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爾地,快拿些煤來把爐子的火生好,村民們吃過早飯一會兒就來了。”2017年12月6日一大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比西巴格鄉林場吾斯塘博依村村民買買提·喀斯木一邊整理著書架、擦著桌椅,一邊叫兒子趕快起床干活。
今年74歲的買買提·喀斯木,家里有一間三四十平方米的農家書屋。推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書架,除了擺放整齊的各種書籍,最醒目的是一版各式各樣的毛主席像章和一摞獎狀,墻上的鏡框里是毛澤東等新中國歷任領導人的照片;靠窗擺著一張辦公桌,門的右邊擺放著2張課桌、6把椅子,課桌旁是一個連著火墻的爐子。
11時,買買提·喀斯木坐在辦公桌前寫著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筆記,這時陸續有五六名村民來到農家書屋閱讀學習。“買買提大叔,你又把什么好故事寫到日記里了嗎?”18歲的村民阿孜古麗·艾則孜打趣地問。“今天我的日記里不光有故事,還有十九大報告中的好政策。你們這些娃娃現在生活在蜜罐子里了,最應該聽聽過去的故事,好好了解了解現在的好政策,才會懂得惜福,感黨恩。”買買提·喀斯木認真地回答。
“你們要聽的故事都在這里。”買買提·喀斯木蹲下身子,從辦公桌的柜子里拿出一個鼓鼓的電腦包,小心翼翼地拉開拉鏈,拿出珍藏了58年、用玻璃紙包著的一封發黃的書信。“今天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就從這封中央辦公廳替毛主席給我們的回信說起……”一場小型生動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報告會就此展開。
“咱們林場吾斯塘博依村是由林場村和吾斯塘博依村合并而成的。以前,林場村只有9戶人,一片荒蕪。”望著窗外,買買提·喀斯木思緒回到了幾十年前,“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和好政策的指引下,我們艱苦奮斗,開墾了4000畝地,種出了西瓜和小麥,獲得了大豐收。當時,村民們都非常高興,希望把村里豐收的喜訊告訴毛主席。那年是1959年,時任林場村黨支部書記玉色普·毛拉克口述,我主筆給毛主席寫了封信,我們還挑了最大個的西瓜一起郵寄過去。當年的11月30日,中央辦公廳代替毛主席給我們回了信,鼓勵我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爭取農業生產有更大收獲,隨信還寄來了一張毛主席的照片。”時隔58年,買買提·喀斯木說起這封信的來歷,言語間仍然充滿自豪感。
“沒有共產黨、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窮人翻身做主人的好日子。”買買提·喀斯木一邊說著,一邊撫摸著那封信。這些年來,農村的變化日新月異,村民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家家喝上了自來水,戶戶通上了天然氣,大多村民住進了新房,泥濘的土路變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孩子上學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免費……“黨的十九大召開,報告描繪出我們農村更加美好的藍圖,我們必須堅決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永遠跟黨走,努力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力量。”他說。
“共產黨帶領我們過上了好日子,黨的恩情我們永遠不能忘。我這日記上記錄了很多咱們村民族團結的故事,今后我們也要團結得像一家人一樣,誰也休想破壞我們安定團結的美好生活。”買買提·喀斯木又從包里掏出幾本日記本,翻開念給大家聽:1960年,我母親生病了。從部隊退伍來到村里的醫生徐希,經常來我家為母親看病拿藥,每次都不收錢。雖然母親兩年后還是去世了,但徐希義診的情誼,一直記在我心里;1985年,村里有幾戶維吾爾族村民蓋房子,十幾戶漢族農戶相約趕來幫忙,一連幾天放下自家的農活,直到幫著維吾爾族兄弟蓋好了房子才離開;1996年,田開林買了村里的第一臺拖拉機,家家戶戶都想租用,但租金卻很難給到位。他天天開著拖拉機給村民犁地、播種,村民有錢了就給,沒錢了他也不追要……
“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民族團結的好事越來越多了。這樣的日記,我要一直寫下去,直到寫不動了,我也會讓我的兒子吐爾地繼續寫下去。”買買提·喀斯木說。
聽了買買提·喀斯木的話,村民買熱艷木·米吉提激動地說:“我們一定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搞好民族團結,我們支持您用日記記錄村里的民族團結故事,我們也會努力做民族團結的事,爭取被您寫進日記里。”
轉眼間,兩三個小時就過去了,買買提·喀斯木帶著大家用國語唱起《親愛的毛主席》和《我們新疆好地方》兩首歌,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了這場別開生面的十九大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