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任克秀,方 芳
(銅陵市環境監測中心監測站,安徽 銅陵 244000)
如今,我國土壤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原因在于不節制的污染排放與不合理的開發占用,而究其根本則是土壤環境管理力度的不足,表現為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落后。因此,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提高管理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始終將重心放在大氣與水兩個方面,對土壤環境污染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土壤環境污染是在水污染與大氣污染之后產生的,作為地球上各類污染的主要載體,很多污染物都處在土壤環境當中,這使得我國土壤環境問題不容小覷,表現出爆發式、集中且復合的特征[1]。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固體廢物、大氣污染與水污染的治理還未能到位,對土壤環境污染進行的源頭控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基于此,在實際的污染防治工作中,除了要做好土壤環境本身內源污染的控制,還應兼顧固體廢物治理、大氣污染治理與水污染治理,以消除外源污染,減小其對土壤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近幾年,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各項目建設用地日益擴張,但土地資源有限,這就導致資源與其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進而出現一系列不合理的行為,比如,在優質土地建設廠房,在污染嚴重的土地建設民房等。參考發達國家針對土壤環境污染問題采取的“切實保護農用地與未被污染的土地”策略,我國必須堅持并做好清潔土地重點保護與污染綜合防治。此外,對于農田土壤環境保護,應盡快從以數量為核心的傳統模式轉變為量與質并存的新模式,這樣才能確保農業健康發展。
我國土壤環境保護技術指標體系的創建參考的基礎理論和其他國家有很大不同,表現為:國外土地大多是私有的,所有者對自己擁有的土地的環境污染防治有很高的重視度;但我國土地為公有制,個人或企業只有使用權。這造成使用者普遍認為土壤環境污染防治是國家的事,與自身無關,嚴重缺乏污染防控意識,導致土壤污染問題日益惡化,加之管理部門重視度不足,使用者對土壤環境保持不利的行為沒有得到約束和制止,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此外,想要達到良好污染治理效果,往往要投入大量資金,這也是土壤環境保護工作開展難度較大的原因之一。
我國土壤環境問題總體上看不容樂觀,很多地區的土壤環境污染已經十分嚴重,尤其是在工業區、礦產開采區及其周邊地區,出現了大片重污染區與高風險區。土壤環境污染類型多種多樣,具有新污染與舊污染、有機污染與無機污染并存的特點。此外,我國土壤動態監督與管理力度往往不足,缺少人才、物資和資金的投入,全社會土壤環境污染防治意識均有待加強。
當前,部分發達國家的土壤環境管理十分先進,如美國、荷蘭和日本,已經建立完善的土壤環境綜合管理體系。對這些先進體系、措施的借鑒,能推動我國土壤環境管理水平的提升,早日解決土壤環境問題。
美國將污染土壤環境稱作棕地,全國現存近4.5萬塊棕地,很多都處在老工業區。對棕地的綜合管理,由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協調完成[2]。美國聯邦政府將環保署作為主導,對棕地實際情況及污染程度進行評價,確定管理與開發總體規劃;國會將評價結果作為依據制定或修訂土壤環境修復方面的政策法規;州政府以這些政策法規為指導,編制治理標準與細則,并負責對治理的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各地方政府及社區嚴格按照標準與細則開展治理工作;非政府組織是整個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污染治理中發揮自身作用。
在荷蘭,土壤環境綜合管理包含眾多部門,如環保部、國土部、司法部、農業部與水利部等。環保部聯合其他各有關部門,根據地區土壤環境實際情況制定管理標準與制度,并根據《土地保護法》確定管理目標及具體方法[3]。目前,《土地保護法》已經十分健全,實行的標準體系囊括眾多項目,包含百余種污染物,同時對各pH情況下的重金屬實際含量給出了明確且詳細的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工業、農業、商業與居住四大方面的用地均有所考慮;與實際情況緊密聯系,不僅有國家統一標準,也存在特殊的地方標準,而且地方標準的某些要求比國家統一標準還要嚴格。
為對極度珍貴的耕地進行有效保護,日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防治法規、辦法與實施細則,以此作為依據,開展農用地全面管理與控制。這些法律法規不僅包含具體的規則與措施,還有相應的保障機制,使相關行政機關具有行使檢查的權力,同時其他機關都能給予援助。一般主要按照以下模式開展保護工作:分析研究土壤環境污染;立法,制定標準,并確定可行的整體對策;污染動態監測;監測結果公示;污染趨勢分析;確定并實施防治方案[4]。
通過對以上各發達國家現行管理體系的分析,我國在進行土壤環境管理工作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確定正確、合理、可行的思路,是確保實際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并最大限度規避土壤環境污染風險的重要基礎。基于此,發達國家都確定了近期與遠期兼顧的整體思路。我國也應在認識其重要性的前提下,盡早開展污染防治工作,以提高各項投入的利用率、有效性,降低管理和污染防治難度。
法律法規是相關部門實施管理的重要依據,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標準,是切實做好管理及污染防治的前提保障。上述發達國家現行相關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了具體的責任主體、資金來源及其保障制度,對每個管理環節的職責都有明確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府主導,多元機構共同參與、相互監督的責任體系。我國應積極參考并效仿這種做法,同時根據土壤環境及其管理現狀進行適當調整,以形成適應我國未來發展的土壤環境污染防治與管理責任體系。此外,還應注意并做好法律修訂,使不同的程序之間能夠順利銜接,從最初綜合評價至最終的環境修復,都有完善且合理的治理機制[5]。
如前所述,荷蘭由多部門參與土壤環境管理工作,環保部聯合其他所有相關部門共同制定標準與制度,并審查方案可行性,對現存風險提出客觀建議,最后地方予以實施。采用這樣的模式,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不同部門之間的屏障,還能使治理與管理方案符合不同專業、部門的要求,保證其可行性與有效性。實踐表明,其效果十分明顯,具有參考借鑒價值。因此,我國應督促各部門參與土壤環境污染治理與管理,這是實現多部門聯合監督,構建完善監督管理體系的必然要求。
環境保護需要公眾的參與,有了公眾的參與,能在多個角度落實環境監管,同時從根本上減少資金投入。比如,美國政府開展了超級基金活動,凡是被土壤環境污染影響的公眾都能參與最終的治理決策,這對污染區基本信息的采集有重要作用。因此,土壤環境污染治理、保護不僅要有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正確指導,更要有全社會的積極參與,通過創建土壤環境信息數據庫等方式,定期發布土壤環境污染治理工作進展信息,并切實加強宣傳教育和專業知識培訓,循序漸進增強公眾土壤環保意識,從而為土壤環境綜合管理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我國土壤環境問題具有污染嚴重、重視度不足等特征,為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防控污染,人們應積極參考國外先進理念、制度體系和措施方法,取其精華,并結合我國土壤環境及其管理現狀予以調整修改,形成先進的管理體系,以提高土壤環境污染治理與管理水平。
1 郭紫光.我國土壤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污染防治對策[J].化工管理,2017,(34):120.
2 李 敏,李 琴,趙麗娜,等.我國土壤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優化研究與建議[J].環境科學研究,2016,29(12):1799-1810.
3 呂 川,陳明輝.典型黑土區土壤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分區管理對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8):108-112.
4 楊勁松,余世鵬,謝文萍.土壤環評管理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環境影響評價,2015,37(1):1-5.
5 張 璘,杜 浩,張艷艷,等.完善省級土壤環境質量監督管理的思考[J].環境監控與預警,2012,4(3):53-56.