報告》全文[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6452563542148727&wfr=spider&for=pc,2017-8-23.
[6]中國旅游報,李金早:201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講話全文[EB/OL].http://www.sohu.com/a/215487070_772073,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