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需要的不僅僅是外部的生活,而是回歸到每個獨特生命個體中的內心的發現,寫作需要的不僅僅是眼睛,而是敏銳而樂于發現生活的心靈。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有沒有意思,值不值得回味與記錄便是取決于每個不同的生命個體獨有的心靈感悟。寫作是一場生命的言說,只有引導學生回歸心靈的發現與探索,通過體察內在語言,捕捉內心的變化,才能不斷地豐滿生活中各類相似的生活場景,才能書寫出屬于每個生命個體獨一無二的真實的體驗與感受。
關鍵詞:發現心靈;自我表達需求;獨特感受
近幾年來,小語界中“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呼聲很高,以“生活”為起點的作文教學本身并沒有錯,但細心一看我們可以發現老師們都試圖通過觀察、創設情境等外部的指引來連接生活與作文。與此同時,我們發現,孩子們書寫字句中的動作、語言,乃至情感竟然會那么地相似。
如此一來,看似可喜的現象背后卻隱含著本質的缺乏。學生的生活固然是他寫作的一片金礦,但要是沒有找到屬于自己內心的能夠觸及生活表象的那樣工具,那生活這片金礦于寫作而言就只是一片幻影,終有一日會淡化消失。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喚醒學生“需要自我表達和交流”的內心,便是我嘗試要探討的一個問題,以下我將結合自身平日中的習作指導談談喚醒樂于發現、樂于感知生活的內心,我們可以怎么做。
一、 關注內心活動,體察內在語言
一個作家曾經說過,從家里到便利商店的旅程已經足夠他寫成一本書。馮驥才先生說:“每個人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外在的、社會性的、變形的;一個是內在的、本質的、真實的自己,就是心靈。它是生命的核。一旦面對它,你會感到這是一片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靈性而幽闊的世界。寫作首先要發現,然后是面對這個‘內在的、本質的、真實的自己。”
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另一個內在的自己呢?我首先給了他們一些任務,就是每天選擇一種物件并與之對話,并把對話寫到日記本中。請看游戲迷何濤是這樣寫的:“唉!電腦大哥,現在我是多么想推翻老爸老媽這兩座大山,打開你聰明的腦袋,讓你再帶著我繼續修煉我的御風劍術啊!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在我眼前我卻無法按下開機鍵!!”開電腦玩游戲是當時孩子最迫切想要做的事情,但是沒有強調“與某個物件進行對話”之前,學生的日記其實是這樣的:“老爸今天又不準我開電腦了,我的御風劍術啊!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后者只是對自己無法玩游戲的生活現象進行描繪,就一個“崩潰”就概括了自己的感受,但前者的對話即使沒有表明感受的詞語出現,卻細膩地寫出了內心想做卻做不了的著急和無奈感。
每個生命個體都存在著如此豐富而真實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心的敏感正是通往發現生活的必經之路。從真實的自我出發,發現自我表達和交流的內心需求,這正是自主拿起筆來描繪生活的開端。
二、 捕捉內心變化,豐富生活場景
老舍說過,風格不是由字詞的堆砌而來的,它是心靈的音樂。社會生活的場景在時間的維度上是流動的,而每個人的內在感受便隨之產生細微的變化。
以萱萱的一次題為“一件難忘的事”的習作為例,萱萱在這篇習作中回憶自己小時候因為好奇之心,在一次父母外出的時候與表姐偷偷學媽媽化妝,結果都把自己涂了個大花臉,來不及清洗父母便回家撞見了,結果她們的調皮換來了一陣持久的哄堂大笑。習作還是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寫得十分細致的,只是在取題上總感覺少了些意味,所以在面批時我便問:“這件難忘的事之所以難忘是因為什么?”她笑著說:“因為覺得自己和表姐挺糗的,太搞笑了。”我又接著問:“那這難忘的事是讓你覺得高興的嗎?”她說:“對啊,我們都很開心,玩得開心,后來也沒被罵,就算臉上很丑也覺得開心。”“又丑又開心?這不是挺矛盾的嗎?”她撓撓頭說:“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才覺得難忘吧。”“那你能不能試著把題目改一改?這種矛盾其實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后來萱萱把題目改成了《美麗的丑事》。
對于一個接一個的生活場景的變化,學生的心理感受也在無時無刻地產生著變化,并且這種內心變化是獨特的,只是這種細微的變化對于他們來說并不自知。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提醒,在提問的回放中引導他們去捕捉內心感受的變化,將看似單一的生活場景通過內心微妙而獨特的感受而變得更加形象可感。及時捕捉內心的變化,感知寫作是與自己的精神世界相呼應的,寫作是可以抵達心靈的一場生命的言說。
三、 打破言語規范,由衷贊賞真表達
語文教育界的泰斗周一貫先生曾一語中的地指出,小學生一般都有兩套話語體系:一套是公共話語體系,另一套是私人話語體系。要改變學生說套話的根本在于教師需要營造提倡自由表達自己所想的一種言說狀態。
真正的作文是一種生命化的行為,它是能夠處在一個自由的寫作狀態下,真正自如地表達自己。我們的追求路徑應該是由“拿筆隨意說話”慢慢地發展為“有追求的寫”,而小學生的寫作其實只是一種表達生活的言說。
在贊賞學生的真表達這一點上,我學習了管建剛老師的“一線表揚學”,管建剛老師也風趣地說:“好好地夸孩子的作文,往死里夸,夸死他,那孩子就會喜歡上作文了。”但這種夸獎又是需要恰到好處的,真材實料地夸,這就需要借助一個發表習作的平臺——我們創設了自己的班級周刊《調色盤》。在這里他們揮灑著看似平常的色彩,卻無時無刻不在創造著屬于他們自己的獨特的生命畫卷。沒有讀者的寫作是沒有生命的寫作,作為教師能夠做到的就是為學生的寫作搜集不斷的掌聲,這是最真切的鼓勵。這種贊賞是對學生真實的個性化的言語生命價值的體認和尊崇,從而寫作這件事便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成就和享受。
維特根斯坦晚年曾這樣感慨:“只有在生命之流中,文字才有意義。”寫作是一場生命的言說,只有真正回歸心靈的發現,才能將寫作變成一種內在的自我表達和交流的需求動力,才能由內而外地自主拿起筆來描繪生活。一個保有內在心靈力量的人,不但可以擁有充實而富有的精神世界和綿延不斷的創造力,也會收獲樂在其中的、充滿幸福感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馮驥才.馮驥才藝術隨筆[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
[2]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管建剛.一線表揚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4]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湖南:岳麓書社,2002.
作者簡介:
葉燕雪,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晉江市第四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