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JG16DB165;基于就業力的英語專業課程資源重組與整合研究JG2016ZD7。
摘 要:人格結構理論是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理論主要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關系,并且,其理論能解釋和運用許多作品人物的關系特別是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動。其中美國十九世紀超驗主義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代表作《白鯨》便可依據人格結構理論闡釋其中主要的人物關系。使讀者以全新的視角來了解被稱為美國百科全書的著作——《白鯨》。
關鍵詞:人格結構;《白鯨》;赫爾曼·梅爾維爾
作者簡介:馮長郭,山東鄒城人,遼寧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5--01
引言: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應包括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對于一個性格健全的人來說,這三部分應該是和諧共處的。三部分密切的合作,使人能夠對外有效的交流,滿足心里的需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相反,如果人格結構這三部分不和諧統一,人的精神將處于混亂的狀態。由此可見,人類有效的活動減少,將威脅人的生存和發展。隨著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被廣泛運用到文學作品人物關系特別是人物自身心理活動的分析,本文以人格結構理論分析了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作品《白鯨》中的結構關系。他把作品中的“白鯨”解釋為英格蘭清教徒嚴格遵守的道德標準,即作者本人的超我;船長則是狂暴得不到控制本我的象征,他著了魔去追殺那條大白鯨,結果葬送整條船上的人的性命;大副斯達巴克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理智的分析,調解船長和“白鯨”之間的關系,是自我的象征。人們雖為船長挑戰一切的魄力所感動,但更欣賞“自我”那種理智的安全態度。這是對麥爾維爾《白鯨》結構關系全新的解讀。
一、亞哈船長——狂妄的“本我”
人格結構中的本我就是內心深處的,不受道德約束的,原始狀態下的自己。本我只是遵循內心深處快樂原則,它不管世俗道德原則。小說中,亞哈船長他就象征著人格結構中的本我。亞哈船長登船的目的并不是獲得魚油,而是為他被鯨魚咬掉的一只腿報仇。這一舉動展示亞哈不顧船員性命之憂,自私自利的性格。因為他清楚地知道捕殺鯨魚是很危險的,可能花費巨大的代價,甚至犧牲掉所有人的性命,可見他的非理性情感達到了頂峰。就像撒旦一樣的人物,明知道自己要下地獄,仍要孤注一擲。為了他的復仇,他還使用一些卑鄙的手段引誘其他人員上船。可見亞哈船長是本我的化身。
二、白鯨——道德化的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源自自我,卻又高于自我。超我遵循社會道德,倫理,價值觀,等等。小說中的白鯨可以說象征著麥爾維爾的精神世界,麥爾維爾生長在一個清教徒的家庭中,恪守著清規戒律。在作者的心中,上帝永遠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他深信永生只屬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人類的命云早已注定好了,所有的一切都應該遵循上帝的意愿。對于麥爾維爾來說,人類遵守社會道德就意味著人類相信上帝的萬能,深信原罪論,和遵循上帝的旨意。如果說亞哈船長是個叛逆者,只聽信內心的聲音,那么白鯨就象征著麥爾維爾受人尊敬的加爾文主義和社會道德,即麥爾維爾的內心的超我。神秘而又美麗的白鯨在作者眼里就是萬能,無處不在的上帝的化身,是英格蘭地區清教徒的精神象征。
三、斯塔巴克——理性的自我
自我是種調節身心處于平衡,處于一種健康的狀態。根據現實原則,控制著沖動。以至于不產生危害社會的行為。弗洛伊德曾說:“自我代表著理性和現實原則,力比多則是內心深處的無法避免原欲?!痹诔液捅疚抑g,自我保持著一種平衡狀態。弗洛伊德深信人的精神健康和社會生活決定著這種平衡狀態。小說中的另一個人物大副斯塔巴克,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努力調解著白鯨和船長之間的關系,正是象征著自我調解超我和本我之間的關系。斯塔巴克,他老實,理性,小心謹慎。他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敬畏上帝,遵守社會道德習俗。他對以白鯨為代表的神秘力量充滿了敬畏。他堅定地認為向一個沒有思想感情的白鯨報仇是不瘋狂的,不理性的,必定受到上帝的懲罰。甚至他還心存一絲的希望當他勸說亞哈船長放棄找白鯨報仇。他的力量太微乎其微了,一直不能改變亞哈的復仇計劃,為此他只能默默地祈禱。
結語:
《白鯨》這部小說體現了梅爾維爾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充分挖掘?!靶≌f中的偏執狂、瘋狂的復仇者埃哈伯正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本我的體現。當處于一個自己是絕對統治者、權力不受挑戰及制約的世界中時,亞哈暴露了人類的原始本性,置上帝、社會道德、倫理等于不顧,完全遵從個人內心的欲念。。而他最終的悲劇結局也向我們展示了本我完全迸發、不受約束的最終后果。白鯨,小說中這一重要的意象,則象征了梅爾維爾觀念中的超我即當時在社會精神領域中處于支配地位的宗教信仰。白鯨被作者在小說中賦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永生不死的特性,作者賦予白鯨以上帝的某些特質,指出白鯨是超我即宗教及社會道德倫理的化身。大副斯塔勃克在理性的支配下試圖調解埃哈伯與白鯨之間的矛盾,以實現人類的本我與超我的平衡。然而,人類的心理是復雜的。在封閉的集權的捕鯨船上,人類的本我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超我最終未能抑制本我的無節制的迸發,斯塔勃克也最終賠上了自己的性命。通過對截然不同的人物的塑造, 梅爾維爾向我們展示了人類豐富多彩、復雜深刻的內心世界,也似乎向我們指出了一條生存之道:保持平衡的心態?!保?20,鄧新華)
參考文獻:
[1](美)麥爾維爾.白鯨[M].成時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鄧新華,章輝.西方20世紀文學批評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3](美)薩克文·伯科維奇.劍橋美國文學史:第七卷[M].孫宏,譯.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