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霞
(新疆地礦局第二區域地質大隊,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塔什庫爾干縣孜利吉爾一帶多金屬礦隸屬新疆塔什庫爾干縣瓦恰鄉及科科什老可鄉所轄,礦床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西昆侖中間地塊及顯生宙巖漿弧帶上。區內礦化點較多,目前已發現了許多重要礦床,如科科什老可鉛鋅礦點、瓦恰屬礦點、看因力勒克多金屬礦點、蘇斯磁鐵礦點、蘇斯北東銅鋅礦化點和庫爾尕斯鉛鋅礦點等[1]。該礦床已圈定工業礦體5條,礦化點7處,礦脈規模較小,品位較高,是一個經濟價值較高,適合硐采的小型鉛鋅多金屬礦床[2]。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長城系蘇斯巖組(ChSs)、中-下奧陶統冬瓜山群(O1-2d)及上石炭統庫爾浪群(C2k)及第四系(Q4)。①長城系蘇斯巖組(ChSs1):主要分布于礦區南西側,總體呈NNW-SSE向展布。巖性主要為長城系第一巖性段的灰綠色綠簾石片巖夾大理巖等。②中-下奧陶統冬瓜山群(O1-2d):分布于礦區中部,為礦區主要含礦層位,可分為兩個不同的巖性組合。巖性主要為長英質角巖、泥質粉砂巖夾大理巖等。③上石炭統庫爾浪群(C2k):分布于工區西側,出露面積較小,巖性主要為凝灰巖、英安巖及安山巖。④第四系(Q4):廣泛發育于礦區內的河谷中,主要為現代河床沖積及風成黃土[3]。
區域變形變質作用強烈,巖漿活動頻繁,斷裂構造發育。斷裂構造總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與區域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主要大斷裂有:科科什老可逆斷裂(F1)阿特巴希達板逆沖斷裂(F2)孔孜那夫巖體斷裂(F3)(4)瓦恰斷裂(F4)。
礦區附近巖漿巖發育,形成時代主要為華力西晚期、燕山期等。①孔孜那夫巖體(γ43):該巖體位于孔孜那夫溝-哈爾的熱克一帶。東側以斷裂與ChSs巖組相接。巖性為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等。②哈爾的熱克巖體(γ53):分布于哈爾的熱克一帶,呈狹長帶狀分布,其展布方向與區內構造線方向一致。侵入時代為燕山早期。巖性主要為黑云母花崗巖為主。③吐施牙依拉克巖體(γ52):分布于工區吐施牙依拉克一帶,呈大體積巖基狀分布。其侵入時代為燕山早期。巖性主要為黑云母花崗巖等。
礦區所發現的大小近7處多金屬礦(化)點,均賦存于大理巖中或其接觸帶上。礦體與圍巖均呈整合接觸。本章重點評價的瓦恰多金屬Ⅱ號礦點,共發現了5條礦體,編號為:Ⅱ1、Ⅱ2、Ⅱ3、Ⅱ4、Ⅱ5。各礦體均產于中下奧陶統冬瓜山群大理巖與角巖接觸帶附近。
Ⅱ1號礦體:為一鉛鋅礦體。出露長約117m,寬在0.41m~3.23m左右,礦體在地表呈似層狀規則形態展布,礦體傾向358°~15°,傾角46°~51°。礦體鉛品位在4.10~44.03×10-2之間;礦體鋅品位在3.67~12.63×10-2之間。
Ⅱ2號礦體:為一銅鉛礦體。地表出露長約75m,寬在0.73m~10.98m左右,礦體平均水平厚度5.86m,礦體傾向78°~103°,傾角48°~61°。礦體鉛品位在0.53~11.72×10-2之間;礦體銅品位在0.70~6.11×10-2之間。
Ⅱ3號礦體:為一銅礦體。產于灰黑色綠簾石矽卡巖中,局部頂板圍巖為大理巖。地表出露斷續長約320m,寬2.0m~8.0m,產狀298°~5°∠41°~88°Ⅱ4號礦體:為一銅礦體。產于灰黑色碎裂狀長英質角巖中,礦體長約24m,寬0.9m~5.5m,產狀25°∠47°。
Ⅱ5號礦體:為一銅礦體。礦體產狀變化較大,傾角在40°~70°。礦體由兩條小礦體組成,一處位于南側,長約23米,最寬處達9米,地表氧化呈鐵帽狀,Cu品位在1.31~2.51×10-2之間;另一處位于北側,長約30m,寬2m~5m,地表破碎極強烈,局部呈粉沫狀,Cu品位在0.28~1.88×10-2之間。該礦體規模小。
①礦石礦物成分:礦石礦物為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及少量的黃銅礦、褐鐵礦等;脈石礦物方解石、角閃石、石英、等,次生氧化礦物為褐鐵礦、孔雀石。②礦石結構:它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③礦石構造:浸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團塊狀構造、塊狀構造。④礦石類型:主要為礦石表面部分氧化成氧化鉛鋅、褐鐵礦及少量的孔雀石等。
礦區位于公格爾-喀拉塔什金、銅多金屬成礦帶和木吉-阿克賽欽金、銅(鐵)成礦帶的交匯部位。這里的斷裂構造與海西、燕山期酸性花崗巖巖漿活動頻繁。隨著巖漿熱液和高溫揮發性成分的不斷侵入,地層中的碳酸鹽巖和泥質巖經歷了多次熱接觸變質作用或接觸交代作用。凝灰質泥巖中、下奧陶統冬瓜山組地層形成電流的角閃石巖由于熱接觸變質作用,而碳酸鹽巖接觸交代型結晶而形成目前的大理石系列巖石礦物。在變質作用過程中,花崗質巖漿中含有大量的鐵、銅、鉛鋅等易揮發物質,使碳酸鹽巖與巖體接觸面變質,形成矽卡巖。充滿礦物的巖石,形成現在的鐵、銅、鉛和鋅礦體。礦體形成后巖漿活動沒有停止,巖漿熱液活動使礦體在后期形成富集改造。綜上所述:礦區礦床成因類型主要為矽卡巖型,并在礦體形成后疊加后期熱液改造作用。
①多金屬礦露頭是找礦直接的標志。②礦石礦物組成方面,銅、鉛、鋅常伴有表面氧化銅,孔雀石可作為找礦的直接指示物。③從含礦層來看,碳酸鹽巖的發育,特別是接觸矽卡巖地區,是尋找類似多金屬礦床的有利層位,可作為找礦的間接指示物。
通過對礦區地質特征的分析,結合礦體地表產出形態和載礦巖性的分析,初步得出結論該礦床成因類型主要為矽卡巖型,并在礦體形成后疊加后期熱液改造。
[1]聶新坤.新疆塔什庫爾干縣孜利吉爾一帶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J].地球,2013(11).
[2]田孝光.新疆塔什庫爾干縣孜尼古亞一帶鐵多金屬礦地質特征與找礦前景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16,28(5):90-93.
[3]年武強,謝月橋.塔什庫爾干縣阿孜尕拉鐵礦地質特征、找礦標志及礦床成因探討[J].新疆有色金屬,2014,3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