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詞在詞壇上絕對是一個卓絕的存在,不僅創作詞作甚多,且才氣奇高;開詞風新氣象,使宋詞面目為之一新。關于蘇軾別開生面的新詞風,有人認為主要以豪放風格為主,亦有賞其韶秀處的,本文主要從其清曠詞風入手,選取典型清曠詞評析,研究蘇軾此類詞的風格特點。
關鍵詞:蘇軾詞;清曠詞風;風格特點
作者簡介:邵冰韻,女,漢,1991年出生,陜西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詞曲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5-0-01
蘇軾對“詞”的發展與普及產生了巨大的貢獻,這不僅是因為他對“詞”的內容題材進行了拓展, 更主要的是其詞作風格的變化。關于蘇軾詞的風格,后人說法不一,評豪放,韶秀,清麗,曠達的,兼而有之。但我認為,豪放很難代表蘇軾詞的主要風格。延伸至作品的內核及蘇軾的人生經歷來看,我認為清曠這一風格輻射蘇詞的表里最廣,最深。因此本文擬從蘇詞清曠處著手,對此風格加以研究。
“清”本來便與俗污相對,清如水皎若月,高潔淡雅,令人神清氣爽,或與濃烈熾熱而對,淡泊清冷,獨具格調?!皶纭边@里可當作超曠,曠達理解,歷經人生百味,依舊從容不迫,自在如風?!扒鍟纭狈旁谠~中,也可以這樣去理解。
胡寅在《酒邊詞序》中稱蘇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婉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目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于是《花簡》為皂隸, 而柳永為輿臺矣!”王鵬運在《半塘遺稿》中又云:“唯蘇文忠之清雄,夐乎軼塵絕跡,令人無從步趨。蓋霄壤相懸,寧上才華而己,其性情,其學問,其襟抱,舉非恒流所能夢見?!睆倪@兩則評論中,透過“登高望遠”,“逸懷浩氣”,“清雄”,“霄壤相懸”等詞不難看出二人的觀點,他們認為蘇詞高妙悠遠,氣格不俗,超乎詞此前本色,到達了新的詞境,似清風吹入詞壇,令人無跡可循。
蘇詞的確品清曠達若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尤以“曠”為核心,對于東坡詞的這一特點,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兩度提及: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二人之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又說: “東坡之曠在神,白石之曠在貌。”王國維明白地指出東坡詞之所以曠,與其性情,學問,人品,開闊襟懷分不開。而正因為“東坡之曠在神”,不在貌,才使人難以模仿。這種詞中所自然表現出來的那種經過了沉淀過濾之后,真正屬于他內在的飄然超曠的胸懷,是不可等閑寫出的。下文將選取典型詞作進行分析。
清曠這一風格在《定風波》中體現的很徹底: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被貶后的第三個春天。
一個清冷迷蒙的下雨天,靜的可聽到“穿林打葉聲”,冷風當頭吹下,酒醒大半,直到筆鋒轉晴,照下一抹光明。雖“料峭”,“蕭瑟”,卻使人并無凄涼之感,只覺得這一路,蘇軾不聽風雨聲,淋雨何妨,受冷何礙,在哪都似閑庭信步,不憂不懼。
這詞有雙關之意,既有路上遇雨之意,又有人生感悟暗含在內,種種不順,蘇軾稱其為“蕭瑟處”,可是既然“回首”,這就是勇于面對,說明無謂。不縈于心頭,依然“無雨無晴”,徐步向前。
此詞表現了蘇軾面對人生的風雨依舊我行我素、不畏不憂的超然情懷。展現了他從容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開闊。
再看蘇軾寫給王定國侍兒的另一首《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據朱孝臧校注《東坡樂府》,這首詞是蘇軾寫給好友王定國的侍妾柔奴的。
“琢玉郎”與“點酥娘”分別點明了二人的豐神俊逸,晶瑩婉秀。柔奴自作自歌,皓齒輕起,似清風徐來,在炎暑之地竟如遇冰潔雪花,令人神清氣爽。
萬里歸來,她如玉的容顏更顯年少,自若微笑。那笑里帶著梅花的香氣,高潔,脫俗,堅韌,令人心神俱醉。“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樣歷經磨難仍淡定微笑的樣子更讓人著迷?!按诵陌蔡幨俏徉l”,一個見識卓遠、胸懷曠達的美好女性形象也出現了我們的腦海中。
此詞贊頌柔奴絕塵的品格與超曠的襟懷,同時也包含著作詞者自己的人生態度與處世哲學,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清遠曠達的美感。
浮生若夢,由感慨至曠達,再看《行香子》: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若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夜晚用“清”來形容,可謂是極凈,又極靜。此詞的上闋基調其實是清冷的,下闋卻“且陶陶”,“樂盡天真”。欲歸去作個清閑之人,與“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為伴,表達了詞人淡泊的情懷。
詞中景色與詩人的淡泊精神互相滲透,形成了清邁曠達的無我詞境。從失意到自我紓解,不縈一物。蘇軾善于從困擾、痛苦中自我超脫,達觀而不拘一格,這正是蘇軾特有的人生態度。
可以看出,蘇軾很多這類詞都崇尚清曠的境界,帶有佛老超物我齊生死以化解人生憂患的性質,同時亦有一種儒家士大夫在惡劣的政治生活環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無意為文而文已工,自達高境。寄寓于詞中,就形成了詞的清曠風格,也形成了蘇詞的主要風格基調。
參考文獻:
[1]龍榆生.東坡樂府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仲冬梅.品清 境曠 情真— — 蘇詞風格漫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