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贏
(江西財經大學,南昌 330013)
201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該規劃指出要進一步夯實國內資源保障基礎,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到2020年,基本形成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基本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富有活力的現代礦業市場體系。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已成為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我國擁有廣袤的陸地與遼闊的海洋,地質結構多樣,孕育了總量豐富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從資源總量上看,2012年,我國已探明的銅儲量達300萬t、鋁土礦儲量8.3億t、鉛儲量1 400萬t、鋅儲量4 300萬t[1]。可以說,我國是一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大國。然而,從人均占有量上看,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對有色金屬的需求量以及消耗量較大,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較低。因而,我國同時也是一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勘探數據顯示,我國有色金屬礦床中共生、伴生床礦較多,有色金屬礦山共伴生元素共計40多種,80%以上礦床含有鋁、銅、鋅、鉛等10多種共生、伴生元素。
我國有色金屬礦床數量較多,種類豐富,但從品味而言,多貧礦、少富礦。以銅礦為例,我國銅礦床的平均品位只有0.87%,遠遠低于贊比亞、智利等國家的銅礦床品位。貧礦較多、富礦較少的礦床特點大大增加了有色金屬資源開采利用的難度。例如,高鋁、高硅、低鐵是我國鋁土礦的顯著優點,可大部分是難選冶的硬鋁土礦,這嚴重限制了我國礦產資源可開采量,加大了礦山建設以及開采成本,造成資源浪費。
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分布廣泛,各個省市均有分布,但是地域分布較為不均衡。特別是從資源開采情況看,我國鉛鋅礦開采除保持了廣西、湖南、廣東、江西等華南地區的原有開采外,正在重點向云南、內蒙古、甘肅、陜西、青海等西部地區轉移。
綜合利用共伴生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需要依靠先進的采礦方法與科學的選礦技術,將主要礦產元素與共伴生礦產元素同時開采并分別加以利用,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贏[2]。目前,我國有色金屬共伴生床礦資源綜合利用率僅為40%,比世界發達國家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約20%。
綜合利用礦山開采過程中的“三廢”資源是指依靠先進的工藝技術剝離有價值的元素,并對其進行分類回收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這不僅消除了“三廢”對環境的污染,也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隨著近年來的發展,我國對“三廢”資源的綜合利用取得較大的進步,特別是我國尾礦、剝離圍巖利用取得了較大進展。統計資料顯示,在抽查的43個礦山中,有19個礦山對尾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綜合利用,占總數的44.18%,其中有5個礦山的尾礦利用水平很高。
目前,有色金屬礦山開采行業準入門檻較低,我國有色金屬開采企業大多規模較小,實力雄厚的礦山開采企業較少。小規模企業的開采勢必造成設備基本建設成本較高,資金與技術支持不足,難以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選礦工藝,存在設備與技術落后等問題。同時,由于小規模企業數量眾多,企業難以實現科學規模開采,行業內資源爭奪激烈,盲目開采、亂挖亂開、采易棄難、取厚丟薄、浪費共伴生資源的現象十分嚴重,這嚴重浪費了我國寶貴的礦產資源,不僅造成開采成本較高,也破壞了生態環境。
在生產工藝上,由于我國大多數采礦企業規模小、企業間的合作交流少,我國大多數采礦企業的采礦技術和設備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同時,采礦技術的專業研發團隊較少,對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采及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創新不足。雖然從開采數量而言,我國礦產資開采總量能夠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并有一定的初級礦產資源出口到國外,但是這些初級礦產資源的經濟附加值低,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使我國的資源優勢并未良好發揮。同時,我國仍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一些高純度有色金屬來滿足國防及科研的需求。
在產業結構方面,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及開采指導,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在選礦、采礦、冶煉及加工方面的結構比例嚴重制衡,造成精礦保障能力低于有色金屬冶煉能力、有色金屬冶煉能力低于有色金屬加工能力的現狀,引發了眾多技術與資源方面的矛盾。同時,我國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只注重短期資源開采效益,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忽略了環境生態效益及資源有限的前提,大規模擴建采礦區,大肆開采與破壞礦山,使資源開采量遠遠超過自然資源的承受范圍,大大減少了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未來可使用量。
在我國落后的開采技術以及重開發、輕治理的監管背景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帶來較多的環境問題,破壞了生態環境。首先,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作為一個耗能較高的產業,在開采、冶煉、加工過程中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煤等資源。其次,有色礦產資源的開采、冶煉和加工過程會產生大量的廢渣、廢氣及廢水,其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質及有毒物質。有色金屬礦山“三廢”的排放,不僅污染環境、影響人類健康,也使得環保成本增加,使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采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有很大的發展潛能。在眾多的礦山開發項目中,有一批項目因受到企業實力與外界環境因素的制約而未能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的目標,如融資、技術及市場等因素。特別是貧銅礦資源的綜合利用具有較大的發展潛能。因而,我國政府及企業應努力克服上述限制因素,開拓融資渠道,開發市場,加大使用低污染、低耗能、高產能的環保工藝,充分挖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潛能。同時,重點推廣礦產資源共伴生元素分離、富集、利用技術及設備,提高共伴生元素的回收利用率,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贏[3]。
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的技術及優秀的專業人才支持。因而,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引進采礦設備的政策支持,通過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設備購入稅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設備引進的投入。小規模企業應該加強合作交流,通過聯合開采提高資金及技術實力,引進先進的采、選、冶工業技術,提高資源開采效益及效率,發揮大規模開采的經濟效益。同時,企業應該積極引進專業技術人才,提高選礦、采礦及加工過程的科學性及先進性,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由生產初級礦產品向深加工高精度礦產品轉移,為企業注入綠色生態開采新理念、新工藝。
首先,我國政府應改變重開發、輕環保的管理理念,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對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視度,規范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采的準入制度,加大對盲目開采、破壞生態等開采行為的懲治力度,落實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積極引導礦山開發企業實現合規開采、綠色開采。同時,立法部門應該完善礦產資源開發法律體系,細化有色金屬開采有關法律條款,明晰開礦人的生態責任,提高相關法律條款的適用性與完整性,為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提供一道強有力的法律屏障。
1 胡振亞,白 瑞,胡曉華.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技術支撐[J].科技與經濟,2012,25(3):16-20.
2 張進德,田 磊,張德強,等.加強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戰略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38(6):53-55.
3 李 穎.關于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發展戰略[J].科技創新報,201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