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第七實驗小學何鳳武 張會玲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探究學習的基本特征是:以提出問題作為探究學習的開始;以合作學習作為探究學習的主要方式;以課內課外實踐作為探究學習的前提。據此,科學教師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時,要以“探究-體驗”式教學策略為主,多管齊下,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取科學知識和技能,并運用它們為社會做貢獻。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發展學生理性思維為主的一門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尤為重要。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恰當的問題能打開思維,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提問,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1.通過實物、圖片或多媒體展示
我在教《各種各樣的巖石》這課時,向學生們展示了幾種奇特的巖石圖片,如豬肉石、雞血石,他們看到后馬上有了濃厚的興趣,同時產生深深的疑問:巖石為什么是這個樣子的?它們有什么特點?巖石的種類有哪些?為什么巖石有不同的顏色、形狀?各種巖石的硬度為什么不同?玉是巖石嗎?怎樣鑒別巖石……
2.通過切身體驗
在研究浮力時,我邀請學生們一起將一個皮球往水中按。他們使勁按,越往下按越覺得費力,不禁發問:“為什么我們越往下按皮球,越感覺費力呢?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3.根據現象直接提問
在學習《水的三態變化》一課時,學生看到水、冰、水蒸氣相互轉化,覺得很神奇:“水為什么會變成冰?冰又是怎樣變成水的?水蒸氣是如何形成的?”
大自然是科學探究的殿堂。學生們看到風、云以及光照,也會產生疑問:“風是怎樣形成的?云為什么不一樣?光是怎么照到我們身上的?為什么一天中天氣不一樣?……”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能夠在課堂上利用實驗來解答,而有的需要在課外查找資料后再進行解答。不管怎樣,教師都要調動起學生的探究積極性,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并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拓展思維空間。
實驗是科學教學的核心,科學知識的獲取主要來源于實驗。教師要重視科學課上的實驗教學,多開展實驗,讓學生參與其中,幫助他們獲取科學知識、提高實驗技能、培養動手能力。
同時,實驗常常需要多個學生一起完成,這有利于學生培養團隊精神,互幫互助,合作探究。
1.參與實驗,獲取科學知識
做實驗要有材料,沒有材料就等于紙上談兵,在進行實驗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材料。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時,我就讓學生自己準備了一些熟悉的音樂器材:三角鐵、鑼、鼓、笛子、二胡等。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得多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驗操作中,使知識具體化。
例如,學生很難理解聲音的產生過程,為了讓他們更直接地感受到聲音的產生是振動引起的,我設計了一個實驗:拿出一些豆子放在鼓面上讓學生敲打,豆子在鼓面上、下跳動,學生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振動以及聲音產生的原理。
又如聲音以聲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傳播,而聲波在自然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何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聲波的概念?我設計實驗,讓學生把被擊打后的音叉放在水中,他們看到一圈圈的波紋向外擴散,理解了聲波是什么。
2.小組合作,培養團隊精神
合作探究有助于學生培養團隊精神和正確的競爭意識,同時小組成員多互動、多幫助,能發揮個人的最大價值。在實際操作中,外向、活潑的優秀學生常以組長的角色參與,而那些膽小、內向的學生只能是聽眾或者觀眾。
所以,在實驗課上,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知識特點和個人能力合理分工,讓他們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教師可以讓心靈手巧的學生負責實驗操作,認真心細的學生負責觀察記錄,活潑開朗的學生負責匯報交流。
另外,還要做到組員間有層次,組別間應平衡,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鍛煉和提高,同時分享成功的快樂。
課外也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主陣地。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將課內知識延伸至課外研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激勵學生創新。
1.鼓勵學生多實踐
給學生一個實踐機會,他們會創造出一些奇跡來。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要為學生創造大量的課外實踐機會,學生通過實踐獲取知識,且能切實提高創造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在教學《四季星空》這課時,我指導學生在課外觀察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四個季節里的變化。通過一年的觀察,他們用“春夏秋冬,東南西北”8個字總結北斗七星斗柄在各個季節的變化規律,理解了季節與北斗七星斗柄的關系:春季,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東方;夏季,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南方;秋季,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西方;冬季,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北方。

2.鼓勵學生自制學具
在科學教學中,有些學具要求學生課外制作。
在《飛旋的陀螺》一課中,我讓學生利用火柴、硬卡片、彩筆等做一個飛旋的陀螺,在旋轉面上涂上兩種或者更多顏色,再飛快旋轉陀螺,得出這幾種顏色的組合色。思維活躍的學生做好飛旋的陀螺后,在旋轉面的正反面都涂了顏色,相當于做了兩個學具。他們旋轉陀螺,得出了兩種效果不同的組合色。
學生自制學具充分體現了創造能力,同時創新意識也得到了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