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翟
(江西財經大學,南昌 330013)
動力資源,又稱能量資源,是指能夠通過物理或化學方式釋放能量并加以利用的相關資源,主要分為自然資源和核動力資源。電能等其他動力資源主要由燃料、水力、風力、太陽能等相關自然資源及核動力資源所轉化,在此不作討論。核動力資源由于其不穩定性目前主要運用于軍事領域,尚未大規模民用推廣。在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自然資源中,數含碳物質或碳氫化合物等燃料資源運用最為廣泛,同時因其不可再生性受到輿論的普遍關注。除燃料資源等傳統動力資源外,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水力、風力、太陽能等新型自然資源也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本文主要探討燃料資源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太陽能等新型動力資源的利用及結構發展趨勢。
我國動力資源,就含碳物質或碳氫化合物等燃料資源而言,分布較為分散、種類較為豐富,目前尚未有明顯跡象表明世界上已發現開采的動力資源未在我國實際蘊藏。在我國已實際發現的動力資源中,煤炭資源、石油資源局部分布較多且易開采,天然氣等資源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等地,因其海拔相對較高,局限于開采技術,未能夠大范圍利用。我國動力資源種類較為齊全,但其總量就國土面積而言較為匱乏,已知我國煤炭、石油等相關燃料資源僅夠持續開發不到200年,且不可再生,后繼乏力;水利資源、太陽能資源有較大周期性,隨汛期旱期、日照光強等因素變化極大,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另外,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動力資源耗用量相對較高,人均占有率低,長期來看已呈供不應求之勢。
我國動力資源長期來看較為匱乏,但目前基本能實現自循環利用,短期內能夠維持相對平衡狀態。從自然燃料資源的角度來看,雖然我國能源分布相對不均,且儲藏存量有限,但西氣東輸等相關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予以彌補。同時,南海油氣資源逐漸被我國政府重視,逐步開始開發利用,短時間我國燃料資源在一定范疇內能夠通過資源調度等手段基本實現有效利用,燃料資源的利用與消耗主體基本處于弱平衡狀態。從二次(動力)資源的角度來看,基本已通過各類一級資源的相對配置實現自循環利用,以典型的二級資源電能資源為例,我國過去主要采用火力發電,即依靠煤炭等自然燃料資源的燃燒發熱產生能量從而轉化為電能,而隨著能源配置的調整,我國水力發電大大拓展了電能的轉化獲取途徑,使得目前電力資源能夠基本滿足社會需求。
電力資源需求是各類動力資源的綜合表現,而動力資源利用配置在一定程度也通過電力資源轉化范疇調整得以實現。除自然燃料資源利用一定程度上處于平衡狀態外,各類直接動力資源所轉化的諸如以電能源為典型的二級資源通過配置的動態調整基本實現資源利用自循環,我國動力資源目前基本實現自循環利用。但是,我國是動力資源進口大國,積極從俄羅斯、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進口大量常規動力資源,同時仍致力于拓寬資源進口路徑[1]。部分戰略資源大量進口,用于戰略物資儲備,石油、天然氣等燃料資源大量進口以減輕國內資源配置負擔,減緩國內自有資源的消耗速率。部分資源仍以進口為主,以減輕資源利用的配置負擔,同時對相關稀缺資源予以保護。
我動力資源利用結構呈動態調整,結構配置總體較為合理,但在部分方向仍存在相對不足。資源結構調整行政化、市場調劑能力弱等情況仍然存在。在“煤改氣”等措施的落實過程中,方式相對粗放,缺乏科學調研,存在一刀切等情況,不能因地制宜。在調研相關資源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過分夸大其積極影響,缺乏可行性論證,其決策缺乏科學指導,未能統籌兼顧;在落實階段,行政化痕跡較重,較少利用市場調節作用,缺乏相關配套措施,人文關懷不足,未能做到以人為本,相對不嚴謹,較易使得群眾利益受到無端損失。
