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出現使女權得到了更多重視,其影響是積極而長遠的,在西方文學作品中,生態女性主義理論較為多見。基于此,本文以生態女性主義理論以及其發展歷程為切入點,重點論述西方文學作品中各個階段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旨在通過分析明晰理論內容,加深對西方文化、社會發展的認識,更進一步為相關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女性主義;西方文學作品;人文主義
作者簡介:許謹(1981.1-),女,漢族,天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女性主義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5--01
前言:
女權運動出現至今已經超過兩百年,由于男權社會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婦女權益難以得到充分保證,17世紀末的資產階級革命使女權第一次被推向風口浪尖,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最終于20世紀中后期形成了成理論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生態女性主義理論集合了女權運動和生態哲學,屬于人權思想的重要分支和延伸。在西方文學作品中,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得到了較為全面的展示,分析相關內容有一定的意義。
一、生態女性主義理論以及其發展歷程
(一)生態女性主義理論
生態女性主義可以看做是女權運動和生態運動的結合體,該理論以性別角度作為起點,將生態問題和女權問題融合在一起,進行批判、爭取權益。生態女性主義出現在西方,盛于美國、德國、荷蘭、法國,在婦女解放運動、環境哲學等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重視。生態女性主義認為壓迫、支配婦女的行為和態度會導致長期的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要求將人文社會和自然社會看做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批判男權社會的同時,體現了對解放女性、協調自然環境的基本思想。
(二)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出現與發展
系統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但其根源卻可以前溯至文藝復興以及啟蒙時代。文藝復興最初將人權問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人權、人的力量開始得到重視,當時的文學作品《十日談》等將人權和女權同時體現出來,產生了最初的積極影響。到19世紀,美國的女權運動開始風起云涌,由于美國文化相對具有更高的兼容性、開放性,其文學作品也更多反映女權內容,將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在人文主義的基本理念下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生態女性主義理論以《女性主義·毀滅》、《寂靜的春天》等作品的發表為開端,最終完善。
二、西方文學作品中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
(一)發展歷程中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與西方文學
生態女權主義理論在發展歷程中以多種形式得到體現,就文學而言,其開端可以看做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各類作品,發展期的高峰則是美國文學。文藝復興發源于意大利,是一次涵蓋文學、藝術、思想等多重維度的文化活動,以但丁的《神曲》為代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開始擺脫宗教、男權的桎梏,女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十日談》是意大利文學家薄伽丘所著長篇小說,小說中,10位青年男女到鄉間別墅中歡聚,每個人每天講一個故事,故事充滿了對教會、世俗的諷刺,是人文主義、平等思想、女權思想的集中體現[1]。美國文學方面,以米切爾的長篇小說《飄》為代表,小說主角史佳麗以不屈的精神在亂世中生存、追求愛情,該作品是美國文學的巔峰之一,米切爾也因《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人文主義通過《飄》達到巔峰,女權主義以及生態女權主義也以此為過渡,漸漸走向成熟。
(二)系統化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與西方文學
1970年前后,生態女權主義漸漸走向成熟,瑞典女權主義者將被污染的果實做成果醬,送給議員,印度的女權主義者為保護森林,發起“抱樹運動”,德國婦女則建立了作為交流平臺的綠黨。文學方面,以威拉·凱瑟的《啊! 拓荒者》為代表,主人公女扮男裝,追求地位的轉變,體現了對自我的超越。雖然《啊! 拓荒者》沒有明確給出生態女權主義核心理論,但已經為斗爭和發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并在實際上扭轉了女權主義者的價值觀[2]。此后,美國女作家裘威特在前人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美國社會的一些女權問題,包括城鄉婦女權利差異、女性智慧、女性社會責任等等,并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付諸筆端,寫下了《尖樅樹之鄉》,《尖樅樹之鄉》被認為是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又一個高峰,該作品將女權理論和生態理論結合在一起,提供了更新的價值理念。
(三)巔峰時期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與西方文學
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在20世紀后期、末期達到頂峰,大量的文學作品開始涉及生態女性主義理論,而且這些作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批判的價值,并提出了更系統化的理論和發展方向,豐富了生態女性主義理論、提升了理論的實際價值,其代表則是《寂靜的春天》。《寂靜的春天》是文學家卡森的生態環境主義作品,整部小說改變了傳統文學重視情節、故事、節奏的特色,以女性視角細膩的對自然環境進行觸摸,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女性特有的敏銳感知力看待、分析社會現象,批判其中的不足,表達自身的不滿以及對美好、和諧生活的追求,該作品的獨特手法以及介于意識流、新式文學、傳統文學之間的表達方式引起了廣泛關注,也使西方文學作品中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達到頂峰。
總結:
通過分析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在西方文學作品中的融入,了解了相關基本內容。總體來看,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可以看做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之一,該理論的出現歷史悠遠,在二十世紀中后期發展成型。在西方文學作品中,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融入也開始逐漸出現,其對西方文學乃至社會生活帶來了顯著的影響。深入了解西方文學作品中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有利于更深入的解讀西方文學、西方社會,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兆國. 米蘭·昆德拉與嚴歌苓女性書寫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6.
[2]張倩倩. 艾麗斯·沃克《我親人的殿堂》生態女性主義研究[D].青島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