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寰,楊云松
(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礦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屬林西縣官地鎮北三段轄區,行政區劃隸屬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官地鎮,礦區距官地鎮約10公里,距林西縣政府所在地林西鎮北西方向40公里。礦區至官地鎮有柏油公路聯通,官地鎮至林西縣有柏油公路,四季均可通行汽車。區內交通以鄉間土路為主,交通較為便利。
礦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東部,大興安嶺南西段,地勢較高,屬中低山區,最高峰海拔1080.9m,最低為770.0m,最大相對高差為310.9m。氣候屬干旱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炎熱,終年以西北風為主。
根據林西縣氣象局2002~2011年資料:年降水量平 均317.2mm;年蒸發量1197.7mm~1481.5mm,平均1343.7mm;一日最大降水量28.1mm~96.6mm,平均46.9mm;歷年平均氣溫4.8℃~6.7℃,平均5.6℃;歷年平均最高氣溫11.1℃~13.7℃,平均12.3℃;歷年平均最低氣溫-1.3℃~1℃,平均-0.4℃;極端最高33.3℃~38.9℃,平均36.0℃;極端最低-31.2℃~-23.6℃,平均-27.0℃;最大凍土深度135cm~183cm,平均157cm;冰凍期為10月1日至第二年4月30日。東側約8公里有查干沐淪河向東南流進巴林右旗境內后匯入西拉沐淪河,該河為長年性流水,屬于遼河流域西拉沐淪河水系。查干沐淪河平均徑流量12076.40×104m3/a,平均坡降4.1‰,林西縣境內河流長度60公里。地方工業近年發展很快,特別是采礦業,為當地經濟建設添注了活力。地方剩余勞動力充足,水電充沛,通訊便利。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上二疊統林西組四段、上二疊統林西組五段和第四系。分述如下:
(1)上二疊統林西組四段:出露于礦區內東南角,巖性為深灰色板巖和粉砂質板巖。巖層走向以北東為主,傾向在110°~150°之間,傾角在60°~86°之間。巖石為變余粉砂結構,層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長石、石英、白云母和少量黑云母等,巖石發育微細水平層理及季節性韻律層理,節理極發育,多成層狀或片狀。厚度大于205m。
(2)上二疊統林西組五段:礦區內出露的主要地層,巖性深灰-灰綠色(粉砂質)板巖、變質粉砂巖、灰色、灰黃色變質細粒長石巖屑砂巖互層組合,并夾泥晶灰巖,泥灰巖薄層或透鏡狀。巖層平行層理普遍發育,走向以北東為主,傾向在110°~150°之間,傾角在60°~86°之間,傾角一般較陡。巖石沉積構造種類繁多,發育水平層理、平行層理、小型楔狀、塊狀、槽狀、脈動、透鏡狀層理及小型不對稱浪成波痕沖刷面等。厚度1185m。
(3)第四系:礦內第四系覆蓋約占60%,該層又分為第四系上更新統烏爾吉組和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物。
礦區構造發育,主要發育北東向、北西向構造,北東向、北西向構造與成礦關系密切。礦化蝕變多賦存在北東向、北西向構造內,主要有褐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等現象。
在礦區東北部可見一條平移斷層,產于灰黑色變質砂巖中,出露長度250余米,寬2m~16m,走向北西,是區內發育的主要構造。
礦區內侵入巖發育,屬基性—中酸性次火山巖脈,常成群成帶出現,呈巖脈、巖墻及巖床等形態侵入于林西組地層的斷裂和破碎帶中。區內脈巖較為發育,并有多期活動的特點,一組走向為北西向,另一組走向為北東向,還有少部分呈東西向分布。礦區的礦化與花崗閃長巖及花崗斑巖脈關系極為密切,在花崗閃長巖與上二疊統林西組五段接觸帶附近及花崗斑巖脈與上二疊統林西組五段接觸帶蝕變礦化現象較為明顯,在找礦工作中應引起重視。
礦石由金屬礦物和脈石礦物組成。金屬礦物主要有銀礦物,少量閃鋅礦、方鉛礦、磁黃鐵礦、毒砂等,次生礦物有褐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黃銅礦、白鐵礦,少量綠泥石、綠簾石、碳酸鹽等。在銀礦物富集的部位,閃鋅礦多呈它形粒狀,沿裂隙零星分布,具乳滴狀磁黃鐵礦固溶體分離物。方鉛礦多呈它形粒狀,局部交代毒砂、磁黃鐵礦、閃鋅礦。磁黃鐵礦和毒砂均呈它形—半自形晶,含量較少。礦石呈鉛灰色、灰黑色,礦石結構主要為它形結構,其次為它形—半自形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和致密塊狀構造,氧化礦石為蜂窩狀構造。浸染狀礦石為本區主要的構造類型,致密塊狀礦石主要分布在礦體較厚或礦體彎曲部位,是本區的主要礦石類型。
該礦區礦床成因類型為與酸性巖漿活動有關的中低溫熱液裂隙充填型多金屬礦床,成礦時代為燕山早期。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褐鐵礦化的范圍基本制約了銀、鉛、鋅礦化的富集、規模和礦化強度,兩者為正相關關系。伴隨構造活動上升的含礦熱液在適當的場所賦存,如巖體的接觸帶、構造的交匯或膨脹部位及層間構造界面,沉淀并吸附熱液中的銀、鉛(鋅)而形成銀鉛(鋅)礦(化)體。本礦區礦化類型為以銀為主的銀、鉛、鋅礦化,礦化強度大,但極不均勻,礦(化)點規模不大但比較密集。礦(化)體受構造控制明顯,礦(化)體賦存于構造裂隙及旁側的圍巖中,礦(化)體的延伸受構造制約,以兩組構造或裂隙交叉部位礦化最好。控制該區礦化延伸的構造規模都不大,均為次一級斷裂。本礦區找礦方向主要是尋找有一定規模的品位較好的脈狀銀礦床,在花崗閃長巖與二疊系上統林西組變質砂巖接觸帶深部還有可能存在高溫元素的鎢錫多金屬礦床。
綜合分析,礦區內的找礦標志主要包括:①花崗閃長巖體及花崗斑巖脈是礦化的有利巖性,上二疊統林西組五段變質砂巖為賦礦地層。②花崗閃長巖體及花崗斑巖脈的接觸帶是成礦的有利部位。③斷裂構造的交匯、交叉部位是礦化的有利地段。④強烈的圍巖蝕變,特別是硅化、綠泥石化、褐鐵礦化等。此外,在花崗閃長巖與二疊系上統林西組變質砂巖接觸帶深部還有可能存在高溫元素的鎢錫多金屬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