在動力資源利用中,我國資源配置較好地貫徹了環保理念,但短時間內尚未有明顯成效。當下,石油等高排放能源仍是主流能源,普遍用作汽車等大規模持續消耗品的驅動能源;在農村地區,麥稈、薪柴等低熱燃料仍被直接利用,造成較大污染;在偏遠地區,民眾環保意識不高,更多著眼于當前經濟利益,環保政策的推行遇到阻力較大。另外,在資源配置的結構調整中,從速、從量、唯績效論等情況顯著,運行缺乏調研論證,總體較為粗放,準備工作不全面,存在較多“后遺癥”,造成較多問題、漏洞。相關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銜接問題,步驟過于緊湊,缺乏合理性,較為局限,能源更替缺乏過渡[2]。相關配套保障措施在結構調整后未及時跟上,政策落實較易產生反復。
我國動力資源利用的結構發展路徑應當著力于科學發展,注重協調平衡[3]。新時代,推廣清潔資源需立足穩健,應當運用市場手段調節資源結構[4]。動力資源利用及結構發展應當注意因地制宜,著力協調經濟生態和環境生態間的有機平衡,統籌兼顧,科學發展。相關政策的投放應立足于科學調研、反復動議、反復試點,能夠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在政策實施前期應當反復斟酌,做好全面準備工作,保證能夠平穩過渡,防止相關政策在后期出現較大漏洞或者在施行過程中進行較大調整。在政策實施中后期需注重反饋,動態調整落實效率,不損害群眾權益,及時調整政策口徑,及時跟進相關配套鼓勵、補償措施,使結構調整做到有的放矢,扎實穩健。
所謂“天然氣荒”是指居民天然氣供應短缺,不能滿足正常生產生活需要。我國“天然氣荒”的情況由來已久,近年來呈愈演愈烈之勢,在媒體渲染下集中爆發。據中石油數據報道,2017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達2 352億m3,同比增長17%,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增量超過340億m3,刷新天然氣消費增量歷史紀錄。與此同時,我國天然氣供給嚴重不足,整個冬季采暖期,北方資源供應缺口近50億m3,“天然氣荒”情況較為嚴峻。我國天然氣消費水平高速增長,其主要原因在于環保措施的強力推進,天然氣使用量超過“預期”。由果溯因,“天然氣荒”這一動態預警充分暴露了我國動力資源利用及其結構發展的短板。從煤炭到天然氣,我國動力資源利用較為單一,過渡粗放,缺乏統籌兼顧,同時政策口徑未能有的放矢,落實較為呆板,未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
徹底解決“天然氣荒”問題最終要靠市場手段,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前提必須是理順價格機制,在政府保障下有序運行。同時,動力資源結構應考慮多元化配置,在保障需求的同時盡可能追求清潔、經濟,做到協調發展,預防“此荒”起“彼荒伏”;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作用,一是在使用中加強調度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同時平抑價格,二是在淡季時加強能源儲備,引進民營資本,能夠張弛有度。最后,相關動力資源的結構配置需與我國資源分布態勢緊密結合,盡可能完善供需一體網絡,在長期發展中實現自循環利用。
動力資源是民生資源,是戰略資源,是一國之本。動力資源利用及其結構發展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百姓安居樂業,歷來是我國政府的重要考量。在當前全球資源緊缺的大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利用資源更是新時代交予人們的重要課題。當下,人們應當立足穩健,走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利用之路,因地制宜地配置資源,合理把握資源配置口徑,混合利用資源,合理把握市場調節機制,輔以宏觀調控政策,多管齊下,使得動力資源利用及其結構發展愈趨合理。
1 蕭 然.理性看待天然氣緊張,“煤改氣”一定會繼續下去[N].人民日報,2018-01-15.
2 丁怡婷.國家能源局——“煤改氣”,落實氣源是前提[N].人民日報,2017-12-15.
3 彭 飛.北方供暖難:治理績效應讓位于民生急需[N].人民日報,2017-12-08.
4 鄭新業.全面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1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