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平凡的世界》這篇文章中,路遙通過現實主義的筆觸為讀者生動展現了陜北山區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抗爭精神。基于此,筆者在分析路遙的生平及其創作背景之后,分析了《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對苦難意識的書寫,主要從時間角度、空間角度以及情感角度進行了苦難意識的深度剖析,意在幫助讀者理解《平凡的世界》中存在的苦難意識。
關鍵詞:《平凡的世界》;路遙;苦難意識
作者簡介:楊玉娟(1980-),女,河南南陽人,鄭州財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5-0-02
路遙用其一生的經歷書寫了《平凡的世界》,通過樸實平凡的文字,向讀者展現了1975年到1985年間,陜北農村地區的發展狀況,書中刻畫的人物是當時千萬勞動人民的縮影,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狀,通過主人公的抗爭精神,表達了苦難意識促使人奮進的思想,能夠為現代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提供幫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對《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對苦難意識的書寫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路遙及《平凡的世界》概述
1、路遙簡介
路遙出身于貧苦的陜北農村家庭,由于生活環境和家庭條件的影響,路遙從小就對苦難生活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路遙七歲的時候,因為家庭的經濟狀況比較差,父親選擇將路遙送到親戚家,想讓路遙在較好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條件下成長和學習,出人頭地。過于早熟的路遙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并沒有反抗父親的決定,離開了生養自己的土地,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這種生活使路遙有更加堅強的意志面對生活,培養了路遙獨立自強的人格。這種性格特點對路遙的文章創造造成了極大的影響。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三年之后,路遙被派遣回老家務農;1973年,路遙去到延安大學進行學習,并開始文章創作。因為路遙的生活經歷了較多的苦難,所以他創作的文章大都體現底層人民對苦難生活的抗爭,贊頌生活中的真善美。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在1985年開始創作的作品,路遙當時身處陳家山煤礦的窯洞中,每天按時起床、洗漱和吃飯,將自己置身于困苦的生活環境中,想象自己是書中的主人公,使自己的文字描寫更加準確。在以后的創作過程中,路遙沒有與外界進行交流,只是閱讀當時時代的經濟和政治等書籍,自己的心境也隨著主人公心境的變化而變化。等到《平凡的世界》完成之后,路遙患上了非常嚴重的病癥,在幾年之后,離開了人世,并為后人留下了偉大作品。
2、《平凡的世界》簡介
《平凡的世界》這篇文章是圍繞孫少平和孫少安這兩兄弟的奮斗歷程開展的,兩兄弟出生于貧苦的陜北農村地區,在貧窮的年代里飽受苦難,但是兩兄弟并沒有向苦難的命運屈服,而是用更加頑強的意志和精神,承受并反抗命運,從而實現自我救贖。分析文章的兩兄弟形象可知,孫少平具備更好的苦難精神,在叛逆精神的促使下,孫少平更加勇敢地面對苦難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在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社會價值觀;孫少安則更貼近現實,他在苦難的生活中,培養了較為封建的小農意識,抗爭苦難生活的目的是為了過上幸福的生活。文章通過對兩兄弟的描述,體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記憶,展現了作者直面苦難生活的坦蕩精神[1]。
二、《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對苦難意識的書寫分析
1、從時間角度書寫苦難意識
《平凡的世界》全面地展現了1975年到1985年,這十年間城鄉生活出現的巨大變化,并在時間的進程中描繪了社會不同階層普通人的形象。從時間角度對路遙書寫的苦難意識進行分析,是深度剖析《平凡的世界》的突破口。文章的開篇就表明了故事的發生時間——1975年,黃土高原還沒有解凍的冬天,讀者能夠從這一時間點感受到苦難的氛圍。文章的主人公孫少平和孫少安辛苦奮斗在陜北大地上,十年的奮斗史是大部分陜北地區苦難青年的縮影。
1975年的孫少平在校園中讀書,因為他來自于農村,家境非常窘迫,所以只能在食堂的等級菜譜中,選擇最低級的飯菜,由此可以看出,孫少平在校園中屬于最平凡的普通人。等到畢業之后,孫少平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教師。等到1980年,中國社會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人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國家開始實施生產責任制,孫少平在當時的政策約束下,只能回家務農。但是孫少平具備的學識與教學經歷,使其不滿于勞作生活,于是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雙水村,選擇追求自己的理想,去大城市闖蕩。但是殘酷的現實打破了孫少平的夢想,在大城市中,他仍舊是生活在城市邊緣的普通人。因此,孫少平作為攬工漢去背大石頭,當煤礦工人搬運煤礦,這段經歷使孫少平飽受苦難,但是也磨練了孫少平的意志,使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這種面對苦難勇于奮斗的精神感染了很多讀者。
文章的另一主人公為孫少平的哥哥孫少安,孫少安只讀到小學畢業就輟學在家,幫助父親務農來貼補家用,為弟弟和妹妹賺取上學的費用。孫少安與弟弟孫少平不同,并沒有強烈的叛逆精神,只希望踏實本分地度過一生。由于孫少安務農的優秀表現,他被村里人推選為生產隊的隊長,帶領雙水村的村民們共同發家致富。雖然孫少安有才華和能力,但是在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中,農村的生產力十分低下,農民的溫飽問題十分嚴重,孫少安只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確保家人能夠生存下去。孫少安在農村的生活并不比城市中打拼的弟弟輕松,一樣是充滿苦難的。
