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體育教學應將重點放在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建設上。在我看來,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核心就是體育意識。有了正確的體育意識,體育活動就會進入科學、自覺、愉悅的狀態。本文結合實踐對初中生體育意識素養的建設進行探討,希望能對學生長遠素質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初中生;體育意識;素養
初中的體育課程安排上,我們可以看出,每周有限的課時安排是不能完全滿足初中生身體健康、思想意志等方面教育需求的。更多的時候,學生如果想通過體育鍛煉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綜合、健康、科學的發展,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覺的、有規劃的體育鍛煉。
那么,體育課堂教學的重心就應該集中于對學生體育素養的建設,培養他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理念,使他們掌握正確的健身方法,從而最終使體育意識成為他們終身發展的持續推力,實現由被動體育到主動體育的轉化。
一、 初中體育意識建設理論的實踐性解析
隨著人民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已經由過去的追求溫飽轉而向追求生活質量方向發展,保證自己能夠有一個好的身體,從而有條件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就成為人們最基本的需求。
而從實踐的角度上看,有很多人對體育健身理念有著太多的偏差。有的是盲目追求養生、有的是突擊式鍛煉、有的是補救式鍛煉……在初中學生中,也是存在著這一類的問題,他們參與體育鍛煉大多是為了好玩或應付測試,而不是指向自己的長遠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在體育課上只參加自己喜歡的運動,而不愿意接受教師專業的技能教育,一方面使他們的身體發育得不到均衡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對其意志品質的提升沒有益處。還有的學生平時沒有鍛煉意識,而臨近考試時突擊鍛煉,不少學生出現運動傷害,這顯然不是體育教學所希望看到的。
種種這些,都可以歸結為體育意識的問題。所以,在初中的體育教學中著力強化對學生體育意識素養的建設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那么,怎樣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理解體育意識建設呢。我認為應該從三個層面來分析。
一是終身體育健身意識。通過在教學中的有效引導,使初中生樹立起這一輩子都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認知,自覺地將體育健身與自己的學習、生活、發展關聯起來,使體育成為其個人具有終身意義的生存形態。比如,在實踐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當體育測驗即將到來時,學生的體育鍛煉就比較主動自覺,而當期中、期末考試前,學生們就會放棄體育鍛煉而專注于學業。這樣的體育意識顯然是不正確的。
二是精神意志層面的收獲。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一些教學手段或形式,如組織對抗比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通過組織協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通過給學生制造困境使他們形成拼搏與堅忍的品質,等等。從實踐的角度看,社會中的“廣場舞”擾民問題,學生體育課堂上發生沖突矛盾,這些問題其實是文明體育意識的缺失造成的。
三是健康理論知識的把握。在教學實踐中和生活中,我發現很多人并不懂得健身。他們的健身活動大多是不科學的,以為通過大運動量鍛煉就可以得到健康的身體。其實,我們已經發現了許多因運動不當而造成身體傷害的案例。因而,在教學中將正確的健身理論知識有效傳導給學生,是體育意識建設的重要內容。比如,跑步時的步法、節奏、發力、呼吸技巧,比如教會學生通過呼吸次數和脈搏來控制運動量等等。
二、 初中生體育意識素養建設的實踐策略
初中生體育意識的建設是一個比較系統的工程。首先這不是一節體育課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必須對素養的培養有系統規劃和設計。其次,體育意識不可能通過灌輸式教學實現,有些教師對學生說“你們要堅持體育鍛煉、體育鍛煉能發展你們的智力、意志品質……”,這一類說教沒有任何實踐價值。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有針對于體育意識培養的具體方法和策略,不能依賴于公式化教學。
1. 提升體育教學的趣味性
對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初中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最基礎的情感和動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和采用一些能夠讓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興趣的方法,來激發他們的情感,逐漸讓他們建立起終身鍛煉的意識。
如,在訓練短跑時,大多的教學過程就是熱身、跑圈,然后測驗。在測驗時,學生看到教師手里舉著秒表就緊張,在跑道上玩命跑,結束后累得氣喘吁吁,腿部肌肉也感覺特別痛。其實,這里有很多情感因素發生著作用。而我在教學中會采用分組接力跑的形式,讓學生們進行短跑接力比賽,大家同樣拼盡全力,但大家的精神關注于比賽過程和結果,比賽結束一個個生龍活虎的。什么原因——他們覺得有趣,不枯燥,累和痛在這里就不是主要矛盾了。
再如,教學籃球運球。我設計了一個“繞人樁”的游戲式訓練法:每組學生一個籃球,一個學生繞著同組的同學運球跑,到最后一名同學處換人運球,直至同組全部完成繞人樁,看哪個組速度快。這樣的訓練活動就比學生排成一排自己練習要有趣得多。
2. 保證學生體育活動的參與度
在不少初中體育課上依然可以看到“精英”式教學的影子。在進行了規定內容的教學后,教師安排學生自由練習。一些體育尖子生就成了教師的教學對象,會對他們進行較專業的指導,而其他學生則不在教師的關注范圍內。好多學生因為缺乏指導和組織,自然而然地成了場外觀眾。時間長了,尖子生會越來越喜歡體育,而“觀眾生”則對體育失去了興趣。
在強調完全教育的理念下,教師應將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上,注意引導、組織全體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給他們提供參與活動的條件,盡可能不讓學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在我的課堂上,一般會采用“小組”為單位的活動方式,使學生在團隊中參與活動,避免被“拋棄”。如跑步活動,尤其是短跑時,往往是幾個學生在跑道上跑,大多學生當觀眾。而當采用小組形式時,由于有組長的組織和團隊的要求,學生們的參與度就比較高,跑道和課堂時間的利用率也比較充分。再如,足球活動,我也盡量組織小場地、多區域的訓練,讓每名學生都能運動起來,而不是一半比賽,一半觀眾。
由于每名學生都正常參與了體育活動,其參與意識自然會逐漸養成,而不是逐漸消退。
3. 培養學生體育活動的自信
如果學生沒有體育活動的信心,就不可能養成自覺、主動、快樂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
每個學生因身體條件、生活環境或性別、性格等方面的差異,他們的體育能力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教師不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性,而采取一刀切的辦法,有很多學生不僅不會產生積極的體育意識,而且會產生對體育的厭惡感和恐懼感。因而,我主張采取差別化教學的策略。比如跳遠,有幾名學生較胖,不能達到標準。我就先給他們定較低的標準,別人2米達標,他們跳1米6就給好評。這樣,他們心理上不再拒絕體育。然后,我再通過個別指導,并逐漸提高他們的標準。半學期后,他們都能達到2米的標準了。整個過程,這幾位學生一直伴隨著快樂、自信的心態參與體育,直至從較低的自信達到與其他學生“平等”的自信。
總而言之,初中體育教學是學生體育素養建設的發展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在新時期的教育需求下,體育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體能和技術的發展,更應注重對學生體育意識素養的建設,這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更具有長遠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成.淺談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體育意識[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6,(2).
[2]杜漢華.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J].青少年體育,2008,(2).
[3]蘇曉虎.初中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策略分析[J].體育時空,2016,(24).
作者簡介:
胡健活,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下洋僑欽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