在1975年到1985年之間,中國的社會局勢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局面也波濤洶涌。《平凡的世界》中,通過兩兄弟的奮斗歷史,展現了社會局勢與政治局面的變化,將社會歷史和當時年代人們的生活現實作為基礎,生動鮮活地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使讀者認識到當時年代人們苦難的生活[2]。
2、從空間角度書寫苦難意識
一般情況下,文學作品是作家對自己心靈的物化,因此,讀者可以從文章中了解作家內心的情感。因為路遙出生在陜北山區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所以路遙的內心有十分深厚的鄉土情感,對于養育自己的土地有濃濃的眷戀和深厚的情感。而且路遙對文字的感情也十分深刻,所以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將黃土地作為情感依托,對陜北地區人們的生活進行了刻畫,反映了作者的鄉土情結。讀者通過對作品文字的品讀,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陜北山區農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從而揭示出陜北山區這一空間為人們造就的苦難生活。從空間角度對路遙書寫的苦難意識進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平凡的世界》中展現的苦難生活環境。endprint
陜北地區具有非常稀少的平坦土地,更多的是層疊的山巒,人們的生存環境較為惡劣,《平凡的世界》從陜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入手,深度揭示了陜北地區農民的苦難生存環境,無論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是質樸憨厚,還是聰慧勤勞,他們都不能改善貧瘠的土地狀況。因此,雙水村的村民只能在溫飽的邊緣掙扎,始終承受著苦難的生活。雖然生活環境十分苦難,但是文章的主人公憑借其不屈的精神,向這苦難的命運做出抗爭。
另外,除了陜北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其交通條件也不容樂觀,這片黃土地不僅使雙水村的村民生存困難,更阻礙了村民與外界的聯系,使陜北地區人們的苦難生活得不到改善。在雙重打擊下,孫少平只能選擇離開這片生養他的土地,讓自己更好地生存下去,擺脫這種苦難的生活,這種選擇不禁讓讀者為孫少平感到悲哀。總的來說,《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對陜北山區的描寫都是建立在其真摯的情感上,路遙認為土地是最真實的存在,也是最值得人們眷戀的地方。因此,路遙通過《平凡的世界》通過陜北山區的書寫了苦難意識[3]。
3、從情感角度書寫苦難意識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通過現實主義描寫,向我們展現了殘缺家庭的苦難生活,但是想要傳達的情感并不是苦難的生活,而是面對苦難生活,人們不屈服并戰勝它的精神,通過轉變自身的苦難命運,實現自我救贖。文章的主人公孫少平就是自我救贖的代表人物,孫少平憑借對生活的熱情和理想的追求,通過不斷地艱苦奮斗,改善了苦難的生活環境,雖然孫少平的學習與打工歷程都比較困苦,但是他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成長,憑借其優秀的品質,實現了自我救贖。這種精神和力量深深地感動了大量的讀者。
在《平凡的世界》描述的情感中,除了主人公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外,還有親情與愛情。首先是親情,文章中最具代表的親情力量來自于主人公的父親——孫玉厚,雖然孫玉厚的一生都在苦難的陜北山區度過,但是他培養了多個優秀的子女。孫玉厚對子女、兄弟和父母的付出,為子女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所以孫少平兄妹對奶奶十分孝順,就連喜歡孫少安的田潤葉從縣城回來,也會為奶奶帶一些點心和藥品。孫玉厚正是因為這些深厚的親情才實現了自我救贖,是親情伴隨孫玉厚度過了苦難的生活。
然后是愛情,孫少平的初戀郝紅梅,為孫少平克服苦難生活提供給了勇氣與動力,為了給郝紅梅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孫少平不斷承受著生活帶來的壓力,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苦難和貧窮的生活。但是郝紅梅仍舊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與孫少平分手,使得孫少平失去了生活奮斗的目標,并因此陷入了迷茫階段。這時,田曉霞的出現解救了孫少平,他們二人在精神思想上默契十足,使孫少平重新樹立了生活的信心。苦難的命運并沒有因此結束,田曉霞的突然離世又為孫少平帶來了重重的打擊,但是這次孫少平并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打起精神,繼續前進。
與弟弟孫少平類似,孫少安的愛情也充滿坎坷。因為孫少安的性格特點,使其沒有正視田潤葉的愛情。而田潤葉的父親為了獲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將田潤葉嫁給了李向前,孫少安為了自己的家庭和整個生產隊,不得不放棄田潤葉的愛情。為了使田潤葉徹底放棄自己,孫少安選擇與不需要彩禮的賀秀蓮結婚,賀秀蓮與孫少安共同努力,使家庭的生活越來越好,但是賀秀蓮卻在這時患上了癌癥,使孫少安的愛情蒙上了灰暗的色彩[4]。
綜上所述,《平凡的世界》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不僅向我們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更體現了人性的真善美。分析可得,通過對《平凡的世界》中苦難意識的分析可知,讀者可以從時間、空間和情感這三方面解讀文章體現的苦難意識,并認識到主人公頑強不屈、勇于和命運抗爭的精神,通過文章中描寫的苦難意識對自己進行精神洗禮,從而激勵并鞭策自己。本文的分析仍舊存在不足之處,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曾寅震.淺談《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難意識[J].知音勵志,2017,(10):169.
[2]王娟.以《小說評論》管窺《平凡的世界》的批評史變遷[J].名作欣賞,2017,(09):116-117+123.
[3]阿依古力·斯迪克.基于苦難意識解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J].成才之路,2017,(02):98-99.
[4]姚麗娟.穿越苦難的生命——論《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生命意識[J].新課程(中),2016,(06):233